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践行“四力”|盘州市盘江矿区:荒山变“金山”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文桂芳


   4月22日,记者来到位于盘州市火铺镇的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火铺矿,沥青路干净平整,周围一栋栋楼房错落有致,绿树成荫,春意盎然,随处可看到戴着安全帽、身着深灰色服装忙碌的身影,听到人们的欢声笑语。


  “我们这里现在有中心文化广场、停车场、办公楼、家属区等等,还有沥青路,基础设施完善。”火铺矿政工科副科长骆旭说,“创造安定整洁的居住环境,建成业余文娱体育、休闲活动场所等,可以提升大家的幸福感。”


  火铺矿不仅注重提升矿工的幸福感,更注重矿工的安全感。


  “我们将智能设备与互联网融合,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电流、电压、设备温度等数据。”骆旭告诉记者,这样不仅能精准发现、判断故障,系统还会语音报警,使工作人员在最短时间内有针对性地及时检修、排除险情。


  “盘县煤炭实在多,煤井焦窑像蜂窝,公路修在煤层上,挖煤就在灶门脚。”地处云贵交接的盘州市煤炭资源丰富,素有江南煤都主煤仓之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盘州成为了全国的重点产煤县和重要电源点,是长江以南最大的产煤地。


  盘州煤炭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三线建设”。1965年,国家在盘州市设立盘江矿区,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大搞三线建设”的号召,怀着对祖国的火热情怀,告别家人,轰轰烈烈地拉开了盘州煤炭产业发展的大幕。


  “我1966年从黑龙江来到盘州,刚到这里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四面是荒山。”盘州市盘关镇山脚树矿融德小区的蒯相明,今年78岁,为响应国家号召,他义无反顾地来到了盘州。


  当时的盘州,山高谷深,交通落后,物资匮乏,气候恶劣。建设者们没有住房,自己搭帐篷、建四处透光的竹笆房子、建干打垒;没有动力电,用的是手镐刨煤,手摇风机送风,人力水泵排水,手推胶轮小车运输,煤油马灯照明……


  “当时生活条件艰难,只能自己动手盖房子,遇到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蒯相明回忆道,“当时我在小斜井上班,井区没有电,完全用人工打眼放炮。”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句话是对当年三线建设者的真实写照。尽管条件异常艰苦,但建设者们却激情满怀,干劲十足,不畏艰难险阻,无怨无悔。


  “看到盘州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很庆幸当初的决定,虽然历经千辛万苦,献出了青春,可这种付出很值得。”蒯相明说,他的孩子们从事与煤矿有关的工作,他很自豪。


  如今,经过几代建设者的持续艰苦奋斗,盘江矿区已经成为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大型炼焦煤和动力煤生产基地,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成为了西部地区交通、能源输出重镇,有力地促进了盘州社会经济的发展。


  截至2018年年底,盘州市调运原煤3768万吨,合计完成原煤产量2539.5万吨,日均完成原煤7.02万吨。产品外运销售区域由最初的云南、四川、重庆等省市逐步扩大到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等各地。


  “三线建设”不仅是盘州,而且是贵州开发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改变了贵州的生产力布局和社会经济结构,使贵州和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为今天贵州省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责任编辑: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