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详情页今日推荐栏目 > 正文

【精神丰碑】黄大发:一诺成渠!


  群山如黛,渠响如歌。


  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乡团结村草王坝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好地方”。秋收时节,村民家房前屋后挂满高粱、辣椒,地里蔬果、方竹笋、中药材喜人的长势一样赛过一样,生活甜蜜滋润。


  曾经,为了让村里人吃上白米饭,黄大发老支书的带领大伙儿,历时36年的千辛万苦,用铁锤和钢钎,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9400米长的生命渠。


  黄大发从小父母双亡,吃着村里的“百家饭”以及靠给地主放牛过活。


电影《天渠》黄大发影视形象

  1958年,朴实刚毅、大公无私、敢想敢干的黄大发当上了草王坝大队大队长。


  草王坝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缺水的问题尤其严重,村里的老老小小都要步行几个小时到河里背水吃,没有水灌溉,地里种不出好庄稼,再勤劳的人家也一年四季连饭都吃不饱。


  “水,对于草王坝,是救命的东西。”黄大发经过多次实地探勘,发现螺丝河是理想水源,却与草王坝相隔三重大山。


  “算了,隔这么远,水不可能过得来。”看着眼前的大难题,村里人曾劝他放弃。


  “我一定要把螺丝河水引过来,让大家喝上干净水、吃上白米饭。”黄大发对村民们许下承诺,心里也打定了主意。


  开弓没有回头箭。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黄大发带着村民们攀岩走壁,靠原始方式确定等高线,用钢钎、铁锤打通了116米长的隧道。经过13年的艰难施工,水渠完工了,但由于工程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水还是没能流进草王坝,村里人更灰心了。


  “草王坝能通水,我用手掌心煎蛋吃。”水没引成,却引来了村民的一片质疑声。


  “哪怕用命去换,我也一定要把渠修通。”黄大发不服气,更不放弃。


电影《天渠》黄大发凿渠片段

  1990年,水渠工程立项,摆在黄大发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凑钱。按照当时的政策,修建这样的工程,国家补助材料、匹配一定资金,村民要投工投劳,须自筹部分资金。算下来,全村900多人,要凑1.3万元。


  “那时候,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仅为80元。他召开村民大会,提出每家每户凑钱的情况,作为村支书,他率先拿出100元。”村民杨春友回忆,草王坝人的所有干劲似乎就是在那一夜被点燃,有的村民就外出借钱,有的把家里的存粮拿到附近集市卖了换钱。


  仅仅三天时间,1.3万元全部凑齐。


电影《天渠》开渠成功片段

  1992年正月初三,水渠开工。黄大发冒着大雪,扛着钢钎,带着几百人的队伍往山上赶。


  “每20米水渠被确定为一个桩号,每个桩号按照施工难易程度确定不同数量的人工,每个家庭按照土地多少确定要投劳的人工。”一步步精心部署,这次动工,黄大发信心满满,绝不能有失。


  一诺成渠!1994年,水渠的主渠贯通。当清澈的渠水哗啦啦流进草王坝,流进了干旱已久的坡地,黄大发躲在一个角落里,哭了。

  “这水,真甜呀!”一捧渠水混着两行热泪,所有的艰辛都在此刻化为了甘甜,黄大发兑现了当初的承诺。1995年,一条跨3个村、10余个村民组,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水渠终于完工,乡亲们都管它叫“大发渠”。


  2017年,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并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我还要为党干点实事!一直干到死的那天。我们共产党员要奋斗终身,要干一辈子革命!一切工作,都为党,都为人民干实事!”虽然已经到了耄耋之年,但是黄大发一心为民的初衷没有老。


  在黄大发的联系带动下,500亩精品黄桃和有机蔬菜在团结村铺开,5400头猪仔、1000箱中华蜂让当地人找到了致富门路,村民收入持续增加,脱贫致富目标正在实现。


共产党员黄大发

  【天眼短评】

 

 一条水渠一座丰碑


  从20岁的热血青年到84岁的耄耋老人,黄大发初心未移。


  半个世纪前,他用自己有力的手,坚决的心,带着村里人用铁锤和钢钎,硬是在悬崖上活生生凿出一条9400米长的水渠。即使在村民们灰心失望的时候,执着的黄大发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当初许下的承诺。


黄大发的全家福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黄大发主动响应省里号召,走乡串户积极宣传党的政策,与村民促膝谈心,让500亩精品黄桃和有机蔬菜在团结村全面铺开,5400头猪仔、1000箱中华蜂让村里人找到了致富门路,村民收入持续增加,脱贫致富目标逐步实现。



黄大发在村里的学校

  如今,草王坝还建成了“大发渠党性教育陈列馆”,黄大发话的来房子成为“党代表工作室”,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每天的两堂党课,黄大发老支书总是准备得妥妥当当,声音洪亮,目光如炬,他身上散发的光与热不断感染着旁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苦干、实干、拼命干。


  家里人担心他的身体,想劝他休息,黄大发却严厉呵斥说:“农村人离开土地还能做什么?只要干得动,我就得干。”


  黄大发心里始终放不下,他放不下这里的山,放不下这里的渠,更放不下这里的乡亲,他的血肉早已经和草王坝融为一体,谁也不能让他们分开。


黄大发在农村讲习所与村民促膝长谈

  一条水渠,就是一座丰碑,黄大发倾其一生撰写出无比深刻的碑文。而今,他依旧站在那里,站在“大发渠”边一遍遍讲述着他与这条水渠的故事,胸前的党徽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黄霞

  视频 彭妲

  配音杨凯茗

 (责任编辑:赵飞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