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带富能手】绣娘韦祖英:“绣”出没有“留守”的幸福

文/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王琳 见习记者 刘诗雅

图/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王琳


  “我不认为妇女就比男人差,我们一样可以凭着自己的双手,‘绣’出美丽的人生。”站在寨中青翠的山腰上,身后是已成规模的“刺绣一条街”,38岁的韦祖英表情坚毅、言语有力。


  从偏僻山村的普通绣娘到返乡创业带动一方的“领头雁”,再到全国人大代表,韦祖英每走一步,都像手中的一针一线般扎实。


IMG_3840.jpg

绣娘韦祖英


  走出大山 萌发创业梦


  1980年7月,韦祖英出生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马安村。这个藏身于大山的小小苗寨,地处贵州与广西交界处,距县城40余公里。


  在苗族村落里,苗绣是不可或缺的日常。自打五岁记事起,韦祖英便跟着母亲学习苗绣。


  与村寨里其他妇女一样,韦祖英的母亲虽不识字,但却能凭着一双巧手,将传承了千百年的苗家美学根脉,牢牢绣在一件件精美的盛装上。15岁时,韦祖英不但学会了构图、剪纸、裁布、手绣等十几道工序,还能给自己绣上一套盛装,这让她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绣娘。


微信图片_20180409145928.jpg

精美的手工苗绣,一件甚至可卖上万元。


  2000年,南下沿海一带务工成为潮流,20岁的韦祖英也和姐妹们一起成了时代的弄潮儿。“那时候出去打工,一方面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另一方面是觉得好玩。”


  头一次出远门的韦祖英,把从家里带上的糯米饭和酸菜当做干粮,颠簸了两天一夜到了广东。打工生涯的前五年里,韦祖英与姐妹们辗转南海、佛山一带,在服装厂、五金厂上班。


微信图片_20180409145923.jpg

韦祖英与绣娘交流刺绣技艺


  2005年后,韦祖英与丈夫陈国祥到广州一家绣花厂工作,每天早出晚归,每月只有两天休息时间。因为忙,有两年都没回家过年。在绣花厂里,每日看着轰轰作响的机械绣床、转得飞快的线团子和眼花缭乱的针法,韦祖英琢磨着等挣到钱后也买上几台自己办个厂。


  有了梦想的她白天在厂里操作大型缝纫机,晚上在脑海中反复思索,很快便掌握了机械缝纫技术和电脑刺绣知识。


  投资办厂,说着容易做起难,在韦祖英的盘算里,办厂急不得。然而,一件小事却让她久久不能释怀,也让她加速了返村办厂的计划。


  返村办厂 只为没有“留守”村


  “妈妈不要走,我不要你走……”


  韦祖英姐姐6岁的儿子突然“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冲向要上车的妈妈,紧紧攥着她的衣角不让走。


IMG_3804.jpg

回想2007年春节后的往事,韦祖英不由得眼圈泛红。


  “娃娃舍不得妈妈,怎么劝怎么拉,他都不肯放手……”回想起2007年春节后的这件事,一直乐呵呵地韦祖英却突然双眼泛红,哽咽起来:“孩子哭得叫人心酸,一整车的绣娘都跟着哭。我看着这场景,觉得心里又苦又难受。”


  随着马安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昔日热闹的苗寨变得冷清萧条,只有老人和孩子相依为命。每年春节过后,这样的“泪别”总会在一辆辆即将远行的车上发生。“打那以后,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早点返村办厂,带着姐妹们早点回家,多陪陪孩子……”


  2010年,得知政府对返乡创业者有优惠扶持政策,她再也按捺不住。与丈夫商量后,2011年初,韦祖英带着积蓄回家了。


IMG_3836.jpg

  机械绣弥补了手工刺绣价格高、产量低的短板,加上韦祖英与众不同的样式设计,订单很快增多。


IMG_3947.jpg

  开办绣花厂、操纵大型绣花机,韦祖英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在穷窝窝里办厂?这在村民们看来好比竹篮打水。韦祖英知道,万事开头难,只有自己先干出一番成绩,才能让乡亲们跟着干。韦祖英的想法得到了二姐和姐夫的支持。2011年8月,韦祖英的“从江县花甲电脑绣花厂”在二姐家楼下正式创立,只有1台电脑绣花机和2台缝纫机,员工仅有韦祖英夫妇和二姐、姐夫4人。


  白手起家,一切都是陌生的。“起初不熟悉机器,打版做得不好,绣得也不好。”办厂头三个月的艰难让韦祖英明白了理论与实际操作间的差距,不服输的她与丈夫开始四处向成熟的绣花厂“取经”。


  业精于勤。勤学善用的韦祖英很快找到了门道,产品越做越好,销路越来越广,产业越做越大。2014年起,一直在观望的绣娘们纷纷开始跟着韦祖英学机绣。村里成立了“韦祖英刺绣合作社”,韦祖英免费给大家培训各项技能,带着大家一起发展。


IMG_3763.jpg

  十指春风融巧思,不过两分钟,韦祖英便剪出栩栩如生的鲤鱼和鸳鸯。


  绣娘返村 巧手“绣”出新生活


  “每年我都会根据市场需要,创新出更多更好看的花纹图案……”韦祖英手里一把绿色发旧的剪刀在废烟盒上翻飞,不过两分钟,一条灵动的鲤鱼和一对恩爱的鸳鸯便栩栩如生地呈现眼前。


  “设计出好的样式,祖英总会分享给我们,遇到不懂的地方,她也会仔细地教我们。”在绣娘贺培妹看来,姐妹韦祖英不仅热心肠,还十分努力和负责。“因为她的带领,我们这些绣娘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


IMG_3816.jpg

  韦祖英如今有了2个机绣厂,共6台机器,苗绣产业越做越大。


  在韦祖英的带动下,马安村实现了从“打工潮”向“创业潮”的大转变。如今,马安村有200余名绣娘从事刺绣加工,不少绣娘还成了“女老板”。村里办起了大型绣花厂3家,家庭刺绣作坊28家,绣品店32家……2017年,马安村“刺绣一条街”总收入达600余万元。


  随着马安苗绣声名鹊起,苗家绣娘们千百年传承的日常手艺成了市场上抢手的艺术品,来自北上广的订单逐年增长,还实现了网上销售。走在“刺绣一条街”上,随处可见绣花机轰鸣,绣娘忙碌地穿梭于生产线上抢抓工时,赶制订单。


IMG_3843.jpg

  如今苗绣已成为马安村的主要产业,走在刺绣一条街上,随处可见轰鸣的绣花机和忙碌的绣娘。


IMG_3974.jpg

韦祖英与丈夫陈国祥


  “她可优秀了,能顶半边天,我压力大着呢。”提起妻子韦祖英,陈国祥笑着说。作为亲人,陈国祥清楚妻子如今取得的成绩与她的踏实努力和自强不息相关。“厂里的刺绣样式全靠她一人设计,每年苗年前后是最忙的时候,为了做好产品,她经常熬到夜里三四点也没睡下。”


  优秀,是村民评价韦祖英时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汇。“韦祖英有担当有想法,且敢于付诸行动。”马安村村支书贺继常感慨,韦祖英改变了村中无产业、无青壮年劳动力的局面。“留守”与贫穷,不再是马安村的痛。


IMG_3773.jpg

  一路走来,墙上大大小小的荣誉与照片,都在细说着这位苗家绣娘的努力。


  2018年1月底,韦祖英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两会期间,她提出“如何把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的建议。在她看来,优秀的民族文化不应只藏在大山深处,还可以推向更广阔的地方。


  “苗绣好比我们苗族人民的生命,我希望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