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脱贫攻坚难题怎么“破”? 专家这样做

IMG46968210329.jpg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支撑,更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


  没有广大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当前,脱贫攻坚重点、难点在基层,科技服务、智力扶贫任重道远。贵州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和引导更多优秀人才集聚、服务基层一线。万名农业专家或用通俗易懂的讲解,手把手、面对面地把一些实用性强的农业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广大农民;或是针对农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难题,积极出主意、做示范、传真经,用实际行动助推乡村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中。他们在农村贡献着力量,也在农村人尽其才……


  第六届中国贵州人才博览会大幕将启,让我们一起听听来自基层人才的声音。


  张绍阳:农村是大展拳脚的舞台


  2013年,张绍阳作为铜仁学院“硕博下基层”活动首批人员奔赴沿河,开启了他解决沿河空心李贮藏和保鲜难题的“四年之战”。四年间,张绍阳通过控制采摘成熟度、贮藏温度等手段,沙子空心李的贮藏时间从原来的两三天延长至50天左右。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业专家,张绍阳表示,“我们的专业和舞台在基层,也只有在农村大地才能发挥所学,造福于民。”


  张绍阳说,“随着农村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和贵州对基层工作人员实行的好政策,农村充满着诸多机遇,走出实验室置身于广袤的农村大地,我们的理论会得到深华,我们的努力能得到回报。希望更多有知识、懂技术的人才积极参与到农村发展大业中,助力‘三农’发展。”


  吴宗凡:用专业特长帮助群众发展致富


  “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帮助群众发展致富,看到村容村貌明显改观,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我也收获了满满的获得感。”2016年2月,为响应“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的号召,吴宗凡来到闵孝挂职科技副镇长。


  初到闵孝,吴宗凡为自己定下目标:“要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增收”。他说,希望用自己实际行动让闵孝镇的贫困户能早日摆脱贫困。


  养鱼是吴宗凡的专长,他在闵孝镇大力发展特色渔业养殖,走出一条规模化发展与分散养殖相结合的路子,实现了乡乡有产业园、村村有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的可喜局面。


  “对于我们来说,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农村发展的蓬勃力量,才尽其用便是最大的幸福。”吴宗凡坦言,在基层工作能把自己平时的诸多构想付诸实践,能够更好地完善和丰富科研成果。


  潘学军: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的“土专家”


  “不能只闷头搞科研,还要抬头看市场。”自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以来,贵州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潘学军在实践中践行自己的科研理论,也在实践中为贵州农村培养留得住的“土专家”。


  在赫章,潘学军将研究的科技成果运用在了赫章核桃上,提出了“嫁接”的新思路,帮助基层科技特派员100余人实现创业,培养核桃研究生培养了5人,核桃土专家260余人,培训果农1.6万余人次。使赫章县核桃种植面积从1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63万亩,年产值从3亿元增加到15亿元。


  “当时很多老乡都不愿意种,我就做给他看、带着他干。”潘学军认为,贵州农业产业发展的困境,除了没有将科技成果较好地转化外,人才的缺乏也是关键。


  潘学军表示,未来几年,他将立足自己的专业、立足农业,为贵州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农业产业的培育提一些好的建议和想法,为贵州农业产业的发展、为贵州脱贫攻坚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


  人才培养是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近年来,贵州众多专家们举办农业技术座谈会和培训会2.03万场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23.98万人,培养致富带头人2.53万人,培训群众109.2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