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扶贫 > 正文

【四力四全蹲点】幸福的日子向阳开丨习水县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民生答卷”

  2019年12月30日,星期一,遵义市习水县县城岷山路上。

  熙来攘往的车流急驰而过。

  远远望去,灰瓦色的屋顶,淡白棕红的外墙,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一个漂亮的住宅小区扑入视野。

  街道两侧,林立的高楼簇拥成排成群,互联互通的小区柏油路,红色地砖铺筑的人行道,连同绿化成荫的行道树,向家家户户延伸。

  干净整洁的社区里,综合服务大厅、平价超市、银行代办点、医疗卫生室、爱心公益办公室、文娱运动场,应有尽有。

  三三两两的搬迁居民休闲地散着步,不时与社区工作者热情地打招呼,跳着欢快坝坝舞的大婶大妈,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岷山路易地扶贫安置小区

  这是东皇街道下辖的岷山路社区,也是习水县易地扶贫搬迁最大的安置点。2017年以来,来自全县26个镇乡(街道)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离开故土进城住上楼房,到2018年习水县脱贫攻坚出列时,4310户19580人分期分批入驻这里,占全县搬迁人口的68%。

  从此,“岷山”成为习水县脱贫攻坚“挪穷窝”的代名词。

  从此,这个与绿洲、红城、金龙、东风湖4个3000人以上安置区的岷山路社区一同纳入城市统一管理。习水县委县政府特此调整区划,将县城所在地原东皇镇近郊的部分农村划由其它街道管理,新建的东皇街道办则集中精力管理“新移民”,接力做好“后半篇”文章。

  “做好这两万人的生活、工作、就业、上学、就医等社区服务治理,成为街道办和社区两级的主要工作。”东皇街道党工委书记何平开门见山。

  一切都是新的,新人新生活新景象。

  快乐的社区孩子们

  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园,要把“山里人”变成“城里人”,要把“农民”变成“市民”,物质的精神的,思想的观念的,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后如何“稳得住”“不反弹”“能脱贫”,一个近两万人的新社区,比一些镇乡人口还多,如此庞大庞杂的社会群体,要真正做好答卷并非那么容易。

  这是一个不得不破解的“民生答卷”,再难,也得解。不过,他们做得很精彩。

  走在小区的路上,冬天的寒风挡不住乡亲们的喜悦。不过三年时间,这里“安居乐业”的景象渐入佳境。

  社区服务窗口

  “以前住的是只能遮风挡雨的木房,现在住的楼房宽敞明亮,道路、广场干干净净的。”搬迁户刘学红的话表达了共同的心声,“住上新房子,变成城里人,过上新生活,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记者在社区服务中心看到,窗明几净的大厅一字儿排开,查询医保的,缴费水电费的,就业咨询的,便民服务窗口台前站满了前来办事的社区居民。工作台上的服务意见反馈台账,明明白白告知意见箱、咨询电话。

  社区便民超市

  “有困难找社区。”居民吴正洪说,社区还配备了平价超市和农贸市场,“以前乡下要赶场才能买到的日用品和蔬菜,现在家门口就能买到。”

  “小病在社区医疗室就能看,大病离县医院、中医院也方便。”说起现在的就医条件,搬迁户母先国一样高兴。

  社区居民看病方便

  “通过监控,能立马发现小偷、打架斗殴,随时向派出所报案及时处理,大家住得安心。”五十岁的搬迁户袁俊先连连夸赞现在的治安就是好。

  难能可贵的是,社区除了“网格化”管理在家居民,还要跟踪管理外出打工的社区居民,在广州、东莞、晋江分别设立了服务站,把服务的触角延向远方。

  办事周到,生活方便,看病不难,安全有人管。这是社区留给记者的初步印象。

  社区农贸市场

  这得益于街道和社区实行的“1331”社区管理举措:“1”即搭建“党务政务中心+综治中心”二合一网格服务管理平台,“3”即对搬迁家庭实行红、橙、蓝3色分类管理,“3”是组建自治、法治、德治3支队伍联动开展社会治理工作,“1”即实现“稳得住”目标。

  具体说来,除了设置集平台综合统筹低保申请、子女入学、报警求助等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外,结合搬迁户的家庭情况,将一二级残疾、社区服刑和独居高龄老人等群体划分为一类家庭,实行红色标注,建立社区干部、行业服务人员和帮扶干部“3+1”周见面机制;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三四级残疾等群体划分为二类家庭,实行橙色标注,建立社区干部、帮扶干部“2+1”旬见面机制;其余常住家庭划分为三类家庭,实行蓝色标注,建立社区干部“1+1”月见面机制。

  就这样,一个整合了党员、干部、居民、志愿者多方力量,全面实行包入住、包服务、包就业、包法治宣讲、包素质提升、包纠纷调解“六包”机制,发挥社情民意收集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治安防控巡逻员、信访问题疏导员、重点人群管理员、安全防范劝导员、法律政策宣传员、便民服务代办员、文明社区引领员、心理健康疏导员“十大员”作用,从而形成社区治理体系和格局,“管”好成千上万的人,“管”出新家园的新风貌。

  就近进入鞋业加工厂工作

  易地搬迁“后半篇”,一笔一笔用心写。

  楼上居住,楼下就业。记者来到社区“扶贫车间”,正值中午时分,车间里两名工人正在工作。这是一个“特殊”的车间,不过十来平方米,以编织针线包为主,吸纳的是智残、智障之类几乎半失能的贫困劳动能力。他们在这里不仅打发时间,每月还能挣到500元到1000元的工资。

  家门口打工,一举多得

  穿过马路,顺着一小坡来到小区的另一角。楼栋间,卖蔬菜的,卖水果的,卖日用品的,小贩吆喝不断。

  走进一家叫绣之苑的刺绣加工厂,明亮温馨的车间里,10来个工人正在紧张赶活,蓝色的绿色的红色的产品堆了几大筐。

  “我们做的是计件,每个月有2000元左右,加班能拿到3000元。”36岁的陈小丽是桑木镇河山村贫困户,2019年9月搬进社区,一家6个人,其中两个小孩一个读中学一个读幼儿园。

  在这里做工的,多数是妇女。和陈小丽一样,来自双龙乡沙河村的邓书芳,为了照顾两个孩子,放弃在外打工,每个月有2000元的固定收入。她的旁边,两个女儿正在开心地玩耍。

  这里是社区招商引资开办的第二个“扶贫车间”,以订单式来料加工布衣机器人玩具为主。厂长赵治全是习水人,从银行退休后发挥余热,把目光瞄向扶贫搬迁这一群体。2019年3月开业后就有百余人来这里上班,每月厂里开出的工资超过十三万元。“下一步,我准备开办职业培训,解决更多的贫困乡亲就业。”老赵动情地表示。

  广泛开展社会关爱活动

  冬天里的岷山路社区,涌动着说不尽的温暖。

  当记者赶到紧邻社区的“第三扶贫车间”贵州骏马(赐威)鞋业加有限公司,这里的场景更让人感叹:偌大的车间里,一排排不同工序的工台前,工人们专心地干着活。

  明亮的灯光下,正在做针车活儿的刘应菊笑着说,她家从土城镇文龙村搬来后,每天按时上下班,上照顾父亲下带两个孩子,家门口打工每月也能拿到2500元以上的工资,感到很知足。

  “工人平均工资3200元左右。”负责生产的公司董事长助理王汝玉告诉记者,她们公司为一些知名品牌鞋代工,自2018年4月落户这里后,吸纳就业人口稳定在800人左右,其中贫困人口占430余人。到目前,公司开出工人的工资近2000万元。

  何平说,社区还通过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引资企业、扩大招商和劳务输出,到目前,入住社区的搬迁家庭户均就业率达到1.7人。

  的确,如何帮助搬迁移民增收,习水县各级党委政府可谓“绞尽脑汁”。

  岷山学校

  朵朵幸福花儿开。

  下午三点过,岷山路幼儿园放学了。一路上,孩子们蹦蹦跳跳走在回家的路上,一张张笑脸在冬日的风中红朴朴的,格外逗人喜爱。

  不远处,是岷山学校,一所总投资约9500万元专门为易地扶贫搬迁人口专门新建的从小学到初中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从全县配强优选教师,全新的设施条件,可与县城其它学校媲美。

  四点半学堂

  “这里的学习环境好,教师教得好,也关心我们。”就读于7(2班)的12岁的冷涛艳,说话有些腼腆,但看得出她很开心。她家从良村镇茶园村搬来,新家就在东风湖社区,离这儿几分钟的路程。

  校长朱大宏告诉记者,学校目前开班42个班级,入读学生2100余人,其中贫困户子弟1600余人,多是来自大山里的孩子。

  距学校不过100米远,记者来到爱心人士免费开办的“四点半学堂”,明亮的教室里,坐满了天真的孩子,安安静静做作业。

  “四点半”是个时间空档,对于大多数搬迁户来说,没有时间也没能力辅导孩子学习。负责“四点半学堂”的是习水供电局职工袁大洪,多年从事爱心公益,脱贫攻坚期间就在社区办起了“爱度驿站”,除了为孩子们募捐衣袜鞋物学习用品外,更多的是组织当地老师为孩子们加“爱心餐”,现在每天有80多人,多的时候有200人,这几年受益的孩子1000多名、贫困户3000多户。

  习水县岷山学校学生

  冬天的黄昏来得早,临近四点,11岁的朱雨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西部志愿者易明星老师正在辅导她做作业。

  “我家住在东风湖社区5栋,到6点做完作业就回家。”她调皮地做了个鬼脸。

  下班赶来辅导孩子的习水七中段细琼老师告诉记者,从2017年以来,她就义务为孩子们辅导英语,每周两次,从未撂下。

  隔壁的教室里有十来个孩子,有的在学画画,有的在砌积木,有的在玩游戏,专心,开心。

  舞蹈室里,放学的6年级王家敏、喻锶镁、刘兴平三个女孩,正在县总工会工作的袁成春老师指导下学习跳舞,音乐声、欢笑声荡漾在这个难忘的冬天。

  这些灿烂的花朵,她们的童年,告别了父母辈的凄楚,沐浴幸福的阳光,正赶上新时代的好时光。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尹长东 王其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