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古茶飘香 脱贫有方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孙蕙


  沿河充分利用古茶品质特点,积极开展“古树绿茶”“古树红茶”“古树黄茶”“古树乌龙茶”“古树白茶”等系列产品研制,不断擦亮“千年古茶”这张名片,成为助农增收脱贫的支撑产业。


  “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万物复苏,春茶宜采。


  4月1日,沿河自治县塘坝镇榨子村热闹不已,一场古朴的“古茶春采祭”正有序举行。

  现场,三位身着盛装的老人吹着唢呐、敲着铜鼓、吟唱着千年流传下来的古老祭词,年轻人以舞献祭,在三位老人的带领下叩首于古茶树王前,感谢上天的恩赐,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茶叶丰收。


  “古茶春采祭祀活动由来已久,一方面是对茶文化的继承与延续,二是茶农们依靠古茶实现脱贫致富的同时不忘前人恩赐,感恩先祖。”榨子村党支部书记陈启军介绍,榨子村民自古酷爱喝茶,尤以古茶为甚,村里现有2000余亩古茶园,树龄达1000年以上的就有上百株。

  “茶树还是那些茶树,身价却不一样了,这些古茶树现在可是村里的‘摇钱树’!”陈启军话里透着自豪。

  打响一个品牌

  走进榨子村古茶园,引人注目的除了一片片翠绿的古茶叶,还有一株株斑驳的古茶树上挂着的二维码,记者用手机扫描,对应的茶树“身份”信息跃然屏上:树龄1100年、树高4.82米、海拔672米……

  “在这里,二维码就是古茶树的‘身份证’。”沿河自治县生态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胜全的比喻很贴切。

  2006年,贵州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组织专家到沿河进行茶产业调研,偶然发现塘坝镇榨子村有一片年代久远、集中连片的人工培植的古茶园,园内古茶树生长年限最长的达1000多年,最短的也有500余年,并认定榨子村千年古茶园茶是“全国发现最早、有规律性、人工培植的古茶园”。随后,专家们经多次考察和查找资料,发现沿河全县18个乡镇有100年以上的古茶树 5万余株,其中1000年以上的1200余株,且90%左右为人工栽培。


  专家的考察认定让沿河喜出望外,一场古茶树普查活动随即在全县展开,涉及塘坝、后坪等7个乡镇28个村,普查古茶树达4万余株,并对3000株重点古茶树进行二维码挂牌。2018年1月,古茶树被命名为沿河的“县树”。

  沿河充分利用古茶品质特点,积极开展“古树绿茶”“古树红茶”“古树黄茶”“古树乌龙茶”“古树白茶”等系列产品研制。优良的品质让古茶声名鹊起,沿河的茶荣誉接踵而至:“第十届国际名茶”金奖、贵州首届斗茶大赛“茶王”金奖、中茶杯一等奖、“中国好茶叶”金奖。沿河也先后被授予“中国名茶之乡”“贵州十大古茶树之乡”“中国千年古茶之乡”等称号。并相继建立了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济南、重庆、贵阳等主体市场,不断拓展国际国内新市场,不断擦亮“千年古茶”这张名片。 

  “在2015年贵州省春茶斗茶大赛上,沿河千年古茶拍出每斤5800元的高价,成为那次拍卖会身价最高的茶。”对4年前那场古茶拍卖会,杨胜全记忆犹新。


  开展两项行动

  “古茶春采祭”当日,还同步召开了《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古茶树保护条例》实施动员会。自此,沿河千年古茶有了专属的地方保护条例。

  “《条例》是继贵州省颁布古茶树保护条例后,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的唯一地方保护条例,于2019年1月1日起实施。”杨胜全坦言,随着古茶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提升,沿河提出开展实施古茶保护和深度开发“两项”行动,力争在资源上做优做强。

  在开展古茶保护行动中,成立了思州古茶文化研究会。组织专业队伍对枯枝败叶、长势不好的古茶树进行整形修剪,重点对塘坝镇、新景镇近两万株相对集中的古茶树重施基肥,恢复其长势、提高出芽率。积极响应全省关于古茶树保护政策,沿河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到云南省学习、考察古茶树立法保护。自2007年起,沿河累计安排2000余万元专项资金对全县古茶树进行登记、挂牌、施肥剪枝、防治病虫害等,并建立了古茶树保护公园。


  开展茶业资源开发行动。沿河按照“强龙头、扩基地、创品牌、拓市场、增效益”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全力打造千年古茶品牌,助农增收致富。强化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发动致富带头人引领群众发展生态茶产业,加快产业链形成。强化培训力度,邀请茶叶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村组农户家和田间地头,对有技术培训意向和缺乏劳动技能的贫困户进行集中培训和现场示范,让农户掌握茶园管理要点和春茶采摘技术标准,实现提质增效、贫困户增收。


  另外,通过引进浙江天马、遵义百道、沿河千年古茶等有实力的企业进镇,采取“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形式发展千年古茶园1200多亩,用古茶籽培育出20000多株茶树。

  “榨子村现有茶农1500多人,每户每年至少能收入4万元,最多的有10余万元。”杨胜全说。

  创新三个模式

  “生意好的时候一天有20多桌,一年有10余万的收入。”陈启军热情招呼记者到自家的农家乐坐下,他说,自己是村干部,通过自己带头在古茶园开农家乐,让村民除了种茶、采茶之外也发展农家乐、民宿等其他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好山好水出好茶,茶香茶韵引客来。趁茶园旅游、体验茶文化已成为新时代风尚之势。塘坝镇以榨子“千年古茶文化主题公园”为中心,在金竹、岩头、楠木3个相邻村建立农业生态茶园旅游观光园,修建了3条农业旅游观光产业路,形成山顶看茶园、山腰看梯田、山脚看菜园的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带,自驾游、亲子游等“旅游+茶”体验活动逐渐火热。

3e2e67b4553cefb8.jpg

万物复苏,春茶宜采。图为榨子村身挂竹篓的土家姑娘在古茶园采摘茶青。(沿河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榨子村从一个名不经传的贫困村依托古茶实现“改头换面”离不开沿河聚焦千年古茶品牌,创新三种发展模式的实施。

  “基地+规划”模式。围绕“农业公园、森林公园、古茶公园”三园合一思路,高起点、高标准做好规划,率先按照“贫困户+合作社+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启动土地征收、组建合作社完成基地古茶数移栽,按政府与企业1:1出资,实行先建后补,为贫困群众提供增收渠道。

  “茶树+科研”模式。力争用7年时间对珍稀古茶树开展扩繁、品种选育工作,从3万余株古茶树中从筛选出10个优良单株进行扩繁育苗,在塘坝榨子村建立优良单株试验基地40个,扩大古茶繁育面积。

  “古茶+电商”模式。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建立“互联网+电商+古茶”的销售主渠道,助推产品快销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部分产品远销至欧盟、东南亚等地区。

  “通过三种模式提高茶叶的附加值,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为实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杨胜全言简意赅。(责任编辑: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