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扶贫 > 正文

【五次“蹲点”看脱贫 |贵州深度贫困村见闻之二】产业扶对头 致富不发愁

  编者按:


  脱贫攻坚到了最后时刻,贫困户收入增长稳不稳?看病难不难?致富技能掌握得好不好?教育是否有保障?这些都会影响到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提升。


  素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的台江县,地处滇黔桂石漠化地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苗族人口占98%。其中,最穷乡镇方召镇,号称台江 “小西藏”,被列为黔东南州级“极贫乡镇”,在脱贫攻坚中比较具有代表性。


  正值“三夏”时节,记者来到刚刚脱贫摘帽的台江县方召镇“蹲点”采访。5次“蹲点”,抓到5条“活鱼”。希望通过这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一线报道,真实记录贫困户摘帽后的生产生活进程,近距离观察苗族深度贫困村寨变化,聆听贫困户心声,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当下贵州如火如荼打赢两场战役的信心和力量。


  产业扶对头 致富不发愁


IMG_0397.jpg

在方召镇展苕村的半山腰,记者见到76岁的贫困户雷洪德

  满头银丝的他,正坐在田坎边抽烟,一只雪白的下司犬蹲在旁边,远处的老伴正在清理水田中的杂草。


  狗很温顺,雷洪德笑着说:“不要怕!”无论雷洪德走到哪儿,狗都会跟在他的身后,形影不离。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一靠勤劳,二靠技术。”除了自家2亩水田外,雷洪德还帮外出务工的村民管理3亩水田,稻谷全部归他所有。留一部分自家吃以外,其余全部用来酿酒。


IMG_0409.jpg


  苗家米酒,销路很好。雷洪德家的酒,全部是订单生意,一般都是客户打电话预定好,付了钱以后,他才开始酿。


  石先花是雷洪德的帮扶干部,经常帮雷洪德联系米酒的销路。石先花说,他家的米酒好喝,不上头。


  为了让老人家有基础的生活保障,小石帮雷洪德一家申请了每个月500元的低保和200元的养老保险。大儿子在村里当保洁员,一年收入近6000元。小儿子在省外务工,一个月收入也有2000元。


  雷洪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亩水田大概产700斤稻谷。每100斤稻谷,可以酿70斤米酒。他有5亩水田,可以产3500斤稻谷。如果留1000斤自用,剩下的2500稻谷可以酿1750斤酒,按每斤12元的价格卖出去,一年可以赚2万多元。


  光靠政策兜底,抵不住意外带来的风险。要有稳定收入,还得多条腿走路。


  在展苕村,像雷洪德这样的贫困户,还有281人。为了进一步精准扶贫,展苕村利用环境优势,大力发展冷水鱼、朝天椒、紫薯等产业,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5000元。


  “以前,生活条件差,养牛是为了犁地,现在,天天拉着牛上山,只是为了锻炼身体,犁地都交给机器了。”雷洪德笑着说,下司犬在一旁摇着尾巴。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谢巍娥 申云帆 杨晓波

责任编辑/赵飞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