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扶贫 > 正文

学有所教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学生们在崭新的教室里做眼保健操。

  数说

  扎实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将建设500所公办幼儿园;

  ●50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

  ●5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启动建设50所“强基”工程中等职业学校。

  “十三五”以来:

  ●累计统筹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270亿余元;

  ●支持各地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800余所;

  ●全面改薄项目近3500所;

  ●城镇义务教育学校项目140余所;

  ●其中,在安置点所在区域完成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幼儿园500余所;

  ●新增中小学、幼儿学位13万余个。

  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特岗计划以来,我省共招聘特岗教师11.38万名;

  ●特岗教师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数的33.87%;

  ●“国培计划”实施以来,获得中央资金8.33亿元,培训农村教师达78万人次。


  学生入学有保障


  为实现“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我省按照“精准资助、应助尽助”原则,形成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阶段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确保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保障其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我省着力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现农村中小学“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农村寄宿制学校基本满足学生在校寄宿生活需求,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根本性改善。


  2018年全省88个县提前两年通过国家督导检查,成为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省份之一。


  通过教育资金和项目持续向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倾斜,农村学前教育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实现全省所有乡镇公办幼儿园全覆盖,农村适龄幼儿可就近享受到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十三五”以来,累计统筹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270亿余元,支持各地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800余所、全面改薄项目近3500所、城镇义务教育学校项目140余所、普通高中项目260余所。


  累计在安置点所在区域完成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幼儿园500余所,新增中小学、幼儿学位13万余个,努力保障搬迁群众子女有学上、上好学。


  控辍保学促公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对教育的要求是:“保障贫困家庭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确保有学上、上得起学”。


  为此,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的通知》,落实县级政府控辍保学主体责任:严格执行控辍保学政府、教育“双线”责任制;县长、局长、乡镇长、村委会主任、校长、师长、家长“七长”负责制。


  通过“四个一批”——


  讲清道理感召一批。发动乡镇干部、中小学教师、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等,逐人逐年做工作,讲解教育惠民政策,让家长主动送孩子到学校读书、让辍学学生自愿回到学校读书。


  特殊关爱感化一批。加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全面实行教师与学生“一对一”帮扶;通过特殊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等方式,做好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工作。


  行政措施劝返一批。联合公安、人社、司法、市场监管等部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用人单位违规招收未成年人专项治理,对于非法招用聘用未成年人的,采取行政处罚措施坚决纠正,为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法治手段兜底一批。对拒不履行法定责任送适龄子女入学的父母及其监护人,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和造成的社会影响,由公安和司法机构果断采取拘留等强制措施,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我省把控辍保学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硬任务和脱贫摘帽硬指标,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整班移交、排查报告、劝返复学三项工作制度,实施辍学学生台账化管理,确保义务教育阶段人人有学上。


  校园建设强质量


  为保障我省贫困地区、特别是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需求,我省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项目建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年,我省将建设50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


  通过推进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幼儿园建设,推动落实新建城镇居住小区配建中小学幼儿园,补强提升确需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扩大城乡教育资源有效供给,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同时,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按规定配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室和警务室,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社会保障上同等享受城镇居民待遇,全面融入城镇。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截至目前,我省招聘11.38万名特岗教师,特岗教师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数的33.87%。


  “国培计划”实施以来,我省获得中央资金8.33亿元,培训农村教师达78万人次,实现全省农村教师国家级培训全覆盖。


  我省以深入实施“特岗计划”和“国培计划”为抓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着力做好区域内教师配备工作,不断缩小农村与城市学校教师数量及教育教学水平差距。让更多教师扎根农村,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切实提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教学质量。


  多措并举谋发展


  为全力保障贫困地区学生享有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提升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和就业创业、脱贫致富能力,我省实施的教育精准脱贫“1+N”计划。


  “1”即以“校农结合”作为教育精准脱贫的引领和突破,以学校食堂农产品需求为导向,通过购买农产品有效引导贫困地区农民主动调整农产品生产计划与结构,实现产销精准对接、校农互利共赢。


  “N”即针对现阶段贵州教育扶贫领域的重点工作,通过实施N项教育精准脱贫计划,包括学生精准资助、职业教育精准脱贫、办学条件改善、教育信息化深化应用等,从而不断解决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


  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我省全面启动“校农结合”定向采购农产品工作。


  通过集团化推进“校农结合”,将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后勤食堂需求与贫困县、贫困户组织生产农产品精准对接,以销带产、产销衔接,初步实现了学校后勤有保障、贫困人口有增收、食材质量有提升“一仗多赢”的局面。


  目前,我省各级各类学校食堂累计采购农产品达122.12万吨,采购金额达83.67亿元,有效带动省内近4000个种植养殖基地发展,促进170万亩土地产业结构调整,带动贫困人口10万余户42万余人增收,覆盖带动近百万群众发展生产。


  未来,我省将深入推进东西部教育扶贫协作,大力推广教育“组团式”帮扶模式。


  通过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建立我省贫困地区薄弱学校与东部协作城市优质学校结对帮扶机制,在学校管理、师资培养、课程教学等方面,深入推进一对一帮扶,通过与东部协作城市开展“手拉手”活动,提高薄弱学校办学水平。


  故事

  易地扶贫搬迁 子女入学无忧


  “我们学校与安置点就隔着一条马路,学生走路上学几分钟就能到!”安顺市西秀区启新学校副校长李祥说道。


  该校是安顺市西秀区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配套项目。各方精心组织、全力保障,在2018年4月学校即建成投入使用,确保了居住在彩虹社区的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子女能够顺利入学。


  走进校园,图书室、录播室、音乐室、美术室、学术报告厅应有尽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配套齐全、设备丰富完善。


  “相比我过去任教的学校,现在的学校无论是教学条件还是校园环境,都有着明显改善。”李祥自豪地介绍,学校还配有10万册图书、171台供学生学习的电脑,“我们学校的许多指标,甚至都高于国家标准!”


  据悉,该校现占地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配有3幢教学楼、2幢综合楼、1幢图书楼、3个篮球场、200米环形跑道操场等。学校还建有体艺楼,设立了室内篮球场、心理咨询室、医务室等。


  学校实行九年一贯制,可开设小学30个班、初中14个班,共44个教学班,提供学位2420个。


  目前,学校已开设18个班级,在校学生人数814人。通过从基层学校抽调骨干教师、招考事业编制新岗教师,学校建立教职员工团队53人。其中,中高级教师1人、中级7人、市区骨干教师8人、后勤服务人员10名。不仅满足了新增学生教学,更有效保证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我们学校还有红绿灯、斑马线等标识,老师带着我们做遵守交通规则的游戏。”该校学生韩梦告诉记者,通过这样的“游戏”,让大家在每日学习生活中逐渐养成了文明出行习惯,“这样的教学大家都非常喜欢!”


  “教育让生命更美好。”李祥说,学校秉承这一办学理念,立志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具有君子气质、多元智能全面发展的学生。同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们学校、社区当成自己的家,切实做到“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区做个好公民”,通过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助力当地脱贫攻坚。


  学生在美术教室进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