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改革开放那一年,他正好走出家门

文/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岳端

图/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周雅萌


  12月18日,贵州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美术馆开展。全国劳动模范、贵州省劳动模范贺思建看着展馆里的北盘江大桥模型,陷入回忆。他现在是贵阳卷烟厂的高级技师,也是贵阳卷烟厂唯一的主任技师,还有一年就要退休了。


  改革开放那年,他正好走出大山,到贵阳求学,刚走出家门,就一脚踏进了改革开放40年变革的风起云涌里。



贺思建_副本.jpg

全国劳动模范、贵州省劳动模范贺思建


  赴学之路


  “我是农村出来的”。1960年,贺思建出生在黔东南州榕江县。1978年,贺思建参加了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次考试。刚刚高中毕业的他,和32岁的知青老师一起走进了考场。


  当时的高考只考三门,经过语文、数学、政治三科考试,贺思建以高于当年本科录取线20多分的成绩考入了当时的贵阳机械技术学校,总分在整个黔东南排名第四。


  选择技校的原因,颇有独特的时代印记。上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指出,“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于是,全国学生都要参加到“学工学农学军”的活动中去。贺思建就是在那个时候,对机械加工有了兴趣。


  1978年的赴学之路并没有那么方便。他指着北盘江大桥图片上的山感慨:“我的家乡也是在这样的山沟沟里,从这座山到那座山,要走上三四个小时。”


  1978年的夏天,贺思建背上行囊,离开家乡赴贵阳读书。


  “早上6点半起床去赶中巴车,走的全是砂石路,灰尘非常大,坐一天车下来,头发全被染‘白’了。”经过近11个小时的颠簸,行程却只过半。在凯里歇息一晚后,贺思建第二天又经过一次转车才坐上去贵阳的绿皮火车,直到下午五六点方才抵达贵阳火车站。这是当时从榕江到贵阳最便捷的出行路径和方式。


  40年前,从榕江出发,在凯里转车,走到贵阳需要整整两天。现在开车两个半小时,坐高铁只需一个小时。改革开放40年,榕江与贵阳的距离没有变,时间却完成了从天到小时为计量单位的蜕变。


  贵阳岁月


  贺思建摸了三十多年的机械了,机器设备的迭代他再清楚不过。


  1980年,贺思建从学校毕业,进入贵阳烟厂工作,被分配在机械车间,从事零件加工工作。每月工资29元。现在,他是贵阳卷烟厂的高级技师,也是贵阳卷烟厂唯一的主任技师,还有一年就要退休了。


  他回忆,刚刚参加工作的那段时间,厂里使用的老式机器,效益低,安全系数差。当时铣用以切割金属零部件的刀片,全靠人为控制,如果刀片没有控制好,就会崩出来伤到人,每年都会有一些或大或小的安全事故发生。


  “现在加工中心全部采用速控机床,只要定好位就自动加工了,效果完全不一样,质量提高太多,保障性太强,精度更高。”贺思建说。


  工作一段时间后,贺思建从加工零部件转到设备维修岗位,接触到的设备更多了。


  “当时厂里的设备很落后,生产力低下,一分钟只能生产2500支烟”。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不断更新换代,90年代每分钟产量达到8000支,现在最新的设备每分钟可以生产烟支12000支。


  产量的变化直接带来产值的变化。1990年,厂里的年产量不到20万箱,产值一年不到10亿,现在一年的生产力可以达到120万箱,翻了6倍,产值翻了18倍。


  厂子经济效益的提高,也体现在工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上。如今贺思建每月的工资已经达到一万元以上,比38年前提高了300多倍,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1983年,自行车已经在中国逐渐普及,当时的贵阳,大街上充斥着自行车铃声。永久、飞鸽、凤凰都是当时耳熟能详的自行车品牌。但还是需要凭票购买,一票难求。


  贺思建托熟人弄了一张自行车票,花160元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加入了每天上下班壮观的自行车潮流中,成为大家羡慕的对象。


  关于自行车,贺思建还有着更为特殊的记忆。1986年,贺思建把妻子迎娶进单位分配的9平米的小家,自行车就是这段姻缘的见证。“当时送给她的礼物就是一辆飞鸽自行车,大概花了130元。”


  除此之外,为了人生大事,贺思建还买了一台贵阳本地产的收录机。“这台收录机不得了”。贺思建说,在当时的价格是500元,是贺思建一年的工资,虽然不便宜,但是贺思建却感到很幸福。


  1988年,贺思建又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电视,14寸;


  1994年,贺思建托熟人拿到了电话票,花3000多元装了一部电话;


  ……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一件件“大件”的添置过程中可以一窥。


  再也没有的“小时候”


  “您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心中有什么样的感慨?”


  “不是见证,是享受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果。”


  贺思建赶紧“纠正”记者的话,“生活的变化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实惠”。


  贺思建回想起小时候在榕江读书的夜晚,照明用的是松油灯,“哎呀,看一晚书下来,脸都熏黑了”。随着时代发展,松油灯演变成了马灯,水电站兴建之后有了电灯,从最开始供电不稳、灯光昏暗,到现在各种家用电器齐上阵。


  小时候住的是木板房,一到冬天,冷风呼呼地往屋里灌。贺思建说,大家不得不到处找报纸往墙上糊,不然冬天没法熬下去。改革开放后,贺思建的房子越住越大,从结婚时住的9平方米小屋,到1994年60平方米的分配房,到2000年自己买的80平方米的商品房,再到2010年,换了110平方米的大房,就在去年,贺思建卖掉旧房,新购置了一套180平方米的大房子。


  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上肉。“现在天天都像过年”,贺思建这样形容。可能是物质的富足让年味越来越淡,“现在交通方便了,过年可以走亲串友,出门旅游,过年的方式真是越来越多”。


  小时候,在五姊妹中排行老四的贺思建只能拣哥哥姐姐的旧衣服穿,传到他时,早已打满补丁,还经常穿不上袜子。衣物的匮乏,让贺思建经常在冬天光脚穿鞋,冻得手脚生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贺思建的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在40年的变迁中,路在变、房子在变、食物在变,生活方式在变,小时候的种种艰苦现在都不会再出现,但不管怎么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会变。


  贺思建的外孙今年6岁了,他想也带孙子来看一下展,“以前的苦是他没经历过的,要知道‘昨天’,才能珍惜今天。 ”(责任编辑:徐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