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扶贫 > 正文

万山区旗屯村:百姓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之际,万山区丹都街道旗屯村找准自身差距,立足全村发展实际,将主题教育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相结合,把产业扶贫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围绕群众增收持续发力,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进入冬季,旗屯村驻村干部杨涛到大棚里的频率加大了,每次来,他都会认真查看地里三角梅的长势情况,因为这片大棚孕育了村民们增收的新希望。


  “我们村目前种植的是盆景类植物三角梅,大概种植了100亩,年底就能上市,主要销往贵阳、长沙等地。”杨涛说。


  杨涛所驻的旗屯村,过去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传统农作物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生活困难。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地深入开展,该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围绕大棚产业做文章,以农业产业带动群众脱贫。产业发展了,村民的增收渠道也就增多了。


  “今年上半年,我们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贵州有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到我村发展大棚种植项目。目前我村已建成10个大棚,还有7个正在建设当中,预计年底能完成。”杨涛介绍道。


  眼下正是收割牧草的时节,今年已经快70岁的曾祥成正在贵州华诚牧业肉牛养殖基地的牧场上忙碌着。作为村里脱贫攻坚的支柱性产业,贵州华诚牧业肉牛养殖基地通过流转村里闲置土地,使村民在获得土地流转费的同时,还鼓励有意愿、有能力的劳动力来到牧场打工,赚取相应的劳动报酬,让村民们共享养殖发展的红利。


  “牛场建到我们村,让我们生活得到了改善,尤其是我们老年人还能到牛场务工,不仅工作轻松,而且收入很可观,现在的生活真是一天比一天好。”曾祥成说。


  贵州华诚牧业肉牛养殖基地管理员袁中才告诉笔者,目前,牛场有500多头牛,主要是以土地流转为主,种植牧草带动周边村民每天来务工,增加收入。


  通过发展产业,该村构建起村企利益联结机制,产生的经济效益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进行分红,村民还可务工,辐射带动了全村69户建档立卡户实现经济增收。


  “以我们村种植的三角梅为例,目前种植了100亩,每亩地有2000株,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每一株在30块钱左右,除去人工,苗木等费用,每一株的利润大概在13块钱,年利润在260万元左右。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方式按照“721”模式,70%用于贫困户分红,20%用于村集体经济的积累,10%用于公司的日常管理。”杨涛说。


  从2014年至今,5年时间里,旗屯村64户206位村民告别了“一穷二白”的艰难岁月,顺利摘掉了贫困帽。截至目前,旗屯村共发展扶贫产业项目9个,实现了3个以上扶贫项目与建档立卡户进行利益联结,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