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基层干部】余必丽:鹧鸪园中的“领头雁”

文/图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汪枭枭 胡庭标 方林


  提要:20年的时间,鹧鸪园村从当初“吃粮靠救济、穿衣靠救助、用钱靠贷款”的“三靠村”变成了如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鹧鸪园村能发生这样的华丽蜕变,村支书余必丽功不可没。


余必丽带领在蔬菜大棚查看育苗长势。_副本.jpg

余必丽在鹧鸪园村蔬菜大棚查看育苗长势


   1998年,33岁的余必丽离开黔西南州兴仁县城南街道办事处鹧鸪园村,和家乡的姐妹坐火车去浙江温州打工,途径湖南怀化时,余必丽透过车窗看到一片蔬菜大棚。

  生长在农村的余必丽心里顿时萌生了回家种蔬菜的想法:“我们的家乡有大片大片的土地,为什么不种蔬菜,要出来打工?”去温州不到10天,余必丽毅然决定回到鹧鸪园村种蔬菜,自己的收入也逐渐增加。


   “谁说女人不如男人?”

  2002年,余必丽当选鹧鸪园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鹧鸪园村水、电、路都不通,吃水靠人挑,照明靠煤油,赶集踩泥巴……

  摆在余必丽面前的是一个“吃粮靠救济、穿衣靠救助、用钱靠贷款”的“三靠村”。最严重的是当地思想观念仍然比较落后,始终认为男人才是一家之主,一个女人怎么能做一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呢?


DPC_2757--2018年3月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贵州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杜朋城 摄影_副本.jpg

2018年,余必丽被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杜朋城 摄


   所有的质疑都被余必丽抛之脑后,她说:“既然我决定要做这个党支部书记,我就一定要做好,谁说女人就不如男人呢?”村里要发展,村民要幸福,就必须从解决实际问题开始。

  走马上任的余必丽四处奔走,为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争取资金,2003年完成鹧鸪园村电网改造,2006年建成兴仁县第一条通村油路,并让村民用上了自来水。

  如今回忆起来,刚做村支书的那几年可以说是一段“黑暗期”。“最让我难过的还是村民的观念问题。”余必丽告诉记者:“我是从隔壁村嫁过来的姑娘,村里有老人说,怎么能找外头的姑娘当家?那时候大家都觉得我当村支书就是想‘捞一把’。”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余必丽上任之初就和村民约定:“给我一年的时间,干不好我自己走人!”

  为了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余必丽在村里经常“得罪人”。村民不交电费,供电局无法进行电网改造,余必丽拿着钳子夹了村民的电表,最后自己又向私人贷款4000元交了村里拖欠的所有电费。然而村民不理解,时常到余必丽家吵闹,导致家人也对余必丽不满,丈夫甚至以离婚相逼:“你这村支书干得家里无一日安宁,你还不如不干!”

  那一段艰难的时间余必丽还是挺过去了,2003年余必丽任期满一年的时候,她召集村民代表开会,决定兑现一年前“干不好我自己走人”的承诺。但一年来余必丽的付出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大家都不同意换人。余必丽说:“那天晚上,我自己在家哭出了声。”


  “村干部,自己一定要带头富!”

  水、电、路通了,但鹧鸪园村的的村民却没有富裕起来,地里种着粮食,手上没有钱花。为了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余必丽决定带着村民一起,大面积种植蔬菜。

  村民反对说:“我们从来都是吃饭饱,不是吃菜饱。”

  为了发动村民种植蔬菜,余必丽挨家挨户给群众做思想工作,可是在村民的眼里,人是铁饭是钢,吃饭总比吃菜重要,更何况建大棚还需要一大笔钱。说白了,村民看不到效益,无法建立信心。

  “村民不种我自己种,让村民见到收益再发动就容易了。”2008年,余必丽贷款2万元建了6个大棚,种植西红柿、白菜、辣椒、茄子等蔬菜,一年创收6万多元。

  看到余必丽种蔬菜挣了钱,村民也有了信心,纷纷到余必丽的大棚参观学习。为了更好地带动村民致富,余必丽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把自家的大棚作为培训基地,为村民讲解蔬菜种植技术。在她的示范带动下,鹧鸪园村的蔬菜大棚如雨后春笋般建设起来,如今村里建起大棚147个,占地500余亩,一年为村民增收500多万元。


余必丽在蔬菜大棚帮助村民一起挑选辣椒育苗。_副本.jpg

余必丽与村民一起挑选辣椒育苗


   “发展产业,不能只依靠政府,还需要自己去探索市场。”随着蔬菜基地产量的增加,余必丽四处忙着对接县城的学校、超市、企业。“现在我们的蔬菜供不应求,光是供兴仁县都不够,更别说外销。如今我们做出了品牌,很多其他地方是蔬菜还冒充我们‘鹧鸪园’的品牌。”

  如今鹧鸪园的蔬菜产业已经成熟了,村民的技术和销售都已经不成问题。为了把村里的荒山用尽,余必丽又带领村民种植了60亩葡萄、1500亩高钙苹果、500亩核桃、500亩五星枇杷。立足鹧鸪园村山清水秀的环境,余必丽开设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鹧鸪园山庄”,如今村里开了8家农家乐。

  “村干部,自己必须要带头富起来,这样才能形成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村民共同致富。”这是余必丽履职村支书16年总结出来的经验。


   “要让鹧鸪园村能吃、能住、能看”

  今年53岁的余必丽站在“鹧鸪园山庄”楼顶,指着门口的几百亩蔬菜大棚说:“你看现在这一片大棚,以前都是高差3到5米的陡坡地,是我们用铲车铲平的,一开始有的村民不理解我们的做法,还要来堵工。”

  “如今产业发展起来了,不仅增加了收入,还解决了就业,更促进了社会和谐、家庭稳定。”对鹧鸪园村多年的经营也让余必丽对农村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经验:

  “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件事情上,村两委要引导,但是不能主导。最好的方式就是村干部自己带头做,形成示范引领带动作用,让群众看到效益,心甘情愿去做,只有这样,才不会产生矛盾和纠纷。”另外,发展农村产业,最重要的是“卖得出去”:“不能让农产品烂在地里头,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而且一定要找对农产品收购对象。”


鹧鸪园山庄外的部分蔬菜大棚。_副本.jpg

鹧鸪园山庄外的蔬菜大棚


   随着党的十九大和2018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乡村振兴”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余必丽也说:“乡村振兴是我今年参加全国两会最大的收获,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把产业发展好,把村民的生活改善好。”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梦,如今余必丽正带着村两委狠抓生态环境治理和乡风文明治理。一方面进行河堤改造、广场建设和民族文化展览馆的修建,让鹧鸪园村的生态环境更上一台阶,让更多的人在这里找到乡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当地民族风俗提升乡风文明,进一步发挥村民组长、寨老、驻村干部、村民代表和村两委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把鹧鸪园村打造成为民族团结一家亲、邻里互助心连心的和谐乡村。

  “只要老百姓还让我干,我就不退休!”谈起未来的打算,余必丽说:“我们要结合现有的农业产业优势和布依族特色文化,发展观光农业,把鹧鸪园村打造成一个能吃、能住、能看的布依特色村寨。”(责任编辑/袁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