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优秀文学作品 | 欧阳黔森《花繁叶茂,倾听花开的声音》
- 作者:欧阳黔森
- 来源:当代先锋网
- 发布时间:2024-09-04 19:06:25
编者按:在贵州省作家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天眼新闻文化频道特推出贵州优秀文学作品节选,以飨读者。
花茂村原名荒茅田,意指贫困荒芜,后改名花茂,寓意花繁叶茂,这是荒茅田人一个美好的愿望。荒茅田人没想到这个愿望,需要一个甲子的漫长岁月,才能梦想成真。
穷则思变,是改变现状的重要因素,换句话来说,穷不思变,无论多久,你的境况依然不会有任何改变。从1955年更名为花茂,一个甲子六十年的岁月,对于一个村庄来说,确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村庄从贫困到富裕的奋斗历程,而这个历程就是一部中国农民的心灵史诗。
是啊,穷则思变,是改变现状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意味这个因素就能改变你的一切,有的贫困不是因为你思变就能改变,就如有的国家和地区祖祖辈辈都在贫困、祖祖辈辈都在思变,但依然没有改变,依然贫穷。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荒茅田这个名字也不知道叫了多少个朝代,一句话,这个地方就是一个贫困、荒芜的地方;即使它叫花茂了,也并未改变它是一个贫困村的状况。
在纪念长征胜利六十周年之际,我曾受贵州省委宣传部的委派,写一部反映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的电视连续剧剧本《雄关漫道》。为了写好这部剧,作为创作者,必须系统、详细、深入地了解党史、军史,特别是长征这段历史。于是,我重走长征路,而地处遵义县枫香镇境内的苟坝会议会址也是我的目的地之一。这样,我才知道有一个花茂村存在。那天,坐在吉普车上,一路颠簸了六个半小时,还没到目的地,同车的本地人见我着急,便对我说:这里已经是花茂了,最多十分钟就到苟坝。我朝车窗外一看,花茂不仅没有花,树也没见几棵,道路泥泞不堪,民房陈旧杂乱,真的有点不堪入目。说实话,这样的地方很难让人记住。
结束那次采访后,没有人再给我提起过花茂,花茂村就像我经过的很多村庄一样,没有留下任何记忆。即便五年后为了创作一部电影剧本,我再次到过苟坝,也没有想到花茂村的存在。其实,到苟坝只有一条路,我肯定经过了花茂村。
我再次来到花茂村的时候,花茂已经是花繁叶茂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已是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更是“百姓富、生态美”的模范村。
这次来花茂,主要是创作一部反映“精准扶贫”的电视连续剧,这就必须在这里长住,与这里的老百姓促膝谈心,体验他们的生活,这样才能写好他们。五天后的一个傍晚,刚吃完饭,枫香镇的党委书记帅波说:欧阳老师很辛苦,吃完饭我陪你到苟坝散散步。我很惊讶,苟坝?这里不是花茂吗?帅波说,苟坝村和花茂村就一步之遥。我更惊讶了,我说:嗨,奇怪了,苟坝我到过两次,第二次来也就是五年前,按说这个地方我必须经过啊,也看到过啊,哪有这么美丽的一个地方嘛,短短五年时间,莫非换了人间?帅波兴奋地说:你到过苟坝?哎哟,你再看看今天的苟坝,你肯定也认不出了!
苟坝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苟坝村也从一个贫困村变成了小康村。花茂村和苟坝村比邻,都在马鬃岭山脚下,苟坝村因为苟坝会议在这里召开而远近闻名,在党史、军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这里,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然而,这地方却由于地处边远,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长期处于贫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革命老区调研考察,每到一地,他都牵挂着老区人民的生活,多次讲到,“要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并将其提高到政治责任的高度来认识,郑重地指出,“加快老区发展,使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责任,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以往,我们知道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在2020年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和“建成”一字之差,体现我们在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中有了明确的时间点和明确的目标,这一字之差,充分体现出了底气和自信、使命和担当,放眼世界,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承诺!
由于我长期从事文学创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便是我工作、学习的常态。在基层待的时间多了,对基层的情况,我可以说是非常了解的。就说这五年以来,我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走村过寨,自然免不了要与县乡的基层干部打交道,但更多的是与当地老百姓打交道。所谓“交道”,其实就是一个沟通和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使我非常愉悦,而这个愉悦,只有来到这里才能感同身受。因为我的愉悦是来自于他们的愉悦,而他们的愉悦来自于党的政策、党的关怀、党的温暖。无疑,老百姓的感情是质朴的,他们发自内心的那种表白,让人听后内心不由得升腾起一种对共产党的敬畏之心和敬佩之情。
表白是质朴的,质朴的表白却令人震撼,这些话语至今在我耳边回响。这是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的表白,他说:辛苦了共产党,幸福了老百姓。老人家说的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细想起来却一点都不简单,因为,“辛苦”和“幸福”这两个词,浓缩了这一时期党的形象和老百姓的感受。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如果不是和老百姓促膝谈心,我就听不到这样纯朴的心声,而老百姓这样真实的心声给我带来的不仅是心灵的震撼,更是灵魂的洗礼。
那天的采访情景至今想起还历历在目。采访的话题是从“三改”开始的,由于花茂村要搞乡村旅游,所谓“三改”即是“改环境、改厨房、改厕所”,这是乡村旅游必备的整改。老人说:“一开始我不理解,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生活的,为什么非改不可?村委第一书记周成军多次来我家给我做工作,做不通他还不走了。那个苦口婆心啊,真像一个婆婆在唠叨。我看他起早贪黑的,今天跑这家,明天跑那家,心想,人家是为了什么啊,还不是为了我们。”采访即将结束时,我说:“湄潭县龙凤村田家沟的老百姓唱了一首歌叫《十谢共产党》,你知不知道?”他说:“知道,那首歌太长了,按我说就一句话:辛苦了共产党,幸福了老百姓。”
这位老人的话,佐证了枫香镇党委书记帅波和花茂村第一书记周成军的说法,我分别采访他们两位时,他们都说,基层干部的辛苦指数决定了村民的幸福指数。当时我不以为然,甚至认为他们只是说了几句冠冕堂皇的话,但当我在这个村庄住了下来,与村民们“张家长、李家短”拉开了家常,并相互信任说起了心里话,才知道,这位乡镇书记和村第一书记的话是真真切切的。
村民们说,现在的干部和原来不一样了,他们到了我们村,来帮助我们奔小康,每天起得比我们早,睡得比我们晚,吃一顿饭还非得给钱,不给钱的话,他们就不吃。
短短几句朴实的话,说出了现在乡镇党员干部下基层的工作作风,也切实反映了从严治党以来,共产党的先进性进一步在群众心目中生根发芽。
作家也是一样的,如果脚上只带着汽车尾气,下到田间地头后也就随便看看,再进村里吃一顿农家乐,然后抹抹嘴巴拍拍屁股走人,这样走马观花,是永远不可能写出贴近百姓生活的作品的。
而真正的作家,就是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写出“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文章,这就要求作家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并且把生活咀嚼透了、消化完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才能创作出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作品才能激荡人心。
我在遵义的花茂村、苟坝村体验生活,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两个地方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儿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短短五年,可以说“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乡村就是花茂村、苟坝村的现实景象。自从深入实施精准扶贫以来,花茂村、苟坝村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毫不为过。
原来的花茂,我是看见过的,印象就是脏、乱、差,偏僻而贫穷,而现在的花茂,真真实实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幢幢富有特色的黔北民居散落于青山绿水之间,一条条水泥路成网状连通着每家每户及每一块农田。不要小看它,一个小小的村庄,该有的它都有了,如果按照很早以前的说法,“通水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是共产主义”的话,那么现在,花茂村通网络、通天然气,有污水处理管网,有电商、有互联网+中心,有物流集散点,这样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不令人欣喜吗?采访枫香镇党委书记帅波时,他曾说过一句话:就是要让每一栋黔北民居都成为产业孵化器,从而带动各种产业发展。此话并非虚言,眼见为实哪!
采访花茂村现任第一书记潘克刚时,他对花茂的发展如数家珍。他说:花茂有今天,得感谢精准扶贫,精准扶贫这四个字深入人心。原来我们也扶贫,但都不太理想。比如输血式扶贫,他缺钱,你就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说实话,有的人甚至拿到钱就打酒喝去了;造血式扶贫也有不理想的地方,比如这家人文化不高,你给他讲搞科技扶贫,他往往认识不到位,即使项目上马了结果也收效甚微。这样很容易造成脱贫了又返贫的现象。精准扶贫太好了,它的六个精准是: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我们严格按照这样去做,脱贫了的农户就不可能再返贫。
花茂村的脱贫致富,只需从这几个数据就可以看出来:2012年花茂村外出务工者多达1200余人,村中出现大量留守儿童及空巢老人,五年后,花茂村各项产业得到健康发展,出外打工者也逐渐回到村里,现在出外务工者仅有200余人。(2016年,共有178万人来花茂村旅游,综合收入5.69亿元。)现在花茂村有1345户人家、4950人,人均收入14119元,按目前颁布的农村小康收入标准为人均1000美元,那么花茂村人均达到2105.29美元。花茂村有轿车233辆,其中不乏宝马、捷豹等高中端车辆(不含皮卡等农用车辆)。
据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管委会负责人刘明贵介绍,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核心区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15.69亿元。刘明贵说:我们以“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打造美丽乡村”为己任,苟坝村是著名的“苟坝会议”会址所在地,苟坝会议精神就是“讲政治、守纪律、敢担当”;贵州省纪委把苟坝作为“两学一做”党性体检基地,全省纪检干部在这里就“加强党性体检,当好党内政治生态‘护林员’”进行了研讨学习。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十分深入民心,这从我与老百姓的交谈中就能充分感受到。记得在花茂村采访一位村民时,这位村民说:“现在的党员干部都知道哪样做得,哪样做不得。说实话,现在在村里,吃亏的都是党员干部,我看他们加班加点的,还不发加班工资,想起来,他们真的是为了我们好啊。有时候,看着他们实在辛苦,想表达表达心意,送什么他们都不要。当年红军在这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现在的党员干部到村里来也是一样的。像干部鼓励我们搞一家一户的农家客栈,说实话,当时我们眼界也没这么宽那么远,没想到有那么多城里人来吃住,那时候,你家看我家,我家看他家,就是没人行动起来。第一书记、支书和主任都来过我们家拉家常,其实就是做我们的工作,喝的茶、嗑的瓜子花生都是他们自己带来的。村委会的事情都是一事一议、集体决定。一些谋发展的事情,感觉有困难,都是村干部带头干。原来村里人家中有事,都喜欢你家请客我家送礼,说实话,大家都有点受不了。现在好了,干部们不兴这一套了,我们群众也就慢慢不兴这一套了,还把红白喜事的操办规定写进了村规民约。”
在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泥土的芳香,以及芳香中散发出来的思想光芒。花茂村的脱贫致富,是精准扶贫深入实施的现实成果,而这样的成果正在无数个花茂村实现。精准扶贫深入人心,我相信,不管谁到这里来,只要与老百姓促膝谈心,就能从他们的话语中体会到精准扶贫的重大意义。
记忆最深的是,有一次采访土陶烧制作坊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母先才老人。他家的作坊最早时就是一个小作坊,只做一些泡菜坛子、酒罐子,销路不好,收入不高,甚至面临严重亏损。就在他准备放弃这个手艺的时候,镇长和村第一书记多次前来帮他找原因谋思路,还请来了遵义师院艺术学院的师生来给他的产品进行免费设计,并把他的作坊作为教学试验基地,同时建议他根据市场需要做出旅游产品,并增加制陶体验作坊,让旅游者可以参与其中。现在,仅制陶体验这一项,每逢周末30台机器一天收入达到6000至7000元,使这个濒临倒闭的微小企业获得了新生;加上镇里根据微小企业的补助政策给予补助,母先才家的土陶烧制作坊已今非昔比。母先才说:说实话,“像我们这种处于贫困线以下的手艺人,如果不是书记、镇长、第一书记无数次来关心和支持,没有他们的出谋划策,就没有我的今天。”
母先才说了一句让我至今难忘的话,他说:活了这么久,我终于重要了一回。
这句话,是那样的朴实,那样的精准。这位老人真切感受到了自己的重要。同步小康,一个都不能少,这正是领袖的情怀。2015年6月16日,是花茂人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花茂村,亲切地与村民们拉家常,村民王治强回忆说:“习主席平易近人,笑起来像太阳,让我们心里暖洋洋。你信不,我现在的心,天天都是热的。”他自豪地说,别看我们这里山区偏僻,来过两个主席,一个是毛主席,一个是习主席。
是的,长征途中的1935年3月10日,在这里毛泽东主席用一盏马灯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也正是在这里,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毛主席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从而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八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挥去的是时间,挥不去的是伟人留下的那些丰功伟绩。
是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这块红色的土地。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感慨地说:“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总书记亲切地说:“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习近平总书记还告诉我们:“要守住发展和生态这两条底线。”花茂村的繁荣和发展,正是遵循了领袖的这一睿智的执政理念。村民王治强笑起来像一株向日葵,他说:“习主席说我们是哭还是笑的时候,在场的乡亲们都笑开了花。”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的讲话,成为全省上下的强大共识和扎实行动。
帅波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花茂视察后,花茂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愁”品牌,而这个品牌要名实相符还任重而道远。我们压力很大,省委书记来给我们撑腰杆,同时也严肃地鞭策我们:“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贵州被称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决战区,未来几年能否实现同步小康、不拖全国的后腿,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这一席话,掷地有声,让基层干部既感到压力,更增添了动力。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六次国内考察中,有十五次涉及扶贫开发,有七次把扶贫开发作为主要内容,由此可见,贫困问题,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拦路虎”,也一直是总书记最为牵挂的事情。
我在花茂写的剧本,讲述的故事就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下辖的二十一个村,如何从贫困村到小康村再到“百姓富、生态美”的富裕村的递变。
2012年前,地处大娄山脉腹地的播州区枫香镇所辖的二十一个自然村,只有少数几个村庄解决了温饱问题,多数村庄还处于贫困线上下。每一个村的自然条件、实际情况都不同,脱贫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也不同。
这二十一个村无外乎三种典型:第一种以花茂村为例,地处大山马鬃岭的东边,地势以丘陵为主,以种植水稻为主,老百姓吃上饭没有问题,但是要想脱贫奔小康,这个担子不算轻;第二种以纸房村为例,地处马鬃岭的西边,山势险峻雄伟,几乎没有稻田,多为旱地,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如何脱贫,这个担子更重;第三种以保海村为例,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种地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石漠化严峻,山陡土薄,不适合农作物生长,不要说水田,就是旱地也要看天收获,这是深度贫困村,如何脱贫,担子可谓沉甸甸的。
但是,无论是花茂村、纸房村还是保海村,都必须一个不落地同步小康,这是历史的责任和担当。播州区枫香镇党委书记帅波说起这21个村庄,特别是马鬃岭西边的深度贫困村怎样在2020年不拖全国人民的后腿同步小康时,信心十足。他说,老百姓从原来被动等你扶贫,转变成了现在主动的我要脱贫。这样的转变真不容易,原来等你来扶贫,矛盾不少,一是老百姓对脱贫致富缺乏信心,二是老百姓看你忙他不忙,你急他不急,每年就盼望着那点扶贫款,扶贫款到了,又“你家多了,我家少了”地常常争吵不休。后来精准扶贫开始了,情况就大变了,六个精准扶贫的精准实施,使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真实、公平、实惠。老百姓说,看到上上下下那么多党员干部为我们忙碌,我们再不争口气,这脸都不知往哪儿藏。“我要脱贫,我要奔小康”成了群众的共同心声。所以说,扶贫更要扶志气。老百姓有了这样的志气,就没有什么困难能难住我们。
当初,马鬃岭西边的村民们看到花茂、苟坝发展好了,曾抱怨说:就隔一座马鬃岭,一边是欧洲一边是非洲。帅波说:什么欧洲非洲的,这里是播州。扶贫工作从来都是一视同仁的。当然,你们现在不如花茂,除了自然条件恶劣的因素外,也多在自身的问题上找找原因。放心吧!总书记说,同步小康,一个都不落下,我们会不折不扣做到的。
后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脱贫举措,比如扶贫的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还有扶贫的五个坚持:坚持扶贫攻坚与全局工作相结合,走统筹扶贫的路子;坚持连片开发与分类扶持相结合,走精确扶贫的路子;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走开放扶贫的路子;坚持“三位一体”与自力更生相结合,走“造血”扶贫的路子;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走生态扶贫的路子。
这些强有力的举措,使偏僻边远、自然条件恶劣的深度贫困村看到了希望,马鬃岭西边的几个村庄也次第打响了脱贫致富攻坚战。到2020年,播州区枫香镇的二十一个行政村中的深度贫困村,一个都不会拖后腿,一定会与全国人民同步小康,这一点我坚信不疑。
潘克刚是十九大党代表,临去北京前,他精心挑选了几张花茂的照片,把家乡的新貌和乡亲们的笑脸带到北京,向总书记汇报。他知道,他一定会近距离见到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是贵州代表团的一员。
两年多过去了,每当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花茂时讲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王治强依然心潮澎湃。他说:“总书记来的那天,太阳特别红,向日葵开得特别的艳。总书记的讲话像太阳一样又温暖又慈祥,在场的乡亲们都笑开了花。”我与王治强谈心的时候,他总是重复他那天的感受。我采访时,帅波几乎都在场。“每次听见,心里总是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份信心。”他说,“花茂村近年来发展山地现代高效农业,推动农旅一体化,村民生活更上一层楼。为什么花茂村的乡亲们笑开了花,就是精准扶贫的政策好和切实有效地落实了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这几年,贵州省、市、区上下都特别关注花茂的发展,为了乡亲们的笑更美更甜,各级党委政府都行动起来,实施了一系列的举措。首先是党建引领:创建精准服务型党组织,倡导“五带头五提升”。群众常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群众富不富,全靠党支部。花茂村的快速发展,精准服务型党组织的建立无疑是强有力的抓手。
各级党委打造阳光党委,政府则“消除藩篱,开门办公”,探索“五带头、五提升”,推动党员干部践行“五带头”: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实现党组织思想建设“五提升”:提升思想建设、提升党员素质、提升服务能力、提升发展水平、提升群众满意度,发挥党组织、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率先小康中的“领头雁”和“火炬手”作用。为推进花茂村扶贫开发,播州区成立了苟坝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区,实行镇区一体化管理,发展全景域旅游助推率先小康。
自从“五带头五提升”切实开展后,行政审批从简,“马上办”“钉钉子”“负责到底”“服务创业”“敢于担当”五种精神被大力倡导。对省委确定的同步小康6大项25个核心统计监测指标,播州区根据自身特点对实现程度在80%以下、80%至90%、90%至95%、95%以上的指标分别实施红、橙、黄、绿“四线管理”;建立重大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实行项目建设“五个一”(即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个机制、一抓到底)和“五定”,即定时间、定责任、定人员、定任务、定效果的工作机制,督促各部门主动作为。选派村级党组织“第一书记”、实行村干部绩效考核等工作机制,一次通报、两次约谈、三次问责;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镇、村两级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强化城乡居民收入、“百姓富、生态美·美丽乡村”创建,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等工作的动态监测;分级开展小康示范创建,上下联动、示范引领、整体推进。再是在机制上创新:“五带十帮”是因地制宜的好办法,它精准地构建了大扶贫格局。针对花茂村一带的精准扶贫中的问题和主体,实施“五带”,即一是党员干部结亲带贫困户搭建“连心桥”,二是驻村工作组带贫困户破解“发展难”,三是龙头企业带贫困户化解“增收难”,四是专业合作社带贫困户抵御“大风险”,五是致富能人带贫困户实现“产业兴”。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实施“十帮”:一是帮助找准脱贫门路,二是帮助搞好技能培训,三是帮助解决项目资金,四是帮助拓宽销售渠道,五是帮助改善人居环境,六是帮助顺利完成学业,七是帮助关怀孤残老弱,八是帮助实施医疗救助,九是帮助提升文明素质,十是帮助强化法治。
省委主要领导说的话“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被播州区区委书记黄国宏记得牢牢的,接受我采访时,他一直重复这几句话,看来,他切身体会到了这几句话的分量。黄国宏的自信和务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把这句话真正落到实处。这些年实施小康工程,通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累计打造二十个类似花茂甚至高于花茂的示范村,再结合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推动农旅、文旅、工旅、商旅一体化发展,带动农民实现持续增收,打造了一张‘乡愁播州’的亮丽名片。通过实施幸福工程,抓好安居、教育、健康等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实事,启动实施七百多个重大民生工程,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群众获得感普遍增强。”
我再次看到潘克刚,是在10月19日新闻联播里,当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时,他将花茂村近两年来的发展变化向总书记作了汇报,还把一张展现花茂村新貌的照片送给总书记。总书记高兴地说:这是风景画,很漂亮。
潘克刚回到花茂的第一件事就是宣讲十九大精神,地点就在“红色之家”的院子里。他向大伙儿仔细介绍十九大的盛况和自己的参会情况,当回忆起与习近平总书记见面时的场景,潘克刚十分兴奋,他说:“能够参加党的十九大,非常激动,我深受教育,倍受鼓舞,这是一次终生难忘的人生经历。”
王治强忍不住抢话:“潘书记,总书记有没有提到我们乡村旅游今后该怎么走?”王治强经营着“红色之家”,正是当年总书记来到了“红色之家”,他才从此走向了致富的康庄大道,他当然最关心的是乡村旅游,这也是花茂村民普遍关心的问题。潘克刚激动地说:“我向总书记汇报了现在乡村旅游成了花茂乡亲致富新路时,总书记嘱咐:既要鼓励发展乡村农家乐,也要对乡村旅游作分析和预测,提前制定措施,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潘克刚的宣讲就这样一问一答地持续了一个下午,“红色之家”院子里的乡亲们一直笑声不绝于耳。他们的笑是由衷而幸福的。
这里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有着对红军、对党的深厚感情,这里的人民曾哺育了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与共产党、红军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情。
习近平总书记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
精准扶贫的深入实施,使得花茂村、苟坝村旧貌变新颜,全国、全省无数个花茂村、苟坝村正在旧貌换新颜。
潘克刚满怀憧憬:“相信花茂村的未来会越变越好。花茂村还要继续坚持发展乡村旅游和农特产品种植,让乡亲们吃上‘旅游饭’,让生态变成‘摇钱树’,让‘乡愁’成为‘大品牌’。让我们这幅‘风景画’更加美丽,以此来感谢党中央和总书记的关怀。”
花茂村何时起有这么一个美丽的村名,又为啥取了这么一个美好的名字,是谁取的呢?我没有得到确切的回答。唯一确认的是,花茂村已是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更是“百姓富、生态美”的模范村。
我在花茂前后生活了大半年,为的是要写好一部反映精准扶贫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当我海量采访后正思考如何下笔时,党的十九大刚刚胜利闭幕,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吹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总书记那句气贯长虹的话“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还在我耳畔似春雷炸响,我的大脑里闪现出的片名是:《花繁叶茂》。是的,马鬃岭山下的花茂村、苟坝村不再是脏乱差的贫困村了,现在它们繁花似锦、美丽和谐。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是很有诗意的,于是,在创作《花繁叶茂》剧本的间隙,我大脑里总是不断出现一首诗,而这首诗,又变成了一段如泉水叮咚般的旋律,在我耳边婉转悠扬地响起。我想,在这花繁叶茂的伟大时代,我何尝不是在倾听花开的声音呢?
不仅是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我想,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都在倾听!
本文发表于2018年《人民文学》第一期
文/欧阳黔森
编辑/赵怡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从篮球热到稻花香,来看“村BA”后花园的丰收故事
水车不断转动,蝉鸣伴随着浓郁的稻香宣告着秋天谷物的丰收。台江县台盘乡阳芳村,因紧邻“村BA”发源地台盘村,其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环境特点,被誉为“村BA”的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