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文化骑兵】 杨正江: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的守望者

文/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张玲玲


  2012年2月,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第一部由中华书局出版。在序言中,著名作家冯骥才这样写到:能在第一线进行搜集和调查工作的只有一位年轻的苗族大学毕业生……直至今天,能够通晓西部苗语、又能以拼音式苗文笔录并译成汉文的人,只有这位出色的苗族青年。他最早发现麻山地区的《亚鲁王》,最先认识到它非凡的价值,并一直在田野里千辛万苦、甚至形影相吊地默默工作着。

亚鲁王的发现、搜集、整理者杨正江在《亚鲁王》出版成果发布会上作报告。.jpg

在《亚鲁王》出版成果发布会上作报告。受访者供图


  这位苗族青年便是《亚鲁王》的收集与翻译者,紫云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正江。


  梦想与坚持

  “拯救麻山,拯救历史的遗音”


  《亚鲁王》传诵的是苗人首领亚鲁带领西部苗人创世与迁徙征战的历史,一般在贵州麻山地区苗族的丧葬仪式上,由当地的东郎(苗语音译名词,指在苗族葬礼仪式上唱诵史诗《亚鲁王》的人)唱诵。


  生长的麻山的杨正江从小就对山里的传奇和故事感到好奇,尤其是对亚鲁王的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


  “《亚鲁王》在苗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一直在苗族民间广泛流传,但由于大都在苗族丧葬仪式上传唱,没有文字记录,仅靠极少数东郎口头流传,外界了解的人很少。”杨正江告诉记者,由于懂得苗文的人才不多,导致《亚鲁王》一直是“生在深山人未识”。于是,杨正江决定“拯救麻山,拯救历史的遗音”,把《亚鲁王》传播出去。


杨正江穿行在麻山腹地,寻找东郎。.jpg

杨正江穿行在麻山腹地寻找东郎。受访者供图


  2003年,正读大一的杨正江便开始了对《亚鲁王》的收集整理和翻译。他利用节假日,孤身上路,深入麻山腹地参加葬礼,收集东郎们的唱诵,直到大学毕业。


  大学毕业后,杨正江回到紫云工作,工作之余继续在麻山拜师学唱,对《亚鲁王》作了进一步记录、翻译和整理。


  在杨正江的努力下,《亚鲁王》开始进入文化人的视野并被外界广泛关注。紫云自治县委县政府也开始重视此项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和翻译工作,成立了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抢救保护工作小组和亚鲁王工作室。

寻找东郎的路上.jpg

杨正江与团队在寻找东郎的路上。受访者供图


  2009年,《亚鲁王》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点项目,并被文化部列为2009年中国文化的重大发现之一,随后被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发现亚鲁王”评为中国“六大学术大事件”之一。


  心酸与汗水

  “艰难的道路成为坚强的理由”


  收录翻译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在外人看来,一个大学生毕业回乡研究“封建迷信”文化不是光荣事业,甚至是不光彩的。从一个人的孤军奋战到组建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13人的团队,杨正江经历了数年的辛酸和汗水。


  “在我们进入麻山寻觅这些声音的时候,我们遭到了同龄人对我们的不理解、不认同,我们成了‘旧社会’的缩影,成了‘牛鬼蛇神’。”说起往事,杨正江的眼底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丝悲伤。

杨正江与东郎合影.jpg

杨正江与东郎合影。受访者供图


  或许是对《亚鲁王》崇高的敬意,杨正江的收集翻译之路正如亚鲁迁徙征战史一般悲壮而又令人钦佩。


  最初家人的反对、东郎们的不信任和同龄人的嘲讽,都没有让杨正江产生过放弃的念头。“因为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终身要研究的课题。”


  “艰难的道路成为我们坚强的理由!”杨正江带领团队走村串寨寻找东郎拜师学唱。每遇葬礼,杨正江就要求自己的团队一直听东郎唱诵到天亮。在紫云自治县宗地乡德昭村的一次葬礼上,本来由东郎陈小满主持葬礼,杨正江要求唱一段。


  杨正江唱完之后,东郎们泪流满面,因为杨正江唱诵得流利、内容更为丰满、全面。更重要的是,过去躲躲藏藏唱诵的《亚鲁王》,还有年轻人感兴趣并且愿意去学习、收集整理。

紫云发现 千名东郎唱诵史诗亚鲁王大赛总决赛.jpg

为了让东郎们找回文化自信,杨正江及其团队组织举办了千名东郎唱诵史诗亚鲁王大赛,图为发现紫云·千名东郎唱诵史诗亚鲁王大赛总决赛。受访者供图


  “是他用实际行动感动了我们,感动了麻山。”亚鲁王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兴华说,通过“万人葬礼”“千名东郎唱诵史诗亚鲁王大赛”等活动,也让东郎们找回了自信,成为了他们崇高的信仰。


  2012年,亚鲁王田野团队完成了1778名东郎的田野调查登记,建立健全数字化档案,成功出版了《亚鲁王》第一部。还先后建立24个亚鲁王文化传习基地,在麻山设立了联系工作站,让东郎们有了“组织”,也找到了归属感。


  传承与守望

  “做一名坚强的基层文化战士”


  《亚鲁王》出名了,这位80后的苗族青年声名大噪,荣誉等身。2013年,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吴大华想让杨正江到省社科院从事亚鲁王文化研究工作。


  杨正江最终放弃了这个机会和平台。他说,麻山需要我,英雄史诗的收集整理翻译和传习传承工作需要我,几千名东郎更需要我,我不能离开《亚鲁王》文化的沃土,离开了这块土地,我的研究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杨正江与团队寻找东郎.jpg

杨正江(左二)带领专家学者走进麻山。受访者供图


  “守望麻山,做一名坚强的基层文化战士!”是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这个团队所坚持的信念。喧嚣过后,杨正江带领团队继续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要把《亚鲁王》呈现在世人面前,最难的工作是翻译。“《亚鲁王》大部分都是土的言语,有的现在已经不用了。不仅是翻译成汉文,就是翻译成苗文都很难。”陈兴华说,一些东郎虽能唱诵史诗,但并不知道唱的是什么意思。


  如何准确地翻译整理?杨正江花了很多功夫,有时候要找一个汉语词汇来准确表达东郎们唱的内容,他要反复推敲,从多个东郎处去印证。

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出版成果大会.jpg

2012年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出版成果发布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目前,《亚鲁王》第二部正在如火如荼地翻译中。“每天只能翻译50行左右,整本书一共3万多行。”在收集整理的同时,杨正江还义务开展苗文培训班,让更多人加入到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


  人进入城市生活,文化还根植于农村,文化传给谁?


  杨正江告诉记者,把《亚鲁王》的收集整理翻译出版圆满完成以后,他和他的团队将是英雄史诗年轻一代的传承人。


  “我们要重返大山间给山里人唱史诗,在大山里生活。做《亚鲁王》档案的守望者和保存者,让它成为一枚民族民间文化的化石,供后人阅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