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正文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68)丹寨县万达小镇:当穿盛装成为工作时

WechatIMG1106.jpeg2.jpeg


我在琳琅满目的旅游商品间流连,一阵微弱的银铃碰撞声打断了我想要购物的兴致。三位身着苗族盛装的女子笑靥如花,在一间蜡染服装店门口的镜子前停下脚步,一边说笑,一边整理自己精心打扮的装束,全然没有在意我好奇的眼神,或许她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注视。


仔细看起来,她们各自的服装样式和头饰还都不一样。一位头上顶着大大的发髻,粉色刺绣衣服显得尤为夺目;一位头上的银饰呈牛角状,大红色的短袖服装上也镶满了银饰、挂着银铃铛;一位则穿着黑蓝色亮布与蜡染结合的长裙,头饰上的银片流苏随着脚步的节奏碰撞出清脆的响声。


1.jpg潘华凤(左)、王宇(中)和韦小处在展示自己的盛装


这里是丹寨万达小镇,房屋上有标志性的美人靠,蜡染、苗绣、银饰是必不可少的旅游商品,门店里播放的音乐不是侗族大歌就是苗岭飞歌,就连餐馆里飘出的香气也是典型的酸汤味,眼耳口鼻全方位的刺激都在提醒着人们:欢迎来到苗侗文化的世界。在这样的氛围之中,这三位打扮华丽的女子也成了别致一景,让人赏心悦目。


其实,我在4年多前来过丹寨万达小镇。那时,小镇刚建好,还未正式开业,不过苗侗风格的建筑已经让这个旅游小镇初现雏形。当地的工作人员详细地介绍了景区规划,可时间太久,大多数内容我都记不清了,但不知为什么,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说:“开业后,会有很多贫困户和搬迁户在这里工作。”或许这句话在冥冥之中埋下的缘分,时隔4年再来丹寨,我就是为了见一见那些在景区工作的人们。


2.jpg人气旺盛的丹寨万达小镇


就在我琢磨着如何上前去与这三位苗族女子搭讪时,与我同行的工作人员将她们招呼过来,对我说:“她们就是你要找的人。”


就这样,我听到了潘华凤、韦小处和张宇的故事。


2017年夏季,扬武镇排莫村的第一书记组织村民开了一场群众会。“县城万达小镇快开业了,现在要组织一些演员去表演,谁愿意参加?”一位个头不高的女子跳上桌子,激动地挥着手喊道:“我报名!我报名!”


这是当时才23岁的韦小处,年轻人的活力逗乐了现场的村民们。


4.jpg每逢节假日,小镇里总是游人如织


韦小处生于三都自治县,也是苗族,属白领苗支系。这一支系的苗族以高超的蜡染技艺著称,韦小处出嫁时穿的盛装背部有一块白色为主调的绝美蜡染,袖子上的“窝妥”纹十分神秘。这套亲手制作的盛装堪称无价之宝,是韦小处最得意的宝贝。而她所报名的工作,则需要穿上这套绝美的嫁衣在景区巡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向人们展示。


这可正中她下怀。年纪尚轻的韦小处没有外出打过工,生活几乎都围着家庭转,小时候学的马尾绣以及嫁过来之后学会的蜡染是她为数不多的乐趣。坐上开往县城的大巴,韦小处毫不掩饰内心的兴奋,哪怕一路颠簸让她的胃里翻江倒海,一路吐到目的地,她仍能很快恢复精神,穿着厚重的亮布盛装、戴着头饰,随人群从卡拉村走到新建的万达小镇。


5.jpg人群中的苗族八大支系巡游队伍


从未离开过村庄的韦小处可算开了眼。旅游小镇上的一切都让她好奇万分:山里那些看似平常的石头,在城里竟然可以摆出各种奇特的造型;家里做的再普通不过的腊肉香肠,竟也能在餐馆里卖出不错的价钱;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的蜡染,原来在这里是抢手的热门商品……“真是稀奇。”她一路走,一路感叹,不知不觉就落到队伍的最后,带队的人招呼了好几次,她才加快脚步跟上去。


周末,成了韦小处最期待的日子。她依然无法适应大巴车的颠簸,一路上吐个不停,但一到目的地,她就立刻鲜活起来。没过多久,村里又传来消息,县城里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有搬迁指标,想要搬家的贫困户可以申请。韦小处第一个递交了申请书。


6.jpg

游客在小镇里体验长桌宴


从位于金钟经济开发区的新家到万达小镇,坐车只需10分钟,她不用再忍受晕车之苦。不仅如此,她的新生活也开启了。


金钟经济开发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丹寨县最大的安置点,至今容纳了12000多人。如此大的社区需要人们共同参与管理,因此,社区设置了不少公益性岗位,在县城开了一家蜡染店的韦小处,申请成为街道里的一名小组长,协助照顾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


和韦小处几乎同时搬到县城移民安置点的,还有曾经住在南皋苗寨的王宇。1984年出生的王宇身材高大,性格却十分腼腆,一说话就会脸红。虽然不善言辞,但她却是个很能吃苦的人。


王宇和丈夫曾在外打工多年,工作的地方海拔比贵州还要高,在西藏。那是一位温州老板在西藏开的分厂,流水线上的工作和高原上的生活十分单调,王宇适应能力强,没觉得有什么问题,不过丈夫却受不了那里的干燥气候,嘴唇常常开裂。为了挣钱,两口子咬牙坚持着,直到王宇怀孕,无法适应高原缺氧的环境,才最终选择回家。


2017年,得知有搬迁指标的王宇,毫不犹豫就递交了申请。她的想法十分简单,县城交通方便,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对孩子和老人都好。顾家的王宇带着两个孩子住进城里,丈夫继续在外打工,她则一心一意养育孩子。万达小镇的巡游工作能为她挣到一些零花钱。


7.jpg小镇夜景


南皋苗是丹寨苗族的八大支系中一个分支,有唐宋风韵的盘发方式,以及带有许多远古图案的服装,都标明了这一支系的历史特点,在巡游队伍中自然也单独编了一队。为了能多挣一些,王宇在万达小镇干了一年后便争取当上了队长,负责将南皋苗寨的妇女们召集起来参加巡游,每次出场,她能比别人多拿到40元钱。


属八寨苗支系的潘华凤则比王宇和韦小处都来得晚些。她生在龙泉镇的卡拉村,那是当地著名的“鸟笼之乡”,离县城并不算太远。但由于大女儿有先天性心脏病,二女儿又早产,体质较弱,看病吃药花了家里不少钱,潘华凤一家因此曾被识别为贫困户。争取搬迁指标后,她同样义无反顾地立刻搬进了移民安置点。


常常为女儿健康担心的潘华凤,一度情绪低到谷底,“上天对我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她不止一次这样想。搬进新家,是潘华凤生活中最值得开心的事之一。为了补贴家用,也为了让自己充实一些,她申请到公益性岗位,协助街道办事处入户开展不少工作。


这个人口庞大的社区,由来自丹寨县各个乡镇和村寨的人组成,无论是风俗习惯还是思想行为都各不相同,入户工作并不顺利。每次敲响住户家的门前,潘华凤总要给自己做不少心理建设,因为,她大概率会面对同样的状况:对方一脸防备地打开一条门缝,冷声问道:“你哪个?要干什么?”不过,既然已经得到了这个岗位,她也没有放弃的理由,只能硬着头皮坚持。潘华凤能说会道,笑起来颇有亲和力,时间久了,那一道道大门,从只开一个缝慢慢变成为她敞开,潘华凤心里终于有了小小的成就感。


当然,她也在社区的动员之下,加入到万达小镇的巡游队伍中。每个周末,潘华凤总会起个大早,八寨苗的发型最为复杂,高高的发髻需要耗费40多分钟才能完成。她不厌其烦地对着镜子梳妆打扮,最后穿上自己结婚时才穿的盛装,昂首挺胸踏出家门。


“为什么你衣服上的鸟有3只?”


“因为这代表有爸爸、妈妈和孩子的幸福之家。”


“为什么你们的房屋上有牛角?”


“因为苗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自古靠农耕为生,牛能为我们犁田,是我们崇拜的对象。”


3.jpg小镇周边的村民组成农民表演队在景区演出


在巡游中,很多游客对当地的独特元素感到好奇,潘华凤听到有人询问,总会主动上前,将自己从小听来的传说和故事告诉对方。她总感觉,巡游的那几个小时,是她一周当中最快乐和充实的几个小时。


潘华凤总爱对社区里的邻居们说:“搬了家挺好的。有工厂可以上班,有人组织去上山采茶,有手工艺可以拿回家来做,周末还能挣点奶粉尿布钱……”曾经怨天尤人的情绪早已如阴霾散去,如今的她,说话的语气都明快了些。


上午刚下过雨,湿漉漉的石板路给万达小镇调出另一种清新的色调。三位不同苗族支系的女子你一言我一语,还在讲着她们的故事,艳丽的服饰与深色调的街道形成反差强烈的色彩对比。周末快到了,她们的期待更强烈了些,当穿盛装成为一项工作时,这便是最让她们感到快乐的事。说到兴起时,这三位美丽的苗家女摆动双手、身姿摇曳,仿佛已经置身于那近200人的壮观队伍之中,向人们展示自己最美的时刻。



相关链接


策划人语丨李缨:跟着《新黔中行》一起走进新时代贵州乡村


书讯 | 彭芳蓉报告文学《新黔边行》由孔学堂书局出版发行


《新黔边行·脱贫攻坚》专题(108篇)


>>>>>>>>>>>>>>>>>>>>>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67)丹寨县龙泉镇:做蜡染的男人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66)雷山县丹江镇:三代人与一颗银球茶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65)雷山县控拜村:流动的银匠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64)凯里市曼洞村:一把芦笙闯天下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63)凯里市渔山村:老山辣椒映红天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62)黄平县学坝村:第一书记接力跑出电商加速度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61)黄平县永爱村:回到甜蜜谷的小蜜蜂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60)施秉县双井镇:施了“魔法”的森林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59)施秉县黄古村:爱心超市点亮乡风文明之光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58)台江县红光村:深山里的豆腐加工厂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57)台江县望虎屯村:飞扬的青春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56)榕江县大利侗寨:去山野,做一个画中人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55)榕江县口寨村:做一只种西瓜的候鸟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54)剑河县岑松镇:“剑荣菌业”成长记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53)剑河县寨章村:仙鹅落在她衣袖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52)岑巩县盘街村:送学生走进考场的村支书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51)岑巩县杨柳村:一曲花灯与一道寨门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㊿ 石阡县任家寨村:冷门野果种出山间奇迹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㊾ 石阡县大屯村:周绍军,只为苔茶钟情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㊽ 江口县梵瑞社区:一万人的新生活这样开始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㊼ 江口县梵星村:百年向学家风今朝再续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㊻ 印江自治县朗溪镇:彩色的石漠大山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㊺ 印江自治县兴民社区:搭上“电商驿站”的顺风车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㊹ 思南县周寨村:大山里的“陈薯”食品加工厂及其背后的“情感价值”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㊸ 思南县杨家坳乡:守护“崖上花”的老校长帅乾能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㊷ 德江县鹿溪村:蛙鸣声声唤客来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㊶ 德江县楠杆乡:河南牛倌的贵州奇遇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㊵ 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下的小孩长大了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㊴ 汇川区娄山关村:娄山黄焖鸡28年品牌路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㊳ 红花岗区深溪村:店子坝区建成记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㊲ 红花岗区温泉村:走向振兴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㊱ 湄潭县偏岩塘:“90后”女孩张晓的江边民宿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㉟ 湄潭县湄江镇:制茶大师唐诗江的茶叶人生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㉞ 余庆县哨溪村:方竹河畔的等待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㉝ 余庆县罗家坡:“四在农家”与周修平的顺口溜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㉜ 绥阳县凤凰村:写在田园的诗篇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㉛ 绥阳县小关乡:朵朵金银花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㉚ 凤冈县临江村:凿穿这座山,拥抱那片湖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㉙ 凤冈县田坝村:茶缘50年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㉘ 播州区尚嵇镇:乌江村的新风貌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㉗ 播州区龙坪镇:沸腾的集装箱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㉖ 金沙县中华社区:“硬核”书记熊朝坤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㉕ 金沙县东光社区:像花儿一样绽放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㉔ 织金县熊家场镇:让“白马”跑起来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㉓ 织金县溶谷苗寨:告别天台芦笙舞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㉒ 黔西市化屋村:年轻人杨香连之“变”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㉑ 黔西市莲城街道:刁朝贵与他的“八块田”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⑳ 纳雍县陶营村:总溪河畔,玛瑙红的三段旅程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⑲ 纳雍县化作乡:枪杆岩的春天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⑱ 大方县谢都村:开往田园的巴士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⑰ 大方县《谢都寨志》:为一个小村庄立传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⑯ 钟山区海嘎村:当摇滚青年成为乡村教师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⑮ 钟山区双洞村:神秘的陈太祥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⑭ 六枝特区月亮河乡:种红香米的“匠人”韦仕龙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⑬ 六枝特区郎岱镇:营养餐背后的大事业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⑫ 普定县仓田村:告别“毛狗路”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⑪ 普定县朵贝村:古茶树守护者国应武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⑩ 平坝区天龙镇:屯堡文化传承人陈先松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⑨ 平坝区肖家村:让灰鹅再飞一会儿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⑧ 关岭自治县新铺镇:客运司机转行当“牛人”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⑦ 关岭自治县花江镇:老农曾德春与他石头缝里的“常青树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⑥ 紫云自治县浪风关林场:王从军的老本行与新花样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⑤ 紫云自治县板当镇:同合村的新局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④ 镇宁自治县高荡村:意料之外的千年布依古寨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③ 镇宁自治县茂良村:一颗樱桃裂变出“网红村”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② 西秀区周官村:秦发忠,面具后的“守土”


新黔中行·村寨采风① 西秀区云峰村:任庭周,情定药王谷


栏目策划/李缨

文、图、视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芳蓉

部分图片和视频素材由丹寨县万达办提供

刊头书法/赵刚

刊头设计/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浩宇

文字编辑/向秋樾

视觉编辑/彭芳蓉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