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基层干部】乡邮员张林昌:31年,他是深山里最守时的“鸿雁”

文/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王琳 见习记者 刘诗雅

图/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王琳


    31年,你愿意年复一年、日晒雨淋地奔走于莽莽群山吗?

  24万多公里,你愿意孤身一人、居无定所地负重而行吗?

  140多万件报刊信件,你愿意肩挑背扛、起早摸黑送达深山百姓家吗?

  “做不了做不了,这么多个村寨也找不出一个像他那么有耐力的人了。”“他是最能吃苦的人”……这个村民们口中的“他”,便是贵州省锦屏县邮政局启蒙支局苗族乡邮员张林昌。

  

IMG_4826.jpg

乡邮员张林昌被山区苗族群众称为“乡邮路上的天使”


   初见张林昌,一米七左右的个头,一身绿制服,脚蹬解放鞋,54岁的他比我想象中的形象更显苍老,常年累月的负重而行,走起路来背已经有些驼了。

  其貌不扬的张林昌只是中国万千乡邮员中的普通一员,但对于身处锦屏县青山界苗族地区的村民来说,张林昌却是他们31年来与外界沟通最重要的“桥梁”。


张林昌吃力地将沉重的邮包放置后座,一天的派件即将开始。.jpg

张林昌吃力地将沉重的邮包放置后座,一天的派件即将开始


   坎坷乡邮路,一走便是31年


  “小张,看你挺结实的,跟着我跑邮路吧。”

  “杨叔,你逗我玩啊?”

  1987年,23岁的张林昌刚从部队退伍返乡,正准备退休的乡邮员杨伍安找到张林昌。

  “他跟我说,自己年纪大了走不动了,我们这山高路陡,外乡人也不愿来。”聊及当年为何做乡邮员,张林昌打趣说 “觉得走的地方多了对象也就好找了。”

  然而,真正让他下定决心接下这份工作的,却是一句“总得要有个人来送邮件,不然我们这就跟外面没了联系。”

  接过老邮员肩上的邮包,张林昌这一做,便是风雨兼程的31年。


连绵起伏的大山,危险无数、艰难重重。但,这条锦屏县最难走的乡邮路,张林昌却一走就是31年。.jpg

连绵起伏的大山,危险无数、艰难重重。但这条锦屏县最难走的乡邮路,张林昌却一走就是31年。


   他负责的锦屏县河口片区的邮路,是公认最难走的路。这条在大山深谷中起伏的邮路全长90余公里,途径云蒸雾霭的高山、人迹罕至的密林、阡陌纵横的梯田......串联着启蒙镇到河口乡一带2.5万余群众。因太过艰辛,在张林昌之前从未有乡邮员在这条邮路上工作超过3年。

  起初,张林昌每次送件来回只需3天,邮件只需投放至乡政府固定收件点即可。但不久后,他却主动向邮局申请将工作时间延长至4天,好将邮件送至百姓家。“以前邮件放到固定点,我虽然省事,但乡亲们取件不方便,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有信件,白白耽误好多事。”

  然而,送件到户在高山深谷间谈何容易?通往村寨的山路坎坷,马不能通行,张林昌只能靠双脚前行。“第一次走下来,脚痛得站不住。”


IMG_4716.jpg

走在山间,张林昌渴了累了,就会喝上一捧山泉。


   漫漫乡邮路上,“饥饿”最让张林昌记忆深刻。八十年代末的大山里仍有许多人吃不饱饭,这其中也包括张林昌。有时为了填饱肚子,张林昌就寻些野果充饥,渴了就喝上一捧山泉。

  “你遭过‘饿饭鬼’么?那滋味不好受啊!”娓娓道来的过往里,夹杂着张林昌对饥饿的恐惧。1988年的一天傍晚,张林昌到韶霭村送件,老乡热情邀他一同吃饭,但看到围坐饭桌的七八个老人小孩和桌上不多的饭菜,饥肠辘辘的张林昌没忍心吃上一口米饭,匆匆喝了两口酒,赶忙走了。

  然而没走多远,张林昌便感觉自己“快不行了”。他抬头看了一眼天,黑漆漆地夜空里只有一轮清冷的月亮在“摇”。全身无力的张林昌硬是拖着发软的双腿,扶着田埂慢慢摸索到了村支书家。“那晚我一倒下,就昏昏沉沉地睡到天明。”自那以后,张林昌总会在兜里装上一把米,或是几颗糖。


  风雨兼程,90余公里的邮路踏满“坚守”


  “上坡不急慢慢上,连伴不急慢慢谈……”

  山太高了,路太陡了,张林昌太累了。

  一首山歌还没唱完,他就放下沉重的邮包,在一片葱郁的杉树林中席地而坐。这时,他习惯掏出报刊读一读,排遣休憩时席卷而来的孤独。


走累了,张林昌就找一地隐蔽处休憩。人迹罕至的邮路上,他习惯唱山歌或是看报排遣孤独。.jpg

走累了,张林昌就找一个隐蔽处休憩。人迹罕至的邮路上,他习惯唱山歌或是看报排遣孤独。


   夏秋时节的苗岭,酷暑难耐,常常走不了一会,张林昌的上衣就被汗水打湿,黏糊糊地贴在他的脊梁骨上。有时阴晴不定的天会突降几场山雨,张林昌便只得抱着邮件四处避雨。

  冬季,暴戾的冰雪封塞了山和水,却封不住他的脚步。等到了春天,山下已是桃花灼灼,山上却仍是积雪不化。

  尽管天气变化莫测,但一年365天除了春节和偶有的事假外,这条邮路上张林昌的身影从不缺席。经年累月的奔波,使得他脚下的鞋子寿命极短。“一年下来,至少能穿坏6双解放鞋,2双水胶鞋。”张林昌嘿嘿一笑,一口洁白整齐的牙齿在黝黑的皮肤映衬下格外显眼。

  为了守时完成投递任务,张林昌在邮路上常常是“两头黑”——天不亮便出门,天黑了就近住宿。由于村寨分布散落,张林昌常常只得夜宿牛棚,“有次送完邮件后想赶路回家,差点把命给搭进去了”。


“20年前,这些杉树还是小苗呢。”指着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的连片杉树,张林昌笑得很是舒心。.jpg

“20年前,这些杉树还是小苗呢。”看着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的连片杉树,张林昌笑得很是舒心。


   1996年夏季的一天,临近傍晚,送完邮件的张林昌为了赶快回到家中选择走近道。但暴雨刚过,平日的小溪因涨水变得湍急。在过河途中,同行的兽医脚底踩滑,张林昌也跟着摔到水里。在水里挣扎着的两人好不容易抓住岸边树枝才得以脱险。爬到岸上,看着不远处的急湍和崖壁,张林昌愣了半天没缓过神来。“那时,大女儿才6岁,小儿子才1岁。我心里怕得很,只能叫他小心再小心。”说及往事,妻子吴炳兰至今仍是一阵后怕。

  90多公里的邮路上,八成以上是陡路,坡度最大的有70度左右,对于张林昌而言,摔跤受伤已是家常便饭。


走过山川大河与小溪,也爬过山路睡过牛棚。尽管山高水长、前路遥遥,张林昌都不曾说过放弃。.jpg

走过山川大河与小溪,也爬过山路睡过牛棚。尽管山高水长、前路遥遥,张林昌都不曾说过放弃。


   在这条邮路上,最难走的应数海拔1000余米的背细坡上的山路。山路蜿蜒陡峭,一眼望不到头,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九十九拐”。山里年轻力壮的小伙不负重物攀爬也需一个半小时才能登顶。而对于张林昌来说,若是遇上好天气,自己挑着邮件爬上山顶最快也需近两小时。“这条路上牛草很多,一不留意就会被割伤,常常没走上几步就得拐个弯,因为坡陡,脚不用力身子还会向后倒退。”

  上山不易,下山更是艰难。2005年9月,张林昌背着沉重的邮包,急着从“九十九拐”赶往村寨给村民们送信。由于下雨路滑,在下山途中打滑摔倒,紧紧抱着邮包的他翻滚下几十米的陡坡,嘴部撞在一块突起的石头上,当场磕断了一颗门牙、撞掉了两颗门牙,没顾得上处理伤口,他背起邮包继续赶路。“为啥坚持送信?因为脚能走路就得继续送,不能耽误事了。”朴实憨厚的张林昌,直到两个月后到县里办事,才抽空去镶了牙。


蜿蜒宽阔的清水江,把群山切割成两半,两岸之间无桥无路,两地往来只得依靠轮渡。.jpg

宽阔的清水江,把群山切割成两半,两岸之间无桥无路,去往韶霭村的邮路仍需轮渡与徒步。


   雪山、深谷、湍流;饥饿、露宿、野兽……张林昌的这31年,一直走在一条充满变数的邮路上。

  尽管居无定所,危险重重。但脚步丈量过的每一寸土地,都在他脑子里拼接成一张完整的图像。地图上尚未标识的山川河流与小路,全都印在他脑子里,沿途有哪些人家,哪条小路通达何处,他都一清二楚。


  最辛苦的人,“一生”都在邮路上


  “又来送信啦?”

  “是呀。”

  “吃过饭了吗?”

  “吃啦!”

  “歇会再走吧!”

  “不了,忙着送件嘞!”


22.jpg

无论是山间偶遇还是村寨相逢,村民们总是热络的与张林昌打招呼拉家常。.jpg

无论是山间偶遇还是村寨相逢,村民们总是热络的与张林昌打招呼拉家常。


   冬去春来,绿野田畴。31年的光阴里,穿梭于村寨间的张林昌,早已成为苗岭百姓眼中那个“最辛苦的人”,而这样家常式的招呼与问候,从过去延续至今,村民们对这位乡邮员的情意,全揉进了这声声关怀中。

  山高谷深的苗岭里,乡亲们出门一趟极为不便。于是,在投递邮件报刊的同时,张林昌还总为乡亲捎带物资。只要乡亲有需求,哪怕肩上的邮包再重,他也会带上乡亲需要的物品。除了帮助乡亲们解决日常生活需求,张林昌还主动调整时间,护送山里孩子上学和回家。“我读小学时,张叔在送邮件的路上就总是护送着我们,现在我都成家有了孩子了,他还在送邮件,真的非常了不起。”裕和村40多岁的村民杨安英回忆。


IMG_4859.jpg

为乡亲们送邮件.jpg

张林昌几十年如一日的为乡亲们送邮件


   改革开放后,山里的百姓开始外出务工,往乡里的信件、汇款也多了起来。张林昌在送件之余,总是会到镇上走一趟,只为了帮村民们代取钱款。

  没几年,外出务工的村民们纷纷回乡盖上了新房。吴炳兰急了,劝说丈夫换个工作。“你每月几百元的工资只够养家糊口,如今家家都有了新房,我们却只能借住在别人家。”

  张林昌深知对不住妻儿,但心中却只有无奈。“钱够用就行,日子过得下去就好,一个人不能只讲钱,也要讲一点奉献。我要是出去了,山里的邮件就没人送了。”直到2005年,一家人才得以搬进自己的新房。


1.jpg

31年,勤勤恳恳的张林昌也收获了不少荣誉。.jpg

31年,勤勤恳恳的张林昌收获了不少荣誉


   2010年,因工作出色,张林昌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为了更快地将邮件送到群众手中,他用所获的奖金买了一辆摩托车。“我摸索了好几个月,直到第二年才敢骑车上路。”张林昌笑言。因工作量大路况不好,那辆摩托车仅服役3年就报废了。“在我们这,人人都认识他,这么多年来一直辛辛苦苦地劳碌着。”河口乡村民杨通炳感慨,“几十年过去了,什么都在变,唯独他那颗奉献的心没变。”

  随着互联网发展,网购逐渐普及,山里人也成为网络狂欢的一员。“现在网络发达,信件少了,包裹却特别多。”如今,在难以通车的村寨,总能看到张林昌肩扛手抱大大小小包裹的单薄身影。与他握过手的人,会发现他左手手掌上布满厚厚的老茧。“那是经常扛邮包留下的,没啥事,已经习惯了。”


如今,一天的邮件派送完,张林昌也能骑车摩托车回到家中,吃上一顿妻子做的饭菜。.jpg

11.jpg

如今,一天的邮件派送完,张林昌也能骑着摩托车回到家中,吃上一顿妻子做的饭菜。


   “想不想让他继续跑邮路?”

  “说实话,不想。他太辛苦了。”吴炳兰的声音有些微弱,她知道自己改变不了丈夫对邮路的不舍和执着。

  常年辛劳与奔波,使得张林昌患有风湿,头痛。另外,他还患有高血压,现在每天要靠吃药控制病情。然而这些病,他极少在外人面前说起。

  按照规定,55岁的乡邮员可申请退休。那么,这位在河口邮路上走得年头最长的人,还能走多远?

  “走多远不知道。但只要我还能送一天的邮件,就会坚持送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