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扶贫 > 正文

铜仁市碧江区:“五人大走访”机制精准识贫治贫防贫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铜仁市碧江区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在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中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探索创新“五人大走访”工作机制,把“现场办公会”开到乡村基层千家万户,有效破解脱贫攻坚“信息掌握不精准、政策执行不统一、问题排查不全面、难题解决不及时”等问题,助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精准识贫治贫防贫打下坚实基础。


  背景与动因


  “五人大走访”机制是精准识贫治贫防贫的现实需要。在脱贫摘帽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政策宣传不到位、基础数据不精准、教育医疗住房问题较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较慢、解决问题效率低下、群众满意度不高等问题。通过群众会、院坝会常规方式开展政策宣讲、核查信息、了解情况等工作,群众碍于面子,常常难以反映真问题、真意见、真诉求、真愿望,加之一些年轻干部基层工作经历空白、还不会做群众工作,常常存在群众会召开难、矛盾纠纷调解难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充分发挥县级领导历经多岗位,能统揽全局、协调资源;乡镇干部身处基层、熟悉乡情;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熟悉政策;村、组干部熟悉民情的优势,在工作开展中,由贫困村县级联系领导带队,乡镇包村领导、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组建“五人大走访”工作组。在大走访时,会同所在村民组包组干部、村民组长、帮扶干部逐村逐组逐户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宣传工作。针对走访发现的问题,由区乡村“三级”根据问题难易和轻重,能现场处理的问题现场拍板落实,不能现场解决的逐级研判处理,确保问题及时发现、政策有效宣传、矛盾及时调处、工作稳步推进。


  “五人大走访”机制是精准贯彻落实政策的有力举措。只有各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带着中央和省市区的脱贫攻坚政策下到基层,统一标准、统一尺度、统一执行,全面深入、逐家逐户地开展走访,才能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五人大走访”机制是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有效途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产业革命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四小经济”等工作成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重要抓手。只有按照“四不摘”要求,持续整合各方力量、集中优势资源,通过“五人大走访”,才能精准发现、快速研判工作推进中存在的瓶颈问题,高质高效抓实巩固提升工作。


  “五人大走访”机制是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并多次强调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对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性。碧江区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所有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强化脱贫政策宣传、加大贫困群众感恩教育力度,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提振脱贫信心。


  “五人大走访”机制是推进抓党建促脱贫的迫切要求。在选优派强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五人大走访”机制,加强对脱贫攻坚最前线的组织领导,点对点、面对面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协调解决基层组织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巩固脱贫成果、维护和谐稳定等方面突出问题,切实把基层党建工作重心转移到为脱贫攻坚凝聚人心、汇集力量、夯实基础、整合资源上来。


  做法与成效


  问题在一线发现。一是发现基础信息不精准问题。在实行帮扶责任人、包组干部、包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脱贫攻坚工作团团长(村级指挥长)“五级审核”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五人大走访”,对贫困户人口信息、致贫原因、健康状况、帮扶措施、就业就学、家庭收入等情况进行现场核对研判。对人口信息存疑、政策执行跑偏等问题,对一般问题现场解决,复杂问题研判解决,疑难问题上报解决。对“一户一档”数据存在逻辑错误、“四卡合一”公示牌填写不规范、档案资料佐证不力的情况,责令结对帮扶干部限期整改,实现“客观有的、系统录的、墙上挂的、袋里装的、群众说的”五个一致。二是发现政策落实有差距问题。紧紧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十二类”重点人群全覆盖走访,结合贫困户档案和重点人群“二级档案”,深入了解群众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现场测算收入能否稳定达到国家标准,查看有无足够口粮,能否吃上肉类和蔬菜,是否有换洗衣服,对出现短暂性困难的,及时通过民政救济、社会捐助等办法有效解决。了解住房面积和结构、医疗费用报销和子女入学开支情况,研判住房是否安全达标、教育医疗是否得到保障,对发现的问题,由脱贫攻坚驻村工作组建立问题台账,逐一销号解决。三是发现群众宣传不到位问题。按照党的政策好、人居环境好、社会风气好、干群关系好“四个好”要求,结对帮扶干部进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心连心交流,用心用情做好“讲清一个道理、算清一本账目、增强一份荣誉感”“三个一”宣传引导工作。逐项梳理“组组通”、联户路、危房改造、污水垃圾处理、太阳能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的投入,通过召开党员大会、群众会、院坝会等形式,向群众讲清楚国家扶贫政策的目标背景、讲清楚基础设施改善前后对比、讲清楚人居环境优化的现实感受。


  困难在一线解决。一是破解持续稳定增收问题。采取就业增收、分红增收“双管齐下”的方式,持续稳定增加群众收入。二是突破农村产业发展瓶颈。召开产业发展座谈会,商议产业发展方向和措施。聚焦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结合500亩以上坝区建设,推进“村社合一”全覆盖,有效盘活农村资源、激活扶贫资金。不断完善乡村基层设施建设,强化“三农”专家农技帮扶力度,大力实施电商扶贫行动,助推“农货出山”。三是化解群众矛盾纠纷问题。采取发放宣传折页、入户讲解政策等方式,广泛深入宣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信访举报、法律法规等知识,让群众知晓如何依法依规维护自身利益。全面开展涉黑涉恶线索摸排、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对台账管理的矛盾纠纷、信访积案,以及走访了解的信访矛盾苗头性问题,通过“五人”现场研判,找准矛盾纠纷化解瓶颈,对现场能够解决的矛盾纠纷,做通思想工作;对难以现场解决的,详细记录在册,协调相关部门研究化解对策。


  措施在一线共商。一是共商环境整治措施。广泛发动群众实施“五改三化一维”工程,按照“户为单位、整组推进、村有亮点”原则,坚持“应改尽改”,区财政投入专项资金,实施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电、房前屋后地面硬化及房屋维修工程。二是共商乡村治理良策。积极探索“民心党建+X”模式,帮助完善各村“村规民约”,以村为单位成立农家书屋,搭建道德讲堂、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加大文体设施建设力度。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和基层司法所作用,探索推行以基层党建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路子。三是共商产业发展规划。在集体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群众产业发展意愿,以主导产业为引领,引导群众以“精扶贷”、扶贫资金等,利用农家小院房前屋后发展小庭院、小养殖、小作坊、小买卖等“四小经济”,作为长效产业有效补充。


  干部在一线历练。一是压实干部工作责任。聚焦脱贫攻坚现实需求,在34个贫困村组建脱贫攻坚驻村工作组,从全区各级部门选派300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驻村,选派8名科级领导干部到深度贫困村担任支部书记,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扫黑除恶、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严格实行脱贫攻坚定点包干联系帮扶机制,组织全区2900余名机关党员干部全覆盖结对帮扶贫困户,帮助群众厘清发展思路、发展扶贫产业、宣传扶贫政策、推动项目实施。制定脱贫攻坚工作团团长、贫困村脱贫攻坚指挥长、驻村干部村两委、包组干部、帮扶责任人工作责任清单,实行以组为单元落实包组责任制、以村为单元完善包村责任制、以乡(镇、街道)为单元明确包保责任制。34个贫困村脱贫攻坚指挥长与区委签订《脱贫攻坚责任状》。二是锤炼干部工作作风。坚持以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为抓手,紧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开展扶贫领域警示教育进村活动,全区43名县级领导干部带头到脱贫攻坚联系乡(镇、街道)、村(社区)上廉政党课。建立暗访督查机制,对县级干部帮扶走访情况进行暗访督查,实行“一周一督查、一周一通报”制度。制定脱贫攻坚干部召回管理办法,整合纪委、组织、督查等部门力量,成立脱贫攻坚督导组,全方位督查驻村干部到岗履职、集体经济发展、“五人大走访”为民解难等情况,以最严督查锻造一线干部过硬作风。三是提升干部工作本领。依托“五人大走访”,各级干部积极参与和服务打好“四场硬仗”,深入实施“十大全覆盖”工程,集中火力推进“组组通”公路等工程项目建设,抓好“短、平、快”产业和长效产业发展,加快补齐农村经济发展短板。


  关系在一线融洽。一是常态走访促互融。制定干部下基层抓脱贫攻坚、抓专项整治、抓信息核查等工作制度。联系贫困村(社区)县级领导到村常态化带队开展“五人大走访”,在群众家中现场办公,摸透农户情况、倾听村民诉求、化解群众心结、进行感恩教育、掌握易地扶贫搬迁情况、查看项目工程进度、共谋产业发展等,对走访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现场研判或会议研判,确定措施,商议解决。二是宣传引导扶志气。通过群众会、院坝会、文艺演出、文化墙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好教育资助、医疗保障、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惠民利民政策,激活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让群众了解、认可、支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采取“政府培训+企业签约”的合作方式,组织用工企业积极参与农民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择优录用到企业上班。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积极推动昆山用工企业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开办“精准脱贫订单班”“昆山班”,定向招收碧江区内“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学生毕业后由企业100%安排就业。三是强化服务解民忧。通过代办业务、科技帮扶、送教上门、送医进户等多种方式,组织教育医疗团队进村入户开展义务帮教和健康体检等。为群众免费提供证件办理、缴费报销、医保征收、保险缴纳等代办服务。组建“三农行动专家服务团”,到产业坝区指导农业产业发展。


  经验与启示


  党委坚强领导是保障。脱贫攻坚、防贫治贫,关键在党,关键在党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统筹推进。碧江区充分发挥党委在推动脱贫攻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由区委直接安排部署“五人大走访”工作,压紧压实全区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和党员干部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并将“五人大走访”机制固定成常态,每年1至2月在春节前后务工人员大多返乡时集中开展一次,7至8月集中开展一次,广泛收集意见建议、完善基础信息、宣传政策方针、商议解决民生问题。

  干部担当作为是关键。脱贫摘帽,关键在干部,关键在敢于担当、苦干实干。碧江区始终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干部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的摇篮,锻造了一支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勇于较真敢于碰硬、勇于抓细敢于落小、勇于吃苦敢于吃亏的“四勇四敢”狮子型干部队伍。全区2900余名帮扶干部积极自觉参与“五人大走访”,帮助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


  长效制度保障是支撑。碧江区紧扣中央、省委、市委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结合实际,制定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投入、农村产业革命、干部关怀激励、干部容错纠错等人财物各方面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积极探索总结经验,提炼出“五人大走访”识贫治贫防贫机制,并上升到制度层面,把“五人大走访”作为发现问题、整改问题、贴近群众的重要抓手,通过找问题、查短板、看弱点,由“五人”现场办公、集中会诊,在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的同时,也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出了一种新方法。


  践行群众路线是途径。实现精准治贫防贫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组织和支持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通过“五人大走访”工作机制,全区各级干部带着党和国家惠民利民政策,根据走访群众的不同需求,因人而异送信息、送技术、送文化、送健康、送去脱贫致富的“良方”。同时,按照党的政策好、人居环境好、社会风气好、干群关系好“四个好”宣传要求,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感恩教育,倾听群众的声音、了解群众的诉求。


  完善治理体系是目标。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治理有效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治理自治是基础,法治是根本,德治是先导。区乡村“三级”干部进百家门、解百家忧、集百家智,面对面倾听群众想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让农民对村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文体活动筹办、就业教育培训、乡村发展规划提意见。在此基础上,探索抓好“民心党建+X”乡村治理等工作,完善“村规民约”,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要通过“五人大走访”精准识别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立足村情组情户情,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动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为精准识贫治贫防贫注入持久动能。


  (作者系铜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碧江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