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详情页今日推荐栏目 > 正文

帮扶到点上 服务送心间 | 毕节市七星关区群团改革速写


1126078859_15913456113121n.JPG 

柏杨林安置点群众在扶贫车间里就业

  7月9日17时,七星关区柏杨林安置点。


  扶贫车间内,工人们正忙着进行藤艺制作、电子元件绕线等工作,忙碌中不断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希望小课堂内,数十名刚放学回来的孩子,在志愿者老师的辅导下,认真完成当天作业,并开展了绘画、写字、手工制作等素质拓展课程;


  北广场上,文艺服务队正在带领搬迁群众跳广场舞,老人们围坐在树荫下,拉家常,话发展,感恩党的好政策。


  ......


  整个安置点,呈现出一幅整洁有序、安宁祥和的生产生活景象。


  柏杨林安置点是贵州省单体安置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目前共安置29381名群众。


  如何让搬迁群众更好地在这里开启新生活,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标,是书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成败所在。


  对此,七星关区以推进群团改革服务为载体,通过探索实践采取“五个三”工作举措,全力构建起了“联系广泛、快捷有效”的大群团服务工作格局,为搬迁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


  “三个体系”搭平台


  搭建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体系平台,是服务好群众的基础条件。


  七星关区通过聚焦“党建统领、群团聚力、搭桥建家、追梦圆梦”工作理念,构建“一核多元”的组织、政策、阵地体系,以此搭好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站平台。


  组织体系“一核多元”。建强“1+3+7+N”的组织体系,即区级党带群团工作专班临时党支部统筹,工会、团委、妇联牵头,残联、科协、工商联、文联、社科联、红十字会、计生协会参与,人社、民政、司法、教育、市场监管、卫健、文广、政法、对广等部门支持,基层党工委、群团组织发力,专家、社会组织协同,广大群众参与的组织体系。


  政策体系“一核多元”。立足安置点实际,研究制定“1+5+1+N”的政策体系,即制定群团工作站创建总方案,感恩奋进、排忧解难、维护权益、培育文明、就业创业五个工作专班细化方案,结对帮扶方案,创建工作实施细则、临时党支部例会制度、一站式服务中心工作制度等。


  阵地体系“一核多元”。按照有统一标识,有固定人员的要求,打造“1+6+6+N”模式的阵地体系,即一站式服务中心,组织间、聚力站、引领室、感恩室、奋进屋、连心站6个功能室,党带群团家政公司、脱贫攻坚夜校、希望小课堂、青少年科技工作室、心理疏导室、矛盾纠纷调解室6个群团主导的服务阵地,就业创业基地、新市民追梦书屋、社会工作服务站、长幼日间托养照料中心等N个整合其他部门的拓展服务阵地。


  “三个联动”聚资源


  7月9日下午,不时有群众走进柏杨林“新市民·追梦桥”群团工作站,咨询有关事项。


  每一名群众进来,志愿者曾洪都会热情地迎上去,详细询问群众需求,“很多老百姓遇到事情,有想了解的政策,经常会到这里来,我们都会尽力提供帮助。”曾洪说,服务好群众,正是成立工作站的目的所在。


  目前,柏杨林安置点已被列为“新市民·追梦桥”工程贵州省级示范点和市县凝聚群团力量助推脱贫攻坚示范点,上级部门共支持资金218万元,投入医疗救助、学业资助等项目10个。


  七星关区通过上下联动、左右联动和内外联动的方式,积极探索群团部门资源整合新路子,形成了“多个渠道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聚集效应。


  上下联动争取支持。群团组织主动协调上级对口部门,争取资金支持、项目投入和业务指导,因地制宜推动柏杨林安置点“新市民·追梦桥”工作站建设,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左右联动整合资源。整合10家群团部门和司法、民政、人社、卫健等部门的项目、资金、队伍等资源,联合开展政策宣传、普法维权、就业创业、健康体检等服务,充分发挥群团部门和其他区直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和资源互补效应,逐步推动群团部门实现大融合。


  内外联动壮大力量。建立网格群团组织和扶贫车间群团组织,配强基层工青妇队伍力量,吸纳街道的优秀党员、团员、少先队员和群众代表组建骨干工作队伍,邀请同心社工、春晖使者和专家加入志愿服务团队,不断充实和壮大工作力量。目前,群团工作站已组建青年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红色引领先锋队等9支队伍。


  “三个环节”畅渠道


  4月26日,多次到周边园区找工作“未果”的郑德线,抱着试一试心态,走进“新市民·追梦桥”工作站寻找就业机会。


  得知郑德线的诉求后,工作人员积极联系协调,为他在扶贫车间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勤学肯干的郑德线不仅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还在车间当起了师傅。


  这是七星关区聚焦群众需求导向,通过群众“点单”、中心“派单”、部门“接单”的方式,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的一个生动缩影。


  群众随时“点单”。畅通网络诉求平台和实体运行平台,通过扫二维码、公众号留言、拨打民情热线、到工作站登记等方式表达诉求和反映问题。为确保群众诉求收集达到全覆盖,群团部门定期组织开展民情联访,填写《群众需求信息清单》,精准掌握群众诉求。目前,群团工作站已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到群众反映诉求885件。


  中心及时“派单”。在一站式服务中心集中整理群众需求清单,建立需求台账,并在一个工作日内按照政策解释、就业创业、矛盾纠纷、社会事务、房屋维修、日常生活等将诉求进行分类,转交相应部门帮助解决。


  干部准时“接单”。相关单位接单后,在五个工作日内办结服务事项,并在两个工作日内将办理情况反馈给一站式服务中心,由一站式服务中心将办理情况反馈给群众。针对五个工作日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群团部门会商研判解决,必要时提交支部联席解决。目前,群团工作站已帮助群众办结服务事项655件,正在办理230件。


  “三个重点”强服务


  7月9日下午放学后,读二年级的吴亦欣蹦蹦跳跳地走进“希望小课堂”,在志愿者老师的辅导下,完成作业。


  “放学了我都愿意来这里,回家的话外婆教不了我做作业,这里的老师们除了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有时还教音乐、美术。”开朗的吴亦欣说,“很感谢老师们的帮助,一定会努力学习,长大了想当一名医生,帮助很多病人”。“希望小课堂”是七星关区通过“三个重点”强服务的载体之一。


  为进一步服务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七星关区聚焦搬迁群众关心关注的维权、就学、特殊人员照顾等关键问题,强化三个重点,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多角度的服务。


  “法治维权”纾民困。协调法律专家、心理专家和选派法律专业的志愿者组建法律宣传队、心理咨询专家团队和维护权益专家团队,开展维权宣传9场次,发放宣传册5000余份;开展心理疏导2664次,覆盖群众15544人次;调解家庭矛盾纠纷83次,为群众维权63次,覆盖群众155人次,群众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


  “阳光护航”解民忧。以学业辅导和开设手工制作、舞蹈、绘画、音乐等课程为主,开设希望小课堂151期,覆盖儿童4518人次,依托青少年科技工作室普及科普知识160人次,组织开展“送教上门”志愿服务280人次,切实解决少年儿童放学后、周末、寒暑假作业无人辅导、兴趣爱好无处学的难题。


  “日间照料”暖民心。开办“日间照料中心”,整合群团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力量,集中为安置点“老幼残”群体提供文体娱乐、医疗保健、心理疏导、关爱陪伴等服务530人次,同时,开设长者饭堂,为照料中心特殊群体提供低价用餐服务,为居家失能的老人开展低价配餐上门服务,有效解决安置点群众就业时“老幼残”群体无人看管的难题。


  “三个融入”促转变


  “以前在外打工,虽然工资也还可以,但一家人各种开销,再除去年关往返的各种费用,一年下来也剩不了几个钱。”说起搬迁前和现在的生活对比,黄雪感触颇深,“现在和老公一起在‘日间照料’中心上班,他懂厨艺,每个月4000元,我帮忙,每个月2500元。关键是离家就几步路,终于不用再到处漂泊了!”


  谈及未来的打算,黄雪充满信心地说:“3个孩子的学习还可以,一定要多点挣钱,让他们好好读书,不要再吃我们没有文化的苦了。”


  让搬迁群众通过生活、生产和组织融入,促进安置点群众在生活习惯、生产收入、身份上转变,是七星关区重点推进的服务工作之一。


  生活融入。成立红领巾记者团,开播“柏杨林之声”182期,加强惠农政策宣传和文明习惯宣传,进一步提升群众的政策知晓率和参与社区治理的支持率。组建业余文艺团队11支,开展丰富多样的文艺活动,增加搬迁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参与。依托群团工作站脱贫攻坚夜校、追梦书屋等阵地,邀请专家开展继续教育、普通话教学、文明礼仪、适应性培训等讲座16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2800余份,覆盖群众10000余人次,有效提升群众文化素质,引导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生产融入。建立就业信息通道和就业合作机制,在安置点设置就业服务中心,聚焦群众需求开展家政、刺绣等特色实用技术培训76场3577人次。针对残疾人、居家妇女和中老年人等就业难的特殊群体,在安置点搭建扶贫车间、家政公司和公益专岗就业平台,帮助安置点群众家门口就业或居家就业。通过群团组织牵线搭桥,已建立扶贫车间6个、党带群团家政公司1个、公益专岗548个,帮助1350名困难群众就业。目前,有劳动力的家庭已实现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


  组织融入。注重强化政治培养吸纳,通过“奋进之星”评比活动,推荐安置点的优秀职工、团员、青年、妇女和群众代表加入党组织,融入安置点志愿服务队伍、后备干部和社区“两委”干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目前,已从群众中评比出“奋进之星”105名,储备后备干部11名,配备社区干部14名。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七星关区将进一步深入推进群团改革,切实打通服务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最后一公里”,提高广大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交上合格答卷。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许邵庭

通讯员 孟性荣

  责任编辑 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