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扶贫 > 正文

纳雍县:种植基地务工忙产业扶贫成效显

  气温逐渐回升,草木萌发新芽。


  记者走进纳雍县寨乐镇新寨村黑木耳种植基地,上百个村民忙碌,他们有的制作菌棒,有的在分拣菌棒送到田间。


  村民杨孝华告诉记者,自从基地开始建设,他就到基地来了,每天打工能挣90元钱。


  “在我们基地打工的大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中以60多岁的老年人居多,木耳种植对劳动强度要求不高,只需要经常看护,根据天气情况适度的给菌棒喷水就可以了。”基地负责人、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明介绍说,村民在基地除了打工以外,还可以学到黑木耳种植技术,从基地购买菌棒回家自行种植。


  寨乐镇合作社负责人陈雨龙表示,通过木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当地上千个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同时不少村民又将菌棒拿回自家种植获得收益,有效地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村民种植的木耳长出来,由基地负责回收木耳,结账时再扣除当初购买菌棒的费用,这既减轻了村民经济负担,也消除了村民担心木耳销售的后顾之忧,同时基地在不增加人工和流转土地成本的情况下,扩大了木耳生产规模,可谓“一石三鸟”。


  寨乐镇政府副镇长钟馗告诉记者,这个木耳基地食用菌全产业链可解决劳动力1000多个就业,人均月收入可达2400元以上,按照今年1600万棒计算可实现净利润3200万元,可覆盖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1万余户,户均分红1200元以上。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


  自省委发出挂牌督战集结号,纳雍县就层层压紧压实工作责任。聚焦全县425个还有剩余贫困人口的行政村,1万余户2.8万名未脱贫人口,结合实际创新形成村级脱贫攻坚和产业革命“一图一表一方案”,实现“图管村、表管户、方案管干部”,推进挂牌督战到村到户到人,实现脱贫攻坚抓具体抓深入。


  在体制机制、脱贫路径等方面,纳雍县改变过去大水漫灌式扶贫,开展了积极探索——


  在数据管理上,为每名贫困对象建档立卡,对其信息进行大数据比对,常态化开展精准识别、精准退出“回头看”,确保户户过筛、人人过点。


  在脱贫措施上,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通过产业扶贫“换穷业”、健康扶贫“除穷困”、教育扶贫“斩穷根”、易地扶贫“挪穷窝”、就业扶贫“断穷路”、生态扶贫“改穷貌”等组合拳,释放扶贫叠加效应。


  在政策措施上,通过健康扶贫保障政策,贫困人口住院个人自付医疗费用大幅下降,从根本上遏制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把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到各乡镇,有效助推贫困户稳定增收、缓解企业招工难、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如今的纳雍县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惠民实事有序实施……一桩桩实打实的脱贫举措正在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