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黔剧《天渠》:当“非遗”遇上“愚公”

文/图  当代贵州全媒体见习记者  周璇


  他,从意气风发到华发苍颜,一生只为一清渠,誓为乡亲拔穷根。他就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老支书、“当代愚公”黄大发。


  他,优孟衣冠,唱出百种人生。他就是黔剧传承人,贵州省黔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大型黔剧《天渠》原型黄大发的扮演者朱宏。


图片1.png

《天渠》原型黄大发的扮演者朱宏在排练现场


  唱回过去:用黔剧演绎时代楷模


  “一桶水,万千忧。不忍看代代滴水贵如油,不忍看片片田地裂如沟……”


   5月18日,《天渠》将在贵阳国际会议中心正式首演,剧组成员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在《天渠》的排练现场,伴着婉转千回的唱词,光影交错间,朱宏与黄大发的身影交错,那个喊着“修渠不成功我拿命来换”的老人穿过三十余年岁月在舞台上向我们蹒跚走来。


  慢工出细活,精心酿佳作。从决定打造一部现实题材的黔剧开始查阅资料,到亲身走在壁立千仞的擦耳岩,《天渠》的诞生历时一年之久,前后共修改了5稿。整部戏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由“一条故事线、一个矛盾点、三条感情线”构成。


  “当我抱着最后敲定的剧本送给各位领导、专家看时,大家都掉眼泪了,整部戏非常震撼、打动人。”时至今日,谈起《天渠》的诞生,朱宏仍然感触万千。


  “讲贵州自己的事,用贵州自己的地方剧种来演绎,是最合适不过的。但是,如何用黔剧的音乐、唱腔将农民的质朴和党员干部敢与天斗、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完美表现出来,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天渠》的导演陈涛介绍到。为此,整个剧组在表演、灯光、舞美、服装设计等方面狠下一番苦工,反复讨论修改,实地采风,不断打磨。


图片2.png图片3.png

《天渠》剧组成员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


  幽暗的灯光,斑驳的地面,抖落的烟灰,轰鸣声中,一个不计个人利益得失,一心为人民幸福生活无私奉献的党员形象跃然台上。

 

  着眼当下:非遗文化紧贴“地气”


  “一个国家的文脉就是国脉。”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讴歌时代精神,溶入社会发展的血液中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永续发展的生命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许多扶持地方戏曲发展的文件,大力宣扬中国传统文化,鼓励各院团要创作弘扬时代精神、反映现实的精品剧目。以黔剧为代表的众多国家级非遗文化诞生了一大批现实题材的优秀作品。


  以黔剧为例,近几年,反映大学生村官成长经历的轻喜剧《大学生村官》、讲述浙大西迁这段重大历史事实的《湄水长歌》等一系列艺术与现实相得益彰的作品相继上演。


图片4.png

黔剧《湄水长歌》演出现场(图源:贵州省黔剧院)


  “这也是一种进步!”国家二级演员、《天渠》中村妇女主任牛金花的扮演者钟宾彬说:“如果一味地只演古装戏等剧种,就会脱离年代,脱离与观众的交流。”


  “唱的虽然是贵州的故事,但讴歌的是当下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一个真真正正的艺术作品,要走得久远,一定要宣扬我们这个时代,反映我们这个民族内在的精神力量,用心、用精神去做事!”谈及此,《天渠》导演陈涛仍旧难掩激动。


图片5.png

《天渠》导演陈涛在排练现场为演员讲戏


  畅想未来:非遗文化将走得更深、更远


  “我们看到了黔剧的传承,看到了黔剧的希望,看到了黔剧的未来,我们后继有人。”谈到黔剧发展的未来,朱宏充满信心。


  2013年,贵州省黔剧院在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开办了黔剧班,当年选送去的30个孩子大多已经学成归来,他们精通唱念做打、行当丰富,作为黔剧的第四代传承人,他们已开始在舞台上崭露头角。据悉,此次就有许多人参演了黔剧《天渠》。此后,黔剧院将10年办一个班,形成阶梯式发展。


图片6.png

黔剧班的学生正在训练


  多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深。无论是古装戏、传统戏、民族戏、现实戏等大型剧目,还是精巧的折子戏;无论是男角为主的戏,还是女角为主的戏,黔剧从不“厚此薄彼”,始终致力于让更丰富的文化、更多样的演员能够熠熠生辉,发光发热。


  勇于创新,才能走得更远。在坚守传统戏曲传承的基础上,目前许多黔剧在作曲、配乐、配器等方面大胆革新,用最新、最美、最能为年轻观众喜爱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记者了解到,大型黔剧《湄水长歌》《天渠》的同名数字化院线电影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

 

  仰首仍是春,俯首已是秋。文化因传承而生生不息,立足实地,黔剧等非遗文化将与这个时代走得更深、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