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先锋网 > 要闻 > 正文

47年 一家三代接力战天堑谋脱贫

作者:王其伦 王峰 编辑:杨仪 来源:贵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8-02-12 14:45:52


 06_06_1149.jpg

  王章礼老支书 邓刚/摄


  修建一座水库凿出两条引水渠


 “祖国大地百花香,幸福生活胜蜜糖,滔滔不尽江河水,党的恩情万年长。”


  清亮的山泉环山而下,顺着沟渠和水管,欢快地流向家家户户。


  临近春节,82岁的老支书王章礼仍要到坡上走走,查看水渠有无漏水。


  几十年过去了,老支书还记得1980年冬天村里通水时的高兴情景。


  在老支书的眼里,水比油金贵呀!


  全村259户人家,1200多人口,800亩稻田,多数年景,田里的庄稼不是水稻,而是红薯、洋芋。遇上天干,便成荒地。


  胜利村穷,根子在水。


  缺水,是务川自治县涪洋镇当阳社区胜利支部多年前的真实写照。


  往事一幕幕在王章礼的脑海里翻卷。


  1970年入党,1972年起就任村支部书记。那一年,王章礼37岁。


  王章礼说,那些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和村民一道与天“抢水”。


  记得在一个风雨雷鸣的夜晚打田,第二天天明雨歇,8岁的小儿子牵着疲惫的牛放牧,不慎半道上被牛挤下了山崖。丧子之痛,让王章礼下定决心背石筑坝,开渠引水。


  说干就干,1974年春天,连续10多天,王章礼带领村里几名党员到距胜利村4公里的吴家沟水源点考察,并研究确定沟渠开挖路线。


  然而,吴家沟到胜利村的田地要翻越崇山峻岭,需要在绝壁上开渠,更甚者,不管是筑坝蓄水,还是修渠引水,其所占的土地都属于邻县正安。县属不同,土地占用又没钱补偿,怎么办?村民们犹豫了。


  “水是一定要引的,引水,可能我们会辛苦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不引水,我们的后代子孙永远会延续父辈的生活,永远得靠看老天的脸色吃饭。”王章礼斩钉截铁。


  经过整整1个月时间,王章礼不知开了多少次群众会,不知到正安地界村民家商量了多少次,结果让人欣慰,引水的事终于尘埃落定。


  当年10月,吴家沟“水库”工程破土动工,通过3年农闲季节村民们投工投劳,到1977年,一条高6米,宽20米,底部厚10米、面部厚6米的水库坝基终于完工。


  “水库”筑起来了,吴家沟“水库”源头到村里的水田有4000多米,其中还要经过4道山梁,穿过两道绝壁,工程量更大。王章礼还让自己的大儿子王大洪与村民一起凿辟修渠。


  “因为没有先进的施工工具,全靠原始的钢钎、二锤凭人工一点点磨,在进入绝壁施工时,就用绳子绑在腰上,人吊在半空在绝壁上开凿。”王大洪说,虽然身在50多米的高空作业,非常危险,还先后摔死了两个人,但大家没有退缩。


  “苦战7年破解‘水荒’,是我当村支书26年间最满意的一件事。”看着“山路十八弯”中像极了“九连环”的水渠,让老支书王章礼甚是欣慰。


  凿壁11公里打通出山路


  起起伏伏,坐落于1000至1350米海拔之间,这便是胜利村,一个“悬挂”于断崖中间的村庄。


  山峦重叠,悬崖峭壁。不通公路,是脱贫致富的第二只拦路虎。


  村民们多半的时间,都耗在了基本的生活奔波上。


  村寨前后都是悬崖,9个村民组出山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左边7公里长的凤凰路,一条是右边4公里长的鹰子岩路,每条路都非常陡峭,并且非常狭窄。


  王章礼记得,从1945年到1984年,15位乡亲就魂断在这两条路上。


  但这两条路必须走。不走,山货卖不出去,生产生活必需品买不进来。


  如何让道路不再那么陡峭,不再那么狭窄,从1984年,王章礼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山上山下不知跑了多少趟,做了一个又一个方案,不过,每个方案都避不开绝壁。


  “既然都要从绝壁经过,那我们就凿壁修路,一年不行就用两年,一代修不通,下一代接着干!”王章礼在全村党员大会上掷地有声。


  修路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座谈,开会,走访,调解,组织,发动,筹资,就这样,每年农闲时间,王章礼就与大儿子王大洪每人带一个工作组分别到凤凰岩和鹰子岩路开山修路。


  风雨兼程14个春秋,到1998年,王章礼父子带领村民共打通了7公里毛坯公路,只有芭蕉岩等几个最危险的地方,单凭人力无法施工。


  这一年,63岁的王章礼从支部书记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他的大儿子王大洪接过父亲的接力棒,走上支部书记岗位,老三王大生从王大洪手中接任村委会主任。


  这一年,正赶上县里实施坡改梯工程,王大洪、王大生兄弟俩就带领村民承包了这一工程,把赚的钱全部购买了炸材,并从正安县请了一名师傅用手提式风钻机凿山开路。


  然而,当风钻机师傅来到芭蕉岩,望着深不见底的山谷时,却不敢下去。王大洪让风钻机师傅将操作技术教给他,他坐在背篼里,从芭蕉岩顶部垂下,在悬崖半山腰开钻。


  用上了机器,速度快了很多,到1999年底,用了两年时间,两条公路全面贯通。


  入村公路通了,王大洪并不满足,又带领村民修建通组路。又是一个15年的艰辛,到2004年初,胜利村9个村民组全部通车。通车那天,村民们放起了鞭炮,王大洪也从自家圈里牵出一头肥猪,杀了请乡亲们吃,以表庆贺。


  眼下,在扶贫雨露的润泽下,胜利村出山的公路即将硬化。


  路绕山环,以车代步,凝聚王章礼一家两代党员的责任和两代村支部书记的担当。


  誓叫荒坡变金山


  “务川有个老王家,一家三代齐宣讲,传递党的好声音,带领村民奔小康。”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王章礼一家自办讲习所宣讲党的方针政策,他家一家三代近半个世纪带领乡亲们决战贫困的事迹,也在仡乡大地广为传颂。


  “我已退休了,做不了什么事了,你大哥和三哥在村里任职,如何带领村民致富,就看你们叔侄俩了。”2000年初,王章礼把老六王政和王大洪的儿子王旭叫到跟前,给他们布置任务。


  王政叔侄不负老人厚望,流转了200亩土地种植烤烟,并带动全村30多户农户发展烤烟200多亩,当年就出产烤烟4万多公斤,烤烟农户一年就成了万元户;当年王政叔侄俩支付了6万元人工工资,解决了几十个贫困村民就业。到2009年,该村的烤烟产量每年都在6万公斤以上,产值达180万元。胜利村党支部也批准了王政和王旭的入党申请。


  党员,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是一种担当。爷爷带领乡亲们筑库修渠引水,父辈带领村民凿悬崖开路进村,到他这一辈,应该为乡亲们做点什么,王旭感觉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发誓,一定要把这种党风、家风传承下去。


  说干就干,2006年,王旭从湄潭引进了80亩茶叶试种。然而,由于部份土地开垦成本过高,又加上公路条件差,茶苗要经过几次转运才能运到基地。整整三个多月他才把80亩茶园全部栽满茶苗。


  茶叶栽下去后,又由于基地海拔较高,冬天凝冻时间较长,每年冻死的茶苗较多。到2008年,尽管经过两次补植,最后还是只成活了55亩。


  茶叶发展起来了,但由于前期投入过大,王旭就把茶叶交给也从村支部书记位置上退下来的王大洪管理,自己则又走上了打工之路。


  2017年初,王旭把自己多年的积蓄带回家交给六叔王政,合伙在茶叶基地旁办起了养殖场,发展养猪、养鸡,又争取“三变改革”资金,利用吴家沟水库发展养鱼产业,与25户贫困户实行利益分成。


  王旭的努力,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017年初,胜利支部党员大会一致推荐王旭为支部副书记。


  当选为支部副书记,王旭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嘱托在家的父亲王大洪和叔叔王政负责动员在家群众,他自己则负责联系在外打工的200多名村民,共同商议在胜利支部海拔1000米左右的地方引进企业发展白茶产业。通过召开党员大会、群众会和外出务工人员微信群,短短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2300亩土地和山坡流转,移栽茶苗1300多亩,全村68户贫困户,每户都有了一定的务工收入。


  “你看,这是我两个月的工资。”2月9日,村民邹书举领到了2万多元工资,高兴得合不拢嘴,胜利村的茶树成为村民们的“摇钱树”。


  这期间,老支书王章礼一刻也没闲着,一有空就跑到社区和镇里,请求上级改造胜利村的进村公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美好的愿景,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支持。


  “务川有个老王家,一家三代齐宣讲,传递党的好声音,带领村民奔小康。”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王章礼一家自办讲习所宣讲党的方针政策,他家一家三代近半个世纪带领乡亲们决战贫困的事迹,也在仡乡大地广为传颂。


  “我已退休了,做不了什么事了,你大哥和三哥在村里任职,如何带领村民致富,就看你们叔侄俩了。”2000年初,王章礼把老六王政和王大洪的儿子王旭叫到跟前,给他们布置任务。


  王政叔侄不负老人厚望,流转了200亩土地种植烤烟,并带动全村30多户农户发展烤烟200多亩,当年就出产烤烟4万多公斤,烤烟农户一年就成了万元户;当年王政叔侄俩支付了6万元人工工资,解决了几十个贫困村民就业。到2009年,该村的烤烟产量每年都在6万公斤以上,产值达180万元。胜利村党支部也批准了王政和王旭的入党申请。


  党员,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是一种担当。爷爷带领乡亲们筑库修渠引水,父辈带领村民凿悬崖开路进村,到他这一辈,应该为乡亲们做点什么,王旭感觉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发誓,一定要把这种党风、家风传承下去。


  说干就干,2006年,王旭从湄潭引进了80亩茶叶试种。然而,由于部份土地开垦成本过高,又加上公路条件差,茶苗要经过几次转运才能运到基地。整整三个多月他才把80亩茶园全部栽满茶苗。


  茶叶栽下去后,又由于基地海拔较高,冬天凝冻时间较长,每年冻死的茶苗较多。到2008年,尽管经过两次补植,最后还是只成活了55亩。


  茶叶发展起来了,但由于前期投入过大,王旭就把茶叶交给也从村支部书记位置上退下来的王大洪管理,自己则又走上了打工之路。


  2017年初,王旭把自己多年的积蓄带回家交给六叔王政,合伙在茶叶基地旁办起了养殖场,发展养猪、养鸡,又争取“三变改革”资金,利用吴家沟水库发展养鱼产业,与25户贫困户实行利益分成。


  王旭的努力,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017年初,胜利支部党员大会一致推荐王旭为支部副书记。


  当选为支部副书记,王旭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嘱托在家的父亲王大洪和叔叔王政负责动员在家群众,他自己则负责联系在外打工的200多名村民,共同商议在胜利支部海拔1000米左右的地方引进企业发展白茶产业。通过召开党员大会、群众会和外出务工人员微信群,短短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2300亩土地和山坡流转,移栽茶苗1300多亩,全村68户贫困户,每户都有了一定的务工收入。


  “你看,这是我两个月的工资。”2月9日,村民邹书举领到了2万多元工资,高兴得合不拢嘴,胜利村的茶树成为村民们的“摇钱树”。


  这期间,老支书王章礼一刻也没闲着,一有空就跑到社区和镇里,请求上级改造胜利村的进村公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美好的愿景,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支持。


  忠诚担当


  虽然王政、王旭一直努力带领村民发展产业,但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产业发展较慢,在2014年脱贫攻坚精准对标过程中,胜利村被列入贫困户建档立卡范围的还有87户,312人,贫困率达40%,超平均贫困率12个百分点。


  “什么都不用投入,你们就投点劳力,分成你们占大股,猪若在喂养过程中夭折,还不要你们赔。”为了让贫困户快速脱贫,王政、王旭叔侄俩将饲养存栏的50头半大猪分发给18户贫困户,饲料由他们免费提供,猪长成肥猪卖时,超出领养部分按2:8进行分成,贫困户占8成。


  同时,对村里30户80名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王政、王旭叔侄俩将他们常年吸纳到自己的产业基地务工。


  如何让兜底户脱贫,王政、王旭叔侄俩通过电商扶贫项目,还办起了养鸡场、养猪场、养鱼场,每年拿出利润的20%分发给这些兜底户,让他们充分享受党的政策的温暖……据统计,到目前,除了11户30名兜底户以外,胜利村贫困户69户人口282人,余下的贫困户脱贫出列“胜利”在望。


  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82岁的老支书王章礼率领儿子王大洪、王大生、王大志、王政,孙子王旭、王鹏飞在家中集中收看。在随后的28天时间里,王章礼老人不仅在自家成立了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还发动一家祖孙三代通过党员代表会、各小组村民会、乡村院坝会、田间地头产业发展培训会、微信群、QQ群,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52次,把党的声音及时传递给全村1000多位村民,并向村民征集长效产业发展金点子,号召村民投身于产业建设、新农村建设大潮中,用一年时间,实施道路硬化、人居环境改造和发展2300亩白茶产业,带动全村63户贫困户户均建立1万元以上的产业支撑。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