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详情页今日推荐栏目 > 正文

【天眼时评】别让舌尖之“鲜”成为生命之“险”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将多年来屡禁未绝的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再次推至舆论的焦点。


  2月19日,在世界卫生组织东地中海区域办事处新闻发布会上,世卫组织东地中海区域主任称,没有证据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是实验室制造的,也没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是以生物武器的身份制造出来的,新冠病毒来自动物界。


  在部分地区,“野味产业”之庞大,令人咋舌,野味一直以来都吸引着部分任性的食客。近日,毕节市公安局七星关分局团结派出所接到群众举报,称团结镇青杠村的村民胡某疑似偷猎野生动物。当地民警驱车前往查证,经过暗中布控调查,民警当场抓获胡某,收缴到捕猎器和刚捕杀的野生动物两只。


  野生动物生存的环境本身比较复杂,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就是在对野生动物进行猎捕、运输、饲养、宰杀、贮存、加工和食用过程中扩散传播的,导致发各类传染病肆虐横行。


  疫情期间,胡某“顶风作案”,其原因竟是闲赋在家无事可做,希望换个口味。胡某一类“食客”的愚昧与无知充分说明,他们显然没有记住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深刻教训。


  针对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的行为,就应当把相关法律法规的短板择出来,加大力度查处非法偷猎野生动物行为。


  2月2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多部门部署展开打击野生动物违规交易专项执法行动。


  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会议强调,有关部门要加强法律实施,加强市场监管,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从源头上控制重大公共卫生风险。


  2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表示,已部署启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改工作。


  某些食客一直都有“吃啥补啥”的饮食观念,甚至认为野味能大补,能“养生”,野生动物因此频频上了某些食客的餐桌。2003年的“非典”、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告诉我们,野味并非美味,同时也为滥捕滥吃野生动物敲响了警钟。连日来,捕猎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广泛受到了各方的抨击,不吃、不捕、不买卖野生动物的新风尚被树立起来了。


  有些食客之所以食用野生动物,并非看重味道,他们在乎的是“面子”。不可否认,在偷猎食用野生动物的背后,也有炫耀身份的畸形消费观念在作祟。这种“任性”暴露出了这类食客的不良消费和饮食习惯,也揭露了不法商家不计后果的牟利行为。野生动物相对于平时的食物,其数量较少,名头更“好听”,有些食客正是看中了其特质,认为食用野生动物是一种“有面子”的体现,却不知食用野生动物背后的风险之大。


  人类和其他生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都是命运共同体。捕猎、食用野生动物,无疑是在向大自然借“高利贷”,终会付出惨痛的代价。这背后固然需要法律的“笼子”来制约,但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饮食习惯,禁捕禁食野生动物,别图一时舌尖上的“鲜美”,那会成为威胁你生命健康安全的“危险”。


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评论员 尚宇杰

责任编辑/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