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详情页今日推荐栏目 > 正文

“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贵州足迹”系列回访报道丨年轻人纷纷返乡建设“美丽田坝”


  7月1日,阳光晴好,义龙新区楼纳村委会文员吴尚菊下班回家午休,到屋顶花园给自己种的姬小菊“剪头发”,顺便练习花卉扦插,一旁的月季、绣球、百合、茉莉争奇斗艳,花香扑鼻。


  “现在一家老小能天天在一张桌子上吃饭,我们在家门口也能实现个人价值,在家庭和事业之间找到平衡,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事了!”


义龙新区重点打造了15个乡村振兴“百村示范”示范村,并将顶效街道楼纳村作为样板村寨进行打造。


  2015年底,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当过导游的布依族姑娘吴尚菊和丈夫一起回到家乡,开起便利店,附带经营电商服务网点和快递服务网点,去年收入达到23万元。“家里的事都理清楚了,我今年到村委会上班,想为乡亲们多做点事。”


  和吴尚菊一样,众多出外打工的楼纳年轻人选择了“回家”。


  “楼纳村是一个布依村寨,‘楼纳’在布依语里的意思是‘美丽的田坝’。但是,长期以来这个‘美丽的田坝’却不留不住年轻人,他们出去后都不想回来,村里除了老人就是小孩,显得空荡荡的。”楼纳村党总支书记黄定品感叹道。


  “可如今,村里人多车多,小汽车就有四五百辆,每天早上,送孩子读书的、上街买菜的、去市里打工的,大家开车排队出村,热闹得很!”


  这一切的变化,源于楼纳村的两次机遇。


  “一次是2011年5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楼纳村考察,亲切关心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并勉励乡亲们把布依族的新农村建设得越来越好。另一次是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惦记着我们村的脱贫情况。”黄定品告诉记者。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9年来,楼纳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抓住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改善;并通过引进企业带动村民发展种植、养殖、旅游三大产业,农民变成产业工人,或是吃上旅游饭,人均年收入从2011年的3800元增加到现在的12000元。


  记者沿着通村油路来到楼纳村委会办公室,路旁,村民正在东丰植物园、大秦百香果基地和义龙集团云南白药原料药示范基地忙碌着。


如今的楼纳,呈现出“产业兴、村庄美、乡风好、农民富”的美丽乡村景象。


  村民查连香家的土地都流转给公司种百香果,如今她成为公司一名管理人员,天天组织村民务工。“当年总书记到楼纳考察时,我和儿媳妇正在地里薅玉米,总书记到地里亲切地问我们良种补贴得到了吗?生活好不好?我们感到很温暖。”查连香说,我们现在可以有底气地向总书记汇报,我们的生活很好!


  如今的楼纳村,工业化农业、生态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方兴未艾,“大多数村民住进了乡村别墅,家家有花、户户有水。在奔小康的道路上,楼纳的老百姓一个也没掉队,都过上了幸福日子。”黄定品说。


2011年以来,楼纳村先后引进了企业7家,成立合作社3个。


  2019年,楼纳村获评国家3A级景区,成为越来越多游客喜爱的“诗与远方”。


  目前,投资上亿元,集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楼纳田园综合体项目正在建设中。“田园综合体是以设计与艺术的力量将文化、产业与原有的乡村产业基础相融合,推进乡村原生文化和产业的发展,寻找乡村自内而外的活力源泉,让更多人在这里回到乡村、慰藉乡愁。”黄定品说。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宋洁

  编辑 王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