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专家技师】李景明:城市“菜篮子”的编织者

文/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王颖 实习记者 周梓颜

图/当代贵州全媒体实习记者 罗玉青

  

  李景明的电话就没断过。村民种植有问题了要咨询的、项目公司有意向要与农业合作社谈的,都会向他问上半天。

  

  李景明是谁?贵州省清镇市蔬菜办公室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业种植技术33年,是当地出了名的农业专家。清镇哪块地适合种什么、怎么种,他如数家珍。

  

  虽说还有4年就要退休了,但李景明的工作节奏却丝毫没有慢下来,反倒有一种越干越起劲的架势。除了在办公室写材料、谈工作外,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扑在了田间地头。


微信图片_20180411113758.jpg

李景明弯下腰,将农艺事业放在了心头。

  

  护航 绝不让百姓心血打水漂

  

  清镇,李景明生于斯、长于斯。对于这片土地,他有着别样的热爱:“我母亲一生都在务农,我知道土地对于老百姓而言意味着什么。”

  

  1995年,清镇蔬菜种植发展处于萌芽初期。“那时候,100亩都算是种植基地,尽管规模小,但总算是雏形初现了。”李景明说。

  

  7年后,李景明前往新店镇老鹰山驻村,进行千亩荷兰豆种植指导。千亩田地的生长重担,落在了李景明的肩上。

  

  清晨六点半,李景明如往常一般到地里查看种植情况,却发现荷兰豆叶子上泛着白色粉状的霉层。


timg.jpg

  绿叶覆上白色霉层,李景明却不能让它“黄了”百姓心血。(图片来源网络)

  

  “不好,白粉病出现了!得赶快召集村民进行喷药防治!”李景明一路跑回了蹲点技术员住处。在和技术员、村干部商量后,村干部连夜组织召开了荷兰豆白粉病防治技术培训,并把防治白粉病的农药发放给种植户。

  

  “乡亲们,白粉病对荷兰豆有着毁灭性的危害,现在大家按亩来领取药,一包药兑上三十斤水来喷洒。”李景明和村干部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嘱咐着。

  

  就这样,为了荷兰豆的顺利种植,李景明在老鹰山一驻就是5个月,起早又贪黑,防了白粉病又防锈病。终于,在8月之后,千亩荷兰豆顺利结果,远销东南亚、日本。

  

  老百姓的心血没有打水漂,胜利的成果化作百万元人民币,让老鹰山的村民们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

  

  包办 种得出来也要卖得出去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培养农民群众农业实用技术,2004年清镇组织了一批“双千工程”工作队员驻村进行帮扶工作,李景明就是其中之一。

  

  那年3月,微风吹远了离去的车轮声,阳光将李景明清瘦的身影印在新店镇的土地上。他背着铺盖与帐篷,拿着手电筒,走进了鸭池村。

  

  走家串户、闲聊唠嗑,李景明一来二去把村里的情况摸了个透:零散的种着玉米,只能自给自足。在他思量之际,一个承包了250亩土地搞果树种植的农户李正鹏,引起了他的注意。

  

  “改变,就从他开始。”李景明下定决心,说服起李正鹏:“你的土地还有许多增值空间,在果树生长的同时,还可以种植密本南瓜,以短养长实现双效益。”


微信图片_20180411113825.jpg

  李景明走乡串镇,只为让蔬菜种植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

  

  “以短养长?双效益?”在李景明热情的描绘下,李正鹏似乎看到了新的商机。

  

  说干就干!看着两人在地里忙的热火朝天,村民们也逐渐加入了种植队伍之中,该村密本南瓜种植面积增加至650亩。

  

  密本南瓜种是种起来了,可是怎么卖,往哪卖,又成了新的问题。

  

  为了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李景明四处联系,带着村民们闯市场,最终联系上了贵阳市五里冲市场,将600余吨密本南瓜销售一空。那年仅李正鹏一人,便靠密本南瓜收益了60余万元。

  

  创新 旧土地里焕发新生机

  

  2018年,是李景明指导暗流河村富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的第十个年头。

  

  四月的蔬菜大棚里,生机盎然,田地里的蔬菜也尽显春意。看着曾经的荒地变为如今的沃土,清镇市暗流镇暗流河村富云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云坦言,一切都要得益于李景明的悉心指导:“今年是李老师指导我们的第十个年头,从同吃同住手把手的教,到如今隔三差五就来查看指导,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他都和我们一样熟悉。”


微信图片_20180411113838.jpg

  看着眼前长势喜人的辣椒苗,李景明少不得又要叮嘱一番。

  

  田埂上,李景明和刘云负手而立,他们望着不远处的空地有了新打算:种植新品种。而这种新品种,正是李景明当下引进试验的白花菜。

  

  “以前老百姓种植蔬菜都是吃什么种什么,没有成熟的规划,也不知道自己的地种什么才是最适合的,农技师要做的,就是挑选出最合适的品种,规模化种植帮助他们增产增收。”李景明目光如炬,黝黑的脸上满是认真。

  

  为了知道某种蔬菜是否适合种植,李景明常常一个人出现在科技示范园里做试验,这一试验,最少都是大半年。

  

  新品种、新设备、新知识,李景明不停地发掘更高产、优质的蔬菜品种。截至目前,他已做过辣椒、甘蓝等40余项蔬菜新品种引进试验,筛选出50余个蔬菜新品种生产推广,总结出多套生态化栽培技术规范。

  

  奉献 “一生”只把“一道关”

  

  成全如此成绩的,是时代发展的大舞台。2011年,清镇“五个万亩”蔬菜基地雏形初现,李景明奔赴卫城、暗流、新店等地,指导辣椒、豌豆等蔬菜种植。那一年,清镇凭借“五个万亩”蔬菜基地捧回贵州省农业丰收一等奖,而这也是清镇农业所获的第一个省级大奖。


微信图片_20180411120316.jpg

  尽管多种荣誉加身,但李景明初心不变,仍旧一心为清镇农艺事业做贡献。

  

  李景明离不开土地,也离不开研究。多年来,他多次参与蔬菜生产技术项目的第一线研究。2016年,他作为第一完成人主持的《贵阳蔬菜主要保供基地周年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经过验收,实际示范推广达到43.7万亩,亩均产量超过2600公斤,增产27.82%,亩增产值达1280元。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随着农业种植不断发展,如今清镇已是“贵州十大蔬菜基地县”之一,是贵阳主要保供蔬菜基地,而蔬菜产业也成为全市农业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30余万亩的蔬菜常年种植一年可出产40余万吨,产值达9.5亿以上。


微信图片_20180411113909.jpg

  只要一入田地,李景明便会“两耳不问身边事 一心只看脚下秧”。

  

  “农技师既是时代发展的助力者,也是老百姓种植技术的答疑解惑者,只有不停用试验探索、把好关,替农民避开盲目选择,提升种植技术,才能不负他们的信任。”细数多年经历,李景明有感而发。

  

  新苗在微风吹拂下摇曳,李景明弯下腰,抚摸绿叶,阳光下的身影愈发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