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详情页今日推荐栏目 > 正文

【天眼时评】脱贫攻坚“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今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必须全部脱贫,这是“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的底线任务。2020年第一季度已经过去,贵州发出“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的动员令,脱贫任务依然较重的县签下了责任状,开始了“与时间赛跑,同贫困较量”的大决战。帮助长期身处生存困境的群众摆脱贫困,其艰巨性毋庸赘言,只是越到最后时刻,就越需要绷紧思想上的弦,绝不能心存侥幸把“退路和弹性”当作结果选项。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干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都在短时间内变得非常困难,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更是难上加难。但这显然不能成为降低脱贫歼灭战任务各项标准的理由。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一刻不能停、一步不能错、一天不能耽误,绝无退路和弹性可言。


  没有任何退路,是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承诺早已发出并已深入人心。时间的发动机从来没有停歇,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再难也没有理由往后退。在脱贫攻坚道路上,退,意味着信心和力量崩塌,这是历史和人民都不允许发生的事情。在历史的关口,反复强调“没有任何退路”,其中饱含着担心贫困不除、小康不达的忧患意识,更有浓烈的战略催促之意,只有一直向前直到胜利日,才是历史的方向、民心的方向。


  贵州近些年的追赶力度非常大,总体来看,从经济总量到人均产值、收入都与“贫穷落后年代”有天壤之别,但这种变化并不总是刚性的,需要持续的正确战略支撑和新兴道路开拓,才能保持快速有力的赶超趋势,才能为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筑牢坚实基础。

  因为追赶起步相对较晚,不论从资源承载能力、创新发展潜力还是改革开放层面的向外延伸、向内聚集,贵州都有宽广空间和平台,这是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最为直接、最为深厚的自身力量依靠,也是最大的信心之源。贵州脱贫攻坚能在农村产业革命、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两不愁三保障”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和这种力量与信心一定存在因果关系。往深里看,退,肯定伤及赖以推动进步的力量和信心,往近处看,则会消解和否定来之不易的奋斗成果和经验之路。


  其实,“退路思想”也是因为战斗力量萎缩、信心溃泛,这是畏难情绪“生了根发了芽”。往前冲,是需要一股子精神的,这种精神里深嵌着对群众的牵挂之情,也矗立着对党的事业高度认可、高度负责的历史责任感。有这样的精神支撑,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关键时刻,就绝不可能去思考任何“退路”,也一定可以避免“差不多了”等懈怠思想和“可以歇一歇”的麻痹想法。克服畏难情绪,刷掉“退路思想”,勇于硬碰硬,才能成为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时代英雄。


  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不能有任何弹性,首先是要求各项政策执行不能打折扣,更不能拈轻怕重搞“选择性执行”,或降低标准蒙混过关,不能“变落实为落空”;其次是责任必须压实,关键时刻,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责任意识强不强、“负重前行”的水平高不高,不能出现责任真空。对那些“口号喊得震天响、落实起来轻飘飘”“高举轻放”或干脆就是阴奉阳违的个人、部门,群众心中自会有杆称,群众的意见就是历史的意见,欠了群众的账,终归是要算清楚的。


  我们也可以把“弹性”理解为故意为之。一些人因为迫于诸多压力铤而走险,通过蒙蔽性很强的虚假手段,拔高、装饰扶贫成效,搞虚假脱贫、数字脱贫,或好大喜功夸大成绩。这种“弹性”手法就像烟幕弹,容易挡住真实情况,一旦渡过“压力期”,烟雾散去,贫困者依旧贫困,政策红利、产业红利就成“镜中花水中月”。这种情况下的返贫,实际上是政绩观错位的结果,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作怪。


  脱贫攻坚成色究竟如何、高质量发展是否名副其实,人民是最好的检验者。就一个地区而言,摆脱贫困的过程,本身就是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经济社会面貌持续改善的过程,这种带有厚重民生分量的历史印迹,将会永远镌刻在一方百姓的心坎上,任何的“退路和弹性”都会留下难以抹掉的遗憾,要坚决杜绝。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岳振

责任编辑/周梓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