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教育 > 正文

【文脉颂中华】贵州这个省级非遗舞蹈,如今面临失传,接力棒该交给谁?

微信图片_20200605160328.png


  年少时接下父亲的棒,青年时放弃高薪回乡传艺,如今人到中年欲传承一身技艺给下一代却无人可教。一位非遗传承人遇到了他从艺30多年以来从未遇到过的困惑,百年老店“王家班”面临失传?


811.jpg

  (修文牛角舞绝技表演。)


  辉煌5代的牛角舞


  这位非遗传承人叫王军,苗族,现年47岁,是修文县久长镇双堡村半边街9组人。都市新闻记者日前在修文县城采访他,以前凭着一身技艺闯荡中外江湖的王军,如今和妻子杨春妹都暂时赋闲在家。


  据王军介绍,牛角舞是他家祖传下来的苗家传统古舞,和牛角古舞一同流传下来的还有苗语、古歌、芦笙舞、板凳舞等。在王氏家族有记载的记录中,在王军的前辈中,世代传承下来的传承人有5代,至少有150年的历史。


  如今,在这5代传承人中,王军的父亲王永贵还健在,现年92岁了,七八年前还手捧芦笙上舞台演出。


  据王军的父亲王永贵介绍,王家祖传的牛角舞等歌舞技艺,至今已经无法考证到底具体有多少年多少代。但在他这一代还记得,即使是在解放前,他家祖传的歌舞也未间断过演出,逢年过节一家老小都要在歌舞中欢乐庆祝一番。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的时代,“王家班”牛角舞被迫停演。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王永贵又把村里的年轻一代组织起来,重拾“王家班”牛角舞等歌舞技艺,才使得这一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下来。村里的农家小院、跳花坡重新成为“王家班”和当地群众的乐土。


822.jpg

  (王军(左一)和父亲(左二)在一起。)


  第六代传人一肩担重任


  据王军介绍,他家流传下来的苗语是纯正的西部川黔滇苗语标准音。流传下来的古歌古舞技艺有牛角舞、芦笙曲、芦笙舞、苗语古歌等。


  但是,一些技巧性较强的古舞如踩锅边、吹芦笙倒爬花竿等,现今已经失传。据王军回忆,以前的苗家歌舞主要是在几个场合进行,如过年的跳年场,主要是欢庆新春佳节;春天的跳花场,主要是为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营造喜庆氛围;老人去世时的祭祀活动,主要是为逝者超度亡魂;祈祷,主要是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安康。


  1985年就开始学艺的王军,接下父亲的接力棒后,决心对流传下来的歌舞进行编排改进,使其更加粗犷豪放,更加有“野性”,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于是,他在前人的基础上,首先把苗家流传下来的拿手好戏牛角舞进行改进,组织了10多名青年男女,勤学苦练,终于使村里又重新有了一支生龙活虎的演出队伍,演出队到处拿奖获得荣誉。牛角舞还风靡中国、日本,受到各地观众和表演者的喜爱。


833.jpg

  (“王家班”年轻团队在日本演出。)


  据王军研究,他家祖传的牛角舞,或源自远古的“角牴戏”,又名“蚩尤戏”,是中国古代“百戏”之原型。相传是为了纪念古代部落战神蚩尤而创。历史上,民间为记念蚩尤而产生的“角牴戏”,到秦汉时成为宫廷的武舞节目并发展成后来的“百戏”、“杂技”等,现已很难找到“以角相牴”的本来面目。


  然而,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苗人保存了一些比较古老的文化元素,与古代“角牴”有着较亲密的联系。修文县下堡的苗族牛角舞,与史书记载的“蚩尤戏”如出一辙。如今,下堡苗族牛角舞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军也成为在册的省级非遗传承人。


  1998年,王军的队伍受邀到日本演出,在日本东京、岐阜市、各务原等地巡回演出近一个月,商演达数十场,受到日本观众的一致好评。回国后,王军又先后组建队伍到国内的贵阳、湖南、浙江、福建等地长期进行商业演出,把修文的牛角舞向外界进行了大力的推介展示。


844.jpg

  (上世纪80年代“王家班”演出庆新春。)


  下一代接力棒传给谁?


  经过多年的打拼,王军认为,当地特有的苗族文化要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就一定要让其走出去。王军那时只有初中文化,“要想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得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1999年,他自费走进了当时的贵州民族学院。2001年,王军毕业后,继续从事着自己钟爱的苗族歌舞演艺事业。


  在省内外连续多年的商演生涯,使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苗族歌舞传承、改进、弘扬的重要性,他先后创造性地编导过《苗裔》、《蜢蚺幽骨》等新作品。


  “多年来,我更大的收获就是教出了60多个跳苗族舞蹈的学生,这些学生如今还活跃在全国各地舞台上。”王军说,2009年回修文前,王军夫妇在福州的事业可谓红红火火,有自己的苗族歌舞表演队,节目很受欢迎,演出订单不断,两人每月收入不下3万元。但夫妻俩暂时放下优厚的演出收入,回到修文当起原生态舞蹈教练、编导。“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习到苗族原生态舞蹈,我们作出这点牺牲,值得!”


  今年,为了不让修文牛角舞失传,王军和妻子再次告别商演,决心回到家乡传承弟子。


  可是现在新的问题出现了。据王军近段时间的调查,发现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在家的不多,也不一定对这一艺术感兴趣,而且演出市场明显萎缩,严重挤压了这一艺术形式的生存空间。王军满身技艺却无法施展,第七代继承人传给谁?“王家班”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我县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多项非遗项目,都面临着传承人断代的问题,也就是因为看不到经济效益。年轻的没人愿意学,有技艺的传承人年龄越来越大,这个矛盾是当前关系到非遗传承的一大问题。”修文县非遗项目管理部门负责人说。


  “我们在国内外打拼这么多年,积累了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也有满身的歌舞技艺,妻子在唱歌和主持节目方面也很有经验,但是现在缺的就是继承人和舞台,满身技艺却无用武之地。只要有继承人和舞台,我会把修文的省级非遗牛角舞弘扬得更好!”王军依然信念坚定。

都市新闻记者 贾华

责任编辑 胡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