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正文

【天眼电台·与书重遇⑥】周之江:书里书外读《乡土中国》

收听本条音频共需16分12秒

分割线.gif


☝ 点击上方音频  ▶ 收听 

○   更 多 精 彩  ○


周之江.jpg


开栏的话



真正的好书,

终归“不厌百回读”,

隔上些年头,

再度遇见,

展卷还能“添新味”,

这样的书籍或是朋友,

绝对值得珍惜


周之江2.jpg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费孝通将自己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的讲义,改写成《乡土中国》一书并付梓行世,再版前言里“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


《乡土中国》影响极深,说它是中国近现代在社会学领域最伟大的著作之一,不算过誉。而费先生之所以写作《乡土中国》,用他晚年的自述,跟他为学的根本态度大有关系,“其中不可能不存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烙印。随手我可举出两条: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是‘学以致用’”


窃以为,《乡土中国》一书探讨的问题,正是中国儒家传统社会面临李鸿章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时的挑战和应对,费先生晚年也有过回忆,“个人的价值判断离不开他所属的文化和所属的时代。我是出生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人,正是生逢社会的剧变,国家危急之际。从我的这种价值判断出发,我之所以弃医学人类学是可以为朋友们所理解的。我学人类学,简单地说,是想学习到一些认识中国社会的观点和方法,用我所得到的知识去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是有所为而为的。如果真如Edmund所说中国人研究中国社会是不足取的,就是说,学了人类学也不能使我了解中国的话,我就不会投入人类学这门学科了,即使投入了,也早已改行了”。


要研究和了解自己生长于兹的社会,费先生认为:“我想最好的办法还是多看到一些和自己社会不同的社会。” 


58b67bb84c391.gif


周之江1.jpg


费先生晚年有一篇演讲叫《人的研究在中国》,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十六字“箴言”,我最近重读,依然感觉触动——


不幸的是人类学在现代世界上还是少数人的珍品,远不是普遍人的常识。可是在这个各种文化中塑造出来具有不同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人们,由于科技的急速发展,已经生活在一个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小小寰宇之上了。他们带着思想上一直到行为上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进入共同生活,怎样能和平共处确是已成为一个必须重视的大问题了。由于文化的隔阂而引起的矛盾会威胁人们的共同生存。从这个角度去看我这次和埃德蒙德的缺席对话,其意义也许不只限于我们少数不同国籍的人类学者的共同兴趣,而可以联系到今后世界人类怎样进入二十一世纪的问题。

我虽然已经年过八十,对今后人类的关心看来并不是杞人忧天。人类学者是否有责任在建立文化容忍的精神方面作出一些贡献?


这是费先生非常了不起的地方,即到了桑榆晚景,其思想依然熠熠生辉,发人深省。


周之江3.jpg

《乡土中国》,费孝通著,一九八零年十二月第二版,一九八四年三月北京第九次印刷




微信图片_20220805184001.jpg


经典重读的乐趣之一,

即每读总有新的发现,

启人深思。


阿2来.gif

与书重遇,

邂逅的不过是人生而已......



策划/监制:桂林爱(雨飞)

撰稿/主讲人:周之江

音频制作:陈赫鲁

海报设计:徐微 谢欣

编辑:黄昕蕊

编审:桂林爱


雨飞声音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