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黎平县科技局科技特派员杨正熙:留住大米最后的味道

文/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李卓檬


  在黎平县科技局科技特派员杨正熙的种子博物馆里,随处可见紫米、黑米、红米等老品种作物种子,甚至还能看到簸箕、镰刀传统等农具。“收集这些东西就是为了守住最后的稻米,守住最后的米香。”杨正熙说。


  杨正熙生长在农村,从小便同父母在田间劳作,深知家乡的水土肥沃,能种出营养价值高的优质大米。由于传统作物产量低,逐渐被新一代科技作物所代替,这让杨正熙十分遗憾。


  为留住这些最后的稻谷,2012年秋天,40岁的杨正熙决定辞去镇党委书记职务,申请成为科技特派员,扎根一线收集老品种作物种子。


  “我向家人提出想收集老品种作物种子的想法时,只有女儿全力支持,父母和媳妇都不同意。”杨正熙说,尽管父母和媳妇不赞同他收种子的想法,但拗不过他。


  想要在田间地头收种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收集种子的第一年,走遍黎平400多个村寨,采集到老品种作物种子500多份、有90个品种,收集老品种畜禽13种,花光了家里大半积蓄。


  第二年,杨正熙便花光家里所有的积蓄,甚至把房子都变卖了,仍然没有足够的资金去保育这些老品种。


  杨正熙不甘心就这么放弃,于是请教专家、查阅资料,找到一种“藏种于民”的“活化”保育方法提升作物的经济价值。


  看到希望的杨正熙,第二天就迫不及待的将一些特色的稻种交给有耕牛的老乡,要求他们按照传统方式耕种。令杨正熙想不到的是,碾出来的米香味浓、口感好、微量元素含量高,当年种出来的4万斤的大米一抢而空。


杨正熙在给村民们讲农耕知识(李卓檬).JPG

 杨正熙在给村民们讲农耕知识  


  为了让更多老乡参与其中,2015年,杨正熙牵头组建有牛复古农业合作社,在黎平县27个村寨推广种植老品种水稻1500亩,产出稻谷96万斤。


  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大量的大米滞销。为解决产销对接问题,杨正熙开始筹备千牛闹春耕等活动,并打造农家乐和民宿,邀请之前购买过的消费者和经销商来旅游,逐步打开大米的消费者市场。


  眼看着大米产业越来越兴旺,除了杨正熙的老乡,周边村寨的群众也有了信心,坚定地跟着杨正熙一起种大米。据统计,洋洞上洋、下洋、岑埂三个村1397户5326人全部加入合作社,全村范围内农业和林业用地3.35万亩全部入股,开启洋洞“全民全域”参与的“集体化”产业发展之路。2017-2018年“洋洞有机小镇”农产品销售收入960万元,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实现收入1450万元,群众合计增收1800余万元。


在田间农耕的杨正熙(李卓檬/摄).JPG

 在田间农耕的杨正熙 


  同时,杨正熙的合作社吸引了尚重镇丈巴村“归根”合作社、盖宝“云端田园”合作社和剑河县乌吉村兴吉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盟友”加盟。据了解,加盟第一年就实现收入660余万元,群众增收350余万元。


  除此以外,杨正熙对前来“求经”“求助”的村和合作社,以及国内很多索要老种子的“农人”或者科研团队,都会免费给他们推荐和提供适合当地的特色作物品种,主动推荐和提供市场渠道资源。“希望让更多人参与到老品种保育和生产中来、让更多的老种子散发到中华大地更多的地方去。”杨正熙说。


  自2012年至今,杨正熙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科技进农村”表彰使者、中国“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责任编辑: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