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安通
8月7日,在位于贵阳高新区的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全自动生产线上,30多台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每天生产约9万根“麻花针”。
“可别小瞧这些细如发丝的“麻花针”,这可是打破了外国公司的技术垄断藩篱,畅销国内外,广泛用于载人航天、探月、北斗、大飞机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重大工程。”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总师、智能制造工程部部长李焕军满满的自豪感。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来自网络)
“我们还为大飞机、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都提供过产品。”李焕军介绍,2004年,公司销售额仅为1亿多元,而去年达到了26.1亿元。
置身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一家“老牌”制造企业,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喜人成绩取得的背后,历经了生产技术从“阵痛期”到“变革期”再到飞跃式发展期的变化。
为全面提升产品竞争力,航天电器以智能制造为抓手,不断促进“大数据工业”深度融合发展,致力于高端继电器、连接器、电缆组件、电机及光电产品的研制,成为目前中国自主可控电子元器件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
连接器是航天电器的核心产品之一。长期以来,航天电器连接器的研发生产虽然在国内处于技术领先地位,但生产线却一直以人工生产装配为主,这就使得生产效率得不到提高,生产质量一致性也较难得到保证。
为解决这个问题,2016年,航天电器与航天云网、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打造J599系列连接器智能制造样板间。
“这条生产线,也被列为贵州省智能制造样板间示范项目。”李焕军告诉记者,“以前我们的生产线,每一个环节都由人工来完成。在一些环节,工人做完一道工序,就要端着托盘把原件传给下一道工序的工人。而智能化样板间投入使用后,这些生产环节就可以通过机器完成,并且自动传输到下一个环节。”李焕军介绍。
走进“麻花针”工段生产车间,生产线上,由航天电器自主研发的麻花针一体机可以自动完成麻花针校直、自检、校正和监测等工序。
智能制造样板间局部。(王斌摄)
“现在,批量大的麻花针都通过自动生产线进行生产,效率提升十倍以上。”李焕军介绍,通过自动化升级改造,车间人员由原来的60人减至28人,下降53.3%;人均月产量从3.3万件提升至10.7万件,效率提升近240%;产能由月产200万件提升至300万件,产品合格率由80%提升至95%以上。
“我们正致力于把智能制造变成可推广复制的生产模式,争取到2020年前实现所有产品制造智能化。”李焕军说。
在“麻花针”自动生产车间,通过墙面上4平方米的电子显示屏,产品计划数量、当前完成量全部清晰可见,生产过程全程可视。通过设备在线监测,提前策划设备维护保养以及生产计划调整,设备利用率提升近20%。
“以前接到一个订单,要经历审价、生产等众多步骤,流程较长。”李焕军说,为打破信息壁垒,航天电器以大数据手段开展数据采集、多源数据融合和数据分析。
2016年下半年,航天电器和贵州工业云合作,通过云平台、PLM、ERP等七大系统无缝集成,从客户下单到生产的数据可同步共享,生产组织内部信息与生产设备之间互联互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智能制造样板间局部。(王斌摄)
目前,航天电器已实现42台机加数控设备和63台柔性针自动化设备在线监测,生产数据同步上传航天云网工业云平台,通过数据分析实时监控产品质量。以麻花针自动生产线为例,通过与MES系统集成,设定产品合格参数范围,采集设备检测出的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并纠正质量偏差。
“以前产品主要用于航天市场,如今已经拓展到电子、通讯、交通、船舶等领域,市场越来越广阔。”李焕军说,通过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航天电器产品的“好评率”一路上升,产品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我们将坚持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不断拓展市场,并不断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打造中国电子元器件产业服务新业态。”
记者手记:以大数据为支撑,让设备有了“魂”,生产有了“谱”。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仅是贵州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一个典型。
据贵州省经信委提供的数字显示,贵州工业云平台今年已联网接入1208余台工业设备,24位专家,汇聚了143款管理和工程软件、24896项专利、35834项标准、231个大数据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131个案例,113家国内优强大数据企业,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指导和支撑。
从挑战到机遇,从被动到主动,大数据,已然成为贵州传统工业体系向智能制造转型的核心资产和驱动力,推动着全省制造企业一步一步向新的轨道前行。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