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春风行动|调结构:油茶之乡种钩藤

  文/图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吴文仙


  新春伊始,记者走进位于黎平县南部的龙额镇,原来四五月才开始忙于耕田翻土种植水稻的村民,因为产业结构调整,今年已是一片人勤春早的繁忙景象:村民们白天忙于在地里栽植钩藤树,晚上忙于修剪加工后的中药材钩藤。


村民在地里收割钩藤.jpg

村民在地里收割钩藤


  学会算账 产业调整是出路


  龙额镇的侗族为主要聚居人口,侗族有食糯食和油茶的习惯。水田主要种植水稻,而山地除了杉木,漫山遍野都是几十上百年的油茶树,被称为“黎平油茶之乡”。


  “当地百姓只要勤劳,基本的吃饱穿暖不是问题,但靠传统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却十分艰难。”龙额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葛银说,“得从算收入账入手,帮助贫困群众理思路、找出路”。


  油茶虽好,但见效益时间较长。贫困群众要想尽快脱贫,重点还是要发展“短、平、快”且能持续增收的产业,而种植钩藤就是符合这一要求的好产业、好路子。


  这是龙额镇、村党组织在进村入户调研、动员时常对群众说的话、算的账:“钩藤第一年亩产值可达3000元左右,第二年亩产值可达5000元左右,第三年亩产值可达8000元左右……”


  经过一年的发展,龙额镇下德俄、平金等村很多群众尝到了甜头。


  今年1月,古邦、平金等村的群众拿出良田,仅用3天时间,就在都柳江支流江南河畔集中连片种下钩藤400余亩,全县钩藤产业现场会也在这里顺利召开。2018年“春风行动”期间,龙额镇计划发展钩藤种植7000亩,目前群众申报面积已达6364亩。


  培育典型 示范引领是关键


  34岁的石昌兰是龙额镇下德俄村第一位女性党支部书记,因为她的大儿子名字叫鹏展,根据当地侗族人的称呼习惯,大伙都叫她“乃展”(即“展妈”)。


  “要致富,就跟‘乃展’一起种钩藤树。”这是两年前石昌兰动员村民种植钩藤树时提出的口号。


  在带领村民调整产业,推进脱贫致富路上,石昌兰除了坚持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外,还加大宣传力度,为村民鼓劲。


  在距离下德俄村约2公里的山上,59岁的村民石光标一边收割钩藤,一边对记者说:“看到‘乃展’种得好,有钱赚,我们就跟着她把家里3.5亩旱地种了钩藤,年前收的已经卖了150多斤干钩,有5000元的收入,剩下这些应该还能卖出1万元吧,相信2018年收成更好。”


  两年多来,下德俄村和平金村已经成为全镇钩藤种植重点区域,面积达到2000余亩。


村民开展剪钩藤比赛。.jpg

村民开展剪钩藤比赛


  抱团发展 全民受益是目标


  在古邦村,最早开始种钩藤树的是贫困户。“贫困户有扶贫产业项目支持,但不成规模,带动力不强。”古邦村支部书记潘祥文说。


  怎么办?村社联建是出路,古邦村通过建立合作社来聚合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力量,在抱团发展中实现规模化种植。


  龙额镇广泛动员各村建立合作社,按照合作社不少于50%贫困户社员的要求规范合作社管理,由合作社按照社员实际需求统一采购苗木进行发放。在建立合作社的基础上,采取“十户一体”“十户八联”的模式,让钩藤产业覆盖到每一个有意愿、有能力的农户。


  龙额镇党委书记徐金信心满满地说:“我们要确保到2019年底,全镇钩藤种植面积达2万亩以上,基本实现‘人均一亩钩藤’的产业目标,到2020年仅钩藤产业就能实现人均收入4000元左右,让钩藤产业成为帮助群众持续增收的好产业、好路子。”


  相关链接:


  钩藤:是一种常绿藤本植物,为茜草科植物,攀援状灌木,高可达10米。茎枝呈圆柱形或类方柱形。节上生有向下弯曲的双钩或单钩,钩下有托叶痕。以带钩的茎枝入药,钩藤味甘、微苦,性微寒,具有清热平肝,熄风止痉的功效。春、秋季采收,除去叶片,切断,晒干,钩藤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多年来市场需求稳定。


  黎平县龙额镇百姓历来就有上山采集野生钩藤的习惯,如今“绿钩藤”正变成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银钩藤”“金钩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