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详情页今日推荐栏目 > 正文

看贵州 探寻美·多彩游记 | 走进雷山,徜徉山水歌舞间


  从高空俯瞰,大地在眼前展开一幅雄奇而秀美的画卷。近处山坳间是一个苗寨。左边的山坡上,吊脚楼延山势层叠而建。黑色的瓦片铺就坡面屋顶,木质的楼体呈深褐色,显出岁月风雨打磨后特有的质感。吊脚楼对面的山坡,由上而下则是苗人以双手开垦的一层层梯田。由于地势的局限,梯田的每层面积并不大,但上下大概有十余层。收割的季节已过,田里只剩割过的枯黄的稻茬,或一些堆积的秸秆稻草。山间的草色却仍是翠绿的。树有青绿也有墨绿。梯田旁的一部分山坡已开垦成了茶园。


  这寨子不知名,并不大。却给了我最直观的典型苗寨的印象。吊脚楼是家,家建在朝阳的坡面上。从自家的吊脚楼堂屋的窗户,就能看到对面山坡上自家的梯田。苗家的女孩子可以坐在她家的美人靠上,在阳光下绣花。吊脚楼、梯田、茶园,这些人类劳动创造的成果,经年累月,与四周的群山自然而然的融合在了一起。远古苗人在经历战火洗礼与漫长的迁徙之后,在雷山这片沃土上,终于扎下根来。他们是自然之子,也懂得顺应自然之道。在大山中世代耕耘、劳作,生生不息。


  寨子山坳外,是层层叠叠的山峰。最远处,云海之上,一带蔚蓝色的山峦,如环形的屏障,庇佑着雷山这片土地和生活其中的人民,那就是高高的苗岭上最高的脊梁雷公山。想起那句流传久远的歌:“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那一刻的震撼与感动,用任何言语都显笨拙。正如歌中所唱:“从天上到地下,从高山到海洋,找不出更好的赞美祖国的话……”


  带着一份好奇与期待,我走进了雷山。一路徜徉在山水歌舞之间。极富审美创造性的人民在雷公山脚下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诗意而坚韧地栖居。


  从下郎德去上郎德,山间一条清浅的小河,上游为上寨,下游为下寨。从木排桥上可以数得清水底的每一块圆石。走在两寨间的山野与田地间,有种溯流而上探寻世外桃源的感觉。


  郎德上寨的风雨桥上,一阵叮咚窸窣之声。穿苗族盛装的女子走过身旁,我们都会先听见这种环珮叮咚之声。说环珮不够确切,实际上是她们身上所带的银项圈,还有装饰裙摆的银饰带等,随身体的摆动,相互撞击发出的声响,清脆悦耳,衬出苗族女子轻盈的步伐。寨门之下沿途站着身着亮蓝盛装、头戴银质花冠的苗族年轻女子,她们微笑着用歌声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右边几层田埂上站着一排排身着青黑色服饰的苗族男子,有老人也有青壮年,仿佛是仪仗。盛装女子们身后站些上了年纪的妇女,她们牵着或抱着娃娃,与同伴聊着天,脸上的笑容如此刻天上和煦的阳光。


  一个三岁左右的男孩拿着个小芦笙,跟着大人一起吹。他穿着小皮衣,脸圆圆的,只头顶留着一团头发,身体随着芦笙乐曲的节奏自然摆动,有模有样地轻踏着左右脚的舞步。


  表演场是被吊脚楼环绕的一个小广场。盛装的年轻女子们随着欢快的芦笙乐曲起舞,旋转时银饰撞击的声音更加响亮,很有节奏感。寨中十几位老人被请来唱苗族古歌。老年苗族妇女虽不佩戴耀眼的银饰,只挽发髻或头戴青黑色的头帕,他们下裙的前摆却都绣着鲜艳的图案,庄重而优美。


  每当穿盛装的女子们跳起舞蹈,表演场外边一个三四岁穿着翠绿色苗族式样裙子的小女孩,便跟着大人跳起舞来。她模仿大人摆手、旋转的动作,有时又跟着芦笙乐曲,自己发挥一些动作舞动身体。她身旁的一个小男孩,也跟着跳了起来。芦笙乐曲的节奏变快,小女孩的旋转速度也加快了。那一刻她仿佛是一个舞动着的绿色的小精灵,跳得那么自然专注。她完全不知什么是表演,而是随着大自然生命的节奏在律动,因内在的欣喜而踏歌起舞。


  郎德上寨中,还有幸碰上一场婚礼。新娘清早从黄平被迎来时,身穿的是黄平当地红色的苗族盛装。按风俗中午便要回门,她换上了郎德当地亮蓝色的盛装。因所戴的银制头冠太高,新娘坐不进面包车的副驾驶座,旁边的姐妹只好帮摘下她头上的银鸟饰。戴眼镜穿西装的新郎,用手细心地护着新娘的头,让她坐进了车里。那一刻,岁月静好。


  西江苗寨的主街上,很长的一大队盛装的苗族女子列队缓缓行进。前面是年轻的女子,后面是年老的。远远望去,一条银饰之河,在阳光下闪烁流动。


  一开始我以为是景区的花车巡游,为了吸引游客。后来才听说,这两天正好碰上西江百姓过苗年,这样壮观的列队游行,平时是看不到的。表演场中央,祭司在举行仪式。其后与寨老们及游客举杯痛饮,互相祝愿新年风调雨顺,兴旺发达。男子们吹起芦笙,盛装的老老少少在场上列队缓缓地转圈行进,脸上的神情皆肃穆。


  周围的游客甚多,我却能感觉到这些苗人不是在表演,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享受着自己的节日,传承本民族的信仰与习俗。同时又敞开心扉,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谋求族群的富足与发展。这变与不变之间的平衡与智慧,也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文/卢慧彬

刊头设计/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杨靖

视觉实习编辑/陈其颀

责任编辑/立事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