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美丽中国长江行】余庆县:小山村大巨变 “绿水”变“金山”

文/图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任诗音 见习记者 刘诗雅


  余庆县位于贵州中部、遵义东南端,长江南岸最大支流乌江横贯县境中部。这里,是缺少工业支撑的山区农业县。近年来,余庆县响应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采取退耕还林、生态移民、旅居农家等多项措施,意在恢复长江流域地区生态环境。


  从遵义市余庆县沿着高速公路向南驱车几公里,驶入和景湾新村,独居特色的村口建筑映入眼帘:红色的屋顶、浅色的院墙与绿油油的大树相互映衬……2011年以来,和景湾新村村民从渔民变成了城里人。


  为了防止河流遭到污染,余庆县的渔民开始陆续搬迁至生态移民定居点,当地政府完善房屋和公共设备,建成了今日的和景湾新村。


  “如今,通过实施乌江干流保护和建设项目以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余庆县61.9公里的径流河段已实现全部禁止打鱼和网箱养殖,由此形成了水下禁捕,保护生态,江边创业,融入城市新生活的双赢格局。”余庆县宣传部部长覃菲说。


微信图片_20180515210429.jpg

生态移民的大保护,余庆的天更蓝水更绿


  在和景湾新村,王开芬一家的日子过得格外开心。160多平的小别墅、干净宽敞的大客厅、屋外颜色鲜艳的小花园……生活十分惬意。


  能够生活在这样的房子里,是以前王开芬想都不敢想的。“以前住的地方,水、电都不方便,孩子上学要走很远的路,生活条件特别艰苦。”回想起过去的生活,王开芬不禁感慨生活变化之大。“孩子上学也近了,出了小区坐公交就能到。新村配备的广场、活动室更是让人觉得日常生活丰富太多。”


  近年来,余庆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先后建成973个“四在农家”创建点,覆盖10个乡镇67个村居,惠及25.6万人,全县96%的农民分享了生态移民建设的红利。


  生态移民换来青山绿水,而农旅一体化更是换来金山银山。


微信图片_20180515210535.jpg

农旅一体化让哨溪村面貌大变样


  在缺少工业支撑的余庆县,也因乌江开拓出农旅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位于白泥镇哨溪村的河滨点坐落在美丽的方竹湖畔,示范点涉及4个村民组95户387人,村寨可视范围内的水域面积达500余亩,是个旅游观光、休闲垂钓的好地方。


  在这里,一个农旅结合的产业园已经初具雏形。顺着田间一路观赏,河流里,倒影生辉;田野上,花草点头;花草中,凉亭、石椅相映成趣,农业公园、家庭旅舍、现代果(农)场随处可见。


  “农旅一体化的实施,让哨溪村‘变了天’,原来的荒坡成了花园,土墙房也变成了‘复古楼房’,村里的气象直接从‘阴天’转成‘晴天’。”负责哨溪村农旅一体化实施的贵州飞龙湖文化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李正龙介绍道。哨溪村农旅一体化的实施主要采取了“公司+支部+协会+农户”模式,发动农户将闲置的房屋交由公司实施宾馆化改造,完善配套设施,满足外来游客体验民居的住宿需求。公司按每年按每平方米20元的租金交付农户,平均每户房屋出租户直接受益近3000元。


微信图片_20180515210602.jpg

哨溪村的农旅舍每一间都安置了污水处理系统


  截至目前,这里已建成10户精品示范户,打造客房47间,带动群众28户,吸纳群众就业300余人,每年预计可为当地群众和哨溪村级集体经济创收26万元。


  从单一的农业到“一二三”产业联动,从未开发的山头田野到多彩的农旅文一体化,余庆县“巨变”不言而喻,而这种变化与良好的自然生态紧密相关。农旅一体化模式正成为余庆县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为契合自身实际发展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