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产业革命|种高效经济作物 贵州农民甜在心头

IMG46968210329.jpg

  

文/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吕跃 方亚丽 王法


  贵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把低效的玉米种植退下来,把高效的经济作物种上去。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先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贵州农民已经尝到甜头,种植高效经济作物的积极性高涨。


德江县培育出的天麻深加工产品“麻王智酒”。.png

德江县培育出的天麻深加工产品“麻王智酒”


  减种玉米收入翻几番


  黔西县林泉镇营脚村是省级一类贫困村,种植玉米,曾是营脚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生计。


  村民黄朝书告诉记者,以前种玉米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不挨饿,却富不起来”。2015年,营脚村开始鼓励村民改种大葱、辣椒、豌豆等高效经济农作物。“大葱亩产6000斤,一年收入万元左右,是种玉米收入的5倍以上,种起地来也更有精神。”


  “葱苗和销售都是企业负责,合作社与村民管护,共同盈利。”林泉镇副镇长田茂伦说,如今,在2000多亩耕地的营脚村已少见玉米踪迹,取而代之的是连片的青葱翠绿。


  把玉米种植减下来,关键是因地制宜找到替代产业。在纳雍县董地乡朴德村,乡党委委员王府荣说:“不种玉米,改种华农菌草是一个新的开始。”


  董地乡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以前,全乡2.6万亩耕地几乎都是种植玉米。“低效益的玉米种植是造成董地乡长期贫困的一大原因。”


  黄加会告诉记者,一家人如有八亩土地,每年种玉米不算劳动成本,仅肥料投入就需4000元左右。


  “不划算!”谈起种植玉米,黄加会说。“今年还要拿出3亩地来种华农菌草”。


  据测算,玉米每亩产值约680元,而种植中草药、蔬菜、食用菌的每亩产值分别是玉米的9倍、10倍和46倍。


黔西县营脚村改种大葱喜获丰收。(刘永华摄).png

黔西县营脚村改种大葱喜获丰收。刘永华 摄


  食用菌种植解民生之忧


  黔西南州安龙县发挥地理气候优势,成立贵州安庆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食用菌产业园,把企业效益转变为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力量。


  贵州安庆菌公司负责为贫困户提供菌棒、开展技术指导,并按照每斤香菇3.5元的保护价回收产品,通过“1户贫困户每年租用2个大棚种植食用菌”方式,每户两年收入可达10万元。


  在安顺市开发区宋旗镇创新村上坪组的富农食用菌种植基地里,连片的食用菌种植大棚整齐排列。入冬时节,村民黄燕正细心查看食用菌的生长情况。


  通过种植食用菌,让黄燕从贫困的泥淖里走了出来。去年,黄燕将家里的土地入股到基地,同时到基地务工。“一年就有一万多元收入。”黄燕说。


  数据显示,2017年,贵州省食用菌种植规模10.56亿棒、产量56.98万吨,实现产值55.69亿元,带动贫困人口15.4万人。计划到2019年,贵州全省食用菌种植规模将从现在的10亿棒增加到40亿棒,产量240万吨,产值300亿元,累计要带动50万人脱贫。


  中药材种植铺展致富路


  “ 树上长金条——铁皮石斛上树”“地下生元宝——种植白芨”“空中挂仙果——种植空心李”,这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界镇孙家村大健康产业园的景象。


  2013年3月,沿河乌江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中界镇孙家村投资6000余万元,实行“农户入股、企业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流转林地和土地1500余亩,着力发展铁皮石斛、乌江白芨、青钱柳等中药材,覆盖全村5个村民组216户726人。


  当地群众通过流转土地、资金入股、劳动务工等形式,年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贫困人口从85户245人减少到32户85人,贫困发生率从33.3%下降到11.5%。


  “2017年,园区实现产值2000万元,带动园区周边3个村400多户(含100户贫困户)群众户均增收2500元以上。”沿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田茂金说。


  在贵州,像中界镇一样立足资源禀赋,发展大健康产业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地区不在少数。


  贵州拥有4802个品种的中药材资源,其中药用植物4419种、药用动物301种、药用矿物82种。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大力发展大健康中药材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7年,贵州中药材总产量达50.58万吨,增长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