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教育 > 正文

协力打造劳动教育“护航编队”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劳动教育纳入新时代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最近几年,面向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5年7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随后,浙江、山东、重庆等多个省份相继出台文件,积极贯彻落实。对比之下,此番《意见》不仅对劳动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而且将教育对象由中小学生扩大到大学生,覆盖了各个层次的学校教育,充分体现了国家大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坚强决心和战略远见。

  曾几何时,“刻苦学习,认真作业,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成为老师给学生撰写期末评语的“模板”。由此可以管窥,学校本应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应将劳动教育边缘化、空心化。如今,国家高度重视面向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全社会必须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地将该项工作重点抓好。其中,集国家智慧、举全国之力,共同打造开展劳动教育的“护航编队”是重中之重,必须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开发、实践场所拓展、运行经费保障等方面群策群力,密切配合,并肩作战。

  开展劳动教育,需要统一设立劳动必修课程和劳动周,也要在其他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从现实来看,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专任师资。一方面,学校需要在现职教师中选派专门师资承担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加强对他们的业务培训,以提高劳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要加强劳动教育的师资培养,积蓄劳动教育的后备力量。同时,各级各类学校还要充分挖掘和调动社会资源,广泛吸纳家长及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共同组织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本土化教材。

  劳动教育面广量大,教育资源紧缺在所难免,因此要建立以县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含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县级以上的学生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要全面开放共享,用足用活。对于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学校,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契合本校劳动教育的实际需求,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例如,农村学校可安排相应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可确认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文化服务的实践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则可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服务社会功能,通过校企合作、校政合作,与行业企业及地方政府密切结合,共同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实践基地和创客中心。

  劳动教育的实施、实践基地的运行、师资队伍的培养,都离不开充足、持续的经费支持。地方政府要统筹中央补助资金和自有财力,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的常态补充机制。学校则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地现有的“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和项目化补贴政策,尝试探索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市场化运作和增值式服务,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劳动教育基地的良性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毋庸讳言,劳动教育尤其是校外劳动实践,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风险,因此需要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以及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学校要通过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提高劳动风险意识,强化劳动安全管理和安全操作指导,全力降低劳动风险的发生。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管理职能,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并通过规范项目审批和流程管理,全力排查和清除隐患。在此基础上,协助学校落实师生劳动教育相关保险,切实保障劳动教育的正常开展。(作者:王寿斌,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