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聚焦六坚持】从“搬迁户”到“搬迁富”!这个地方是怎么做到的?

文/图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杨霞 见习记者 杨羽


  “政府政策真是好,不仅帮助我们从穷山村搬出来,还让我们住上了新楼房,现在我和爱人都有了工作,开了自己的小店,搬出来的这一年收入比较可观,日子越来越好了。”春意盎然的时节,搬迁户李仕远的心里暖暖的。


IMG_5608.JPG

  有了文化的渲染,土发安置点还有一个动听的名字——“音画食尚·东关e寨”。


  2017年4月,家住陡箐镇土发村的贫困户李仕远一家告别了过去漏雨老房子,搬到了位于“六六高速”陡箐收费站出口的水城县陡箐镇土发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陡箐镇是六盘水市“216”极贫乡镇之一,境内土地贫瘠,沟壑纵横,地形切割非常严重,高处海拔1800多米,多是偏坡地和荒山,没有开阔的地块,村民们长期以种植传统农作物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


4F513A6785F7E7947F5EC591422695E9.jpg

  依山而建的陡箐镇易地扶贫搬迁土发安置点,错落有致的房屋,易地搬迁移民新家园的美景已经绘就。


  针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窘境,水城县结合陡箐镇实际,在土发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深挖地方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将其融入到安置点的打造中,形成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乡村美景,做到搬迁点有文化、有故事、有内涵。

  据了解,整个安置点占地近70亩,总投资4386万元,共有住房167套1.8万平方米,现已安置土发村、陡箐村农户167户、73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1户705人,非贫困户6户26人。

  “家”搬出来了?如何把群众的“心”也搬出来?

  “产业。”陡箐镇副镇长陶睿毫不犹豫地说,只有稳定的收入才能留得住人。


微信图片_20180412224610.jpg

  为了方便让易地搬迁移民在安置点更加舒心的生活,陡箐镇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


  一个新的搬迁点,如何发展产业?陡箐镇积极探索“易扶+N”的多种产业发展模式,结合农民画、芦笙舞等民族文化,在陡箐镇投资建设了“音画食尚·东关e寨苗族文化风情园”,并利用安置点临近102省道和即将开通的“安六”高铁等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打造了“鸡火锅一条街”,做起了“匝道经济”文章。

  “以前接触农民画纯粹是因为喜欢,没想到还能给我带来收入,去年光靠画农民画我就挣了好几千块。”搬迁户王艳说,除了创作农民画以外,安置点内的其他农民画师还把不少好的作品做成T恤、水杯等小商品,随着陡箐客流量的增大,这些小商品供不应求。


QQ图片20180412223416.jpg

  贵州省黔之英鞋服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1.2亿元,占地面积两万平方米,生产车间设有针车部20条先进流水生产线,3条成型生产流水线,可解决1200余人就业。


  不仅如此,陡箐镇还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贵州省黔之英鞋服有限公司,该公司以生产经营外贸中高档皮鞋为主,按照“易扶+公司+返乡农民工+搬迁贫困户就业”的理念建设,于2018年3月12日正式投产。


QQ图片20180412223050.jpg

  工厂投产后,陡箐镇易地搬迁扶贫点的搬迁户们纷纷来报名应聘,昔日种地农民“摇身一变”成了产业工人。


  走进生产车间,近150名工人在机器上忙活着,一针一线全力赶制第一批大订单,这些工人大多是来自移民安置点的贫困户,严华云便是其中之一。“以前外出打工,赚得不多,还照顾不了家人,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干工作,拿的钱还不比在外面少,心里踏实,干活有劲,生活更有奔头了。”严华云说。


IMG_5623.JPG

  移民安置点二期工作正在建设,将搬迁土发村、陡箐村329户1186人,预计今年5月份完工,年底实现自然村寨整体搬迁。


  通过易地搬迁、产业发展,陡箐镇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从大山搬出来,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下一步陡箐镇将围绕易地搬迁+旅游,借助“三变”发展模式将安置点打造成旅游胜地,通过旅游经济助力搬迁贫困户脱贫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