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2018多彩贵州大事记】贵阳地铁1号线全线运营 实现“零的突破”

  【编者按】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贵州大有作为、奋力赶超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优异成绩,发生了许许多多值得我们铭记的大事。前三季度经济增速继续位居全国前列、14个县(区)退出贫困县,易地扶贫搬迁入住123万人……一个个成果数字不断展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亮点,见证着贵州不断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的奋斗历程。从12月21日起,当代贵州融媒体推出专栏【2018多彩贵州大事记】,与您一同梳理回顾贵州2018年的发展足迹。


文/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岳端


  2018年12月1日中午12点,随着人群涌入地铁站,贵阳人期盼已久的轨道交通1号线正式全线开通运营,实现了贵阳轨道交通“零的突破”。



  这条贵州省首条轨道交通线路全长35.11公里,起于观山湖区窦官,经云岩区和南明区,止于经开区小孟工业园,共有25座车站、24个区间、1个车辆段、1个停车场、2座主变电所和1个运营控制中心(OCC),总投资概算215.21亿元。


微信图片_20190104205435_副本.jpg

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列车车头前方水滴形的大灯,形似美丽的丹凤眼,被称为“小媚眼”。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林民 摄


  “城市轨道交通是便民利民惠民的重大民生工程。”在1号线启动仪式现场,贵州省副省长吴强在发表讲话时表示,贵阳市轨道交通1号线全线开通运营,将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引导人民群众绿色出行、构建现代立体交通体系、推动省会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数据最能说明一切。车速最高提升27%,早高峰缩短20分钟……贵阳市公安交管局12月4日发布1号线沿线道路的几组数据,证明了1号线的建成对城市缓堵起到了明显作用。根据贵阳轨道交通公司发布的数据,1号线全线开通当天客流总数达到14.42万人次,截至目前,全线开通后总客流达到400万人次以上,市民的出行方式被改写。


  与其他城市相比,这一切来得并不容易。贵阳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地城市,多溶洞、多断层、岩面起伏大、区域地下水丰富等极为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造成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难度极大。


  设计难、交通疏导难、管线迁改难、施工难……从2013年轨道交通建设攻坚战在贵阳市全面打响,到2018年开通运营,5年间,1号线的修建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磨得一剑。


  按照“安全、质量、进度、成本、廉政”五位一体的建设要求,1号线在施工建设过程中,运用大量的科技手段和科学检测方法,不断改进施工工艺,先后成功4次下穿铁路及火车站,2次下穿高速公路,2次下穿南明河,多处下穿楼房、桥梁等既有建(构)筑物,形成了诸多技术创新成果。其中,针对站点间坡度过大,采用拉长线路、陡坡缓降的方式在国内尚属首例。


20181129105752397.jpg

市民乘坐1号线。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韦一茜 摄



  作为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中公共交通的主要支撑,1号线将“生态地铁”的理念,贯穿整个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线路设计上科学规划,尽量保护现有环城林带,站点布局尽量保留城区行道树;施工中搭建全封闭绿色施工车间,节能减排,采取多种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噪音污染、粉尘污染、空气污染,投入新技术新设备,减少施工震动;采取有效手段治理施工中留下的边坡“伤疤”,对因施工造成的裸露部分进行绿化恢复;保持地下水的稳定;开展《山地城市轨道交通长大连续坡道关键技术研究》;车辆段及停车场采用绿色环保新理念。始终坚持“生态地铁——引领都市美好生活”的理念,努力把贵阳地铁打造成西部地区的绿色生态地铁。


  1号线全线开工建设以来,在中心城区复杂的地形、工程地质和施工环境条件下,贵阳市已摸索出一套完整有效的、具有贵阳特色的轨道交通项目建设与运营筹备管理方法,实战中培养出一支年轻有为的管理队伍,为更好地组织后续各条线路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贵阳市已完成两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两期建设规划审批。继1号线开通后,2号线也将于2020年全线开通,贵阳形成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网指日可待。



  【故事】


  “最后一公里”的守护


  2017年2月的一个早晨,贵阳火车站里,乘客们排着队进站候车,一趟趟列车来来往往,一片繁忙而又有序的模样。谁也没有想到,地下,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的下穿施工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为赶在2018年底顺利实现全线通车,1号线的土建工程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仅剩占全线5.2%的工程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北京路到火车站段。


  这“最后一公里”却并不轻松。


  “在每天有上百辆列车通过停靠的火车站下掘进施工,就像头上悬着一颗已经点燃,嗤嗤冒着白烟的炸弹,轻则中断停运,重则车毁人亡,后果不堪设想。”项目总工卢松柏说。


  作为黔桂、沪昆、川黔铁路交汇的一等站、西南地区仅次成都和昆明的第三大火车站,每天有上百辆货车行经贵阳火车站。如何保证上方火车站轨道和站房安全、保障火车安全行驶,成了该段工程的头号要务。


  为此,项目部多次邀请贵阳地区隧道方面教授级专家、高级工程师,对下穿施工方案进行反复论证,制订了周密的安全施工方案,采取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控制、采用先进的传感器和数据自动采集装置来测量铁路路基的沉降,要求做到路基“零沉降”。


  “因为精度要求极高,在实际掘进中,对实际地质沉降等情况,肉眼无法判断,必须借助专业仪器。”卢松柏说。


  为了及时获得土层沉降情况,施工方在地面上布下几百个点,把钢筋打到地基里面,对这几百个点进行监测,这些钢筋相当于一条条“地质神经”,在专业仪器的配合下,第一时间反映出土层最细微的沉降变化。


  卢松柏介绍,在左、右线隧道40米的影响范围内,每条轨道布设有45个沉降测点,每个站台布设45个沉降观测点,站房每根立柱、外墙、屋顶均布设沉降观测点共计1150个。


  同时,施工方采用了悬臂掘进机掘进隧道,尽可能减少掘进过程中对岩层的扰动,平均每天掘进0.7米。


  为做到万无一失,项目部还对参建人员进行培训,让每个参建人员熟悉自己的岗位及操作规程,按规范要求不走样。要求现场管理人员必须24小时跟班作业,每道工序必须亲自把关,及时处理突发情况,安全员来回巡视,仔细观察隧道点滴的变化,避免疏忽。


  在项目部的努力下,火车站站工程及时顺利完成,各股道基本未出现沉降情况。坐在自己参与施工的地铁上,卢松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手记】


  地铁让城市生活更美好。1号线的开通改变了市民的出行理念和生活方式。从乘客喜悦的笑脸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它带给民众巨大利好,不失为2018年贵州的一件民生大事。


  1号线的开通,也结束了贵州没有地铁的历史,成为贵阳展示城市面貌的又一张闪亮名片,也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持和佐证。


  但它对于贵州的意义不仅于此。


  由于贵阳特殊的地质条件,1号线在施工过程中困难重重,取得最终令人欣慰的结果,靠的是要发展的决心和勇气。面对困难,面对唱衰的声音,建设者没有退缩,1800多个日夜不懈努力,全城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同时,1号线在建设过程中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与运用,因地制宜进行技术创新,有效克服各类建设难题,确保了建设有序推进,还创新研究出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


  有决心、有勇气、有技术。1号线的开通就像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贵州的现在和更令人期待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