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教育 > 正文

科研与养殖的美丽“蟹”逅

  ■新春走基层 教育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临近春节,浙江舟山海鲜市场里的新鲜海货一天一个价。当地渔民邬福明悉心盘算着:梭子蟹收购价涨到每斤160元,去年和几个村民一起承包了6亩养殖塘,估计能卖个七八十万元,平均每人可以分到7万多元。

  邬福明的家在舟山市朱家尖岛的大青山脚下。随着当地“大岛建小岛迁”政策的推行,村里的年轻人都逐渐离开了小岛,梭子蟹暂养是留守的中老年人主要的经济来源。每年9月、10月,大量海捕梭子蟹从舟山上岸,价格低的时候才10元一斤。梭子蟹暂养就是将海捕梭子蟹中的母蟹养肥生膏后高价出售,赚取其中的差价。逢年过节,红膏梭子蟹是当地每家每户的必备菜肴,市场需求旺盛。

  但是,梭子蟹的养殖难度很大。邬福明顺手抓起一只七八两重的死蟹告诉记者:“这么大的蟹,养成了就是100多元,死了只能扔掉。前几年,我们这一带的养殖塘,养蟹存活率只有一成多,村民们干着赔本的买卖,心里不是滋味。”

  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养殖科研团队也在跟踪研究这个问题。“一开始怀疑水质受到了污染,也研究了病害问题。我们搭建了非常优质的养殖环境,但螃蟹依然养不活。”团队成员何杰博士说,为了找出问题的根源,大家在村子路边的小破屋里支起了床铺,与螃蟹们“同吃同住”了3个多月。

  研究陷入僵局,产业日渐凋敝。村里也有养殖大户想办法自救,搞循环水,用各种药,先后投入几百万元,也没见起色。这时,该团队提出一个新的思路:养殖环节没问题,会不会是螃蟹源头出了问题?

  于是,该团队多次跟着渔民出海捕蟹,发现海捕蟹技术成熟、产量大幅提高后,渔民们对捕捞的梭子蟹处理流程简单,干露时间也较长,导致梭子蟹受损严重,放到养殖塘里存活率就低了。此外,不同海域的螃蟹混养后,带来一系列病害也提高了蟹的死亡率。

  对症下药。该团队设计了一套快速处理流程,并找了6组生产船做试验。这些生产船的海捕蟹优先提供给示范养殖户,示范户们又按照流程精细饲养。结果,当年示范户就大获成功,螃蟹存活率达到30%以上。“看到养蟹有钱赚了,乡亲们也陆续干回了老本行。”邬福明说。

  “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梭子蟹的存活率,帮养殖户们走上小康路。”何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