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正文

共论贵州美·第1期 | 美学家封孝伦:从审美、旅游到贵州之美



20201211233024_41870.jpg


嘉宾档案


封孝伦,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旧州镇人,二级教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省管专家。从事美学、文艺学理论研究,出版《二十世纪中国美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生命之思》等著作多部,是中国当代生命美学理论的杰出代表。曾历任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贵州省教委副主任,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贵州大学常务副校长,茅台学院校长。


>>>>>>>>>>


采访札记


9月4日,时隔上次采写《天眼人物·百位贵州博士 | 封孝伦博士:生命美学的歌者》半年多再见,封孝伦已经卸下所有行政身份,安心回归书斋生活。“我终将回归学术。”这是他生命里炽热的执着。从大三那年第一次遇见美学,封孝伦就被迷住了,而后跨越数十载漫漫人生,最终完成了生命美学的奠基。


这一次,封孝伦饶有兴致地给我介绍起他的藏书。数以千计的藏书被整齐地排列在屋子三面的书墙里,秩序井然。


DSC03225的副本.JPG

封孝伦的书墙


“这一面都是美学类的,这一面则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类的,它们是研究美学的基础。这边是我收藏的一些画集,还有文学类的。对了,这后面还有。”封孝伦打开门背后的一个暗格,里面竟然也都是书。从书籍的装帧印刷,看得出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收藏。


“这么多书,您都看完了?”


“多数看了,有的书只是翻翻,需要查用的时候再看。”


“有一个问题很好奇,看您的美学,我感受到美包含在万事万物之中,您在对美的本质进行定义时,仔细到一种石灰岩的美,都十分准确。这些内容您都是从书上得到的?还是需要到现实中去核对。”


“有的是从前人处学到的,联系实际辨别它的真伪。”


“那您为了研究美学一定去过很多地方。”


“是的。不过理论也可以联系自己生命、生活经验的实际。”


DSC03223的副本_副本.jpg

9月4日,封孝伦向记者曹雯介绍自己的藏书。


将世间万象之美凝聚于笔端,除了艺术,没有想到做理论也可以。早先封孝伦送了好几本自己的美学专著给我,从《二十世纪的中国美学》到《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生命之思》《美学之思》等,对于此类哲学书籍,我料想自己大概率是看不懂的。


没想到读来是那样的通俗易懂。我似乎能够感受到年轻的封孝伦为什么会被美学迷住了,因为确实有趣。看过电视剧《觉醒年代》,再看封孝伦写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的美学思想,仿佛时空的接续,让人大呼过瘾。


然而,引人入胜的背后是封孝伦对于美本质、对于人的生命系统的思考与凝练、准确的表达。于是读得越深入,越发现眼前这位学者的实力“可怕”,仿佛深不可测。


51321631450691_.pic_hd.jpg

1984年封孝伦(左一)在黄山之巅


我问他:您是一个对生命和美的感受都很强烈的人吗?封孝伦说不是。但我认为,在1984年的黄山之巅,他分明感受到了生命和美的强烈感召。


封孝伦的生命美学发端于对自然之美的感受中,为了研究美学以旅行者的身份走过世界上很多地方,一生与美相伴,对于贵州之美也定然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本期“天眼27°访谈之共论贵州美”,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封孝伦的美学世界,与他心中的大美贵州。


>>>>>>>>>>


寻美贵州


美是人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


天眼27°访谈:封老师您好,我们知道您是专门做美学研究的,并建立了自己的美学理论体系。能谈谈您对于“美”的界定吗?


封孝伦:我对于美本质的定义是,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实现。对于自然美,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距离”(不干扰、不破坏对象)实现;对于艺术美,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在精神的时空里、或以精神的方式)实现。什么事物,只要满足了人的生命需要,它就是美的。


而我所说的“人的生命”,包含人的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三重生命。其中,生物生命是为了生存、繁衍和进化,人的生命的本质上可以说是追求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无限。精神生命则作为人类生命的第二次升华,对生物生命有着极大的补充和稳定作用,并由此衍生出了神话、宗教、艺术等。社会生命的强弱则决定一个人在史册中占有何种地位,社会用“社会生命”来褒扬和奖励个体生命。这三重生命从人类进化的历史上来看,有着发展的先后顺序,但就当下的每一个人而言几乎是同时并立的。所以无论是哪一重生命的生命追求,只要以有距离的方式、或精神生命的方式、或在精神的时空中得到实现,对象就被认为是美的,主体就产生审美感动。


20201211233710_13082.jpg


天眼27°访谈:从梳理“二十世纪的中国美学”到将目光聚焦于“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您大概花费了多少时间把美本质的问题想,并形成理论?


封孝伦:我大概是1984年萌生了生命美学的念头,到1989年初硕士毕业,硕士论文题目是《艺术是人类生命意识的表达》,生命美学理论在我脑海里已经初具框架。本来我想在博士期间对人类的审美问题作一个透彻的解释和交代,写成博士论文,但当时导师周来祥先生希望我能够先完成“二十世纪的中国美学”整理。所以直到1999年底,以三重生命论作为哲学基础的《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一书才正式出版。但这个问题其实早在1995年做博士论文前,我就想清楚了的,前前后后大概花了十年时间。


天眼27°访谈:很好奇1984年,是一个什么样的机缘让您萌生了美本质只与人的生命有关的念头?


封孝伦:我记得最初是在贵州师范大学的图书馆里读到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那本《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我认为书中提出的“美是生活”很有道理。不过,当时整个中国美学界都在批评他是“人本主义”,我因为涉猎美学不久,一度也从逻辑上接受了蒋孔阳与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理论。但在理论联系实际研究中,我认为“实践美学”对于某些审美现象说不通。1984年,我到山东大学著名美学家周来祥先生门下进修,先生带我去黄山参加了一个黄山画派的学术研讨。我们在黄山上住了一个晚上,看艺术家们现场写生作画,感受黄山的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在那样的自然之美中我觉得生命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忽然萌生了美应该与人的生命有关的念头。


51311631450687_.pic_hd.jpg

1984年在封孝伦(右一)跟随山东大学著名美学家周来祥先生(右二)在黄山参加黄山画派研讨会


天眼27°访谈:能够用短短10年时间想透美本质问题,是否当您发现美应该与人的生命有关之后,一切理论研究就变得顺利起来?


封孝伦:我认为理论发现和文学创作有相通之处,一旦关键瓶颈问题有所突破,整个体系的建设就会逐渐清晰明朗起来。同时,上世纪80年代初在山东大学进修时,周来祥先生让我用半年时间认真阅读黑格尔的《小逻辑》,对我的辩证思维有很大帮助。


对于作为生命美学哲学基础的三重生命论,退休那年,我在《生命之思》这本书里进行了系统的考证,使得这个哲学体系得以成立。在学术上,能够一生完成一件事情,感觉还是挺爽的。现在我正在着手写作《艺术之思》,是要用我的生命美学理论来分析各类艺术,我的美学研究始终是联系审美实际的,而一个完善的美学理论,也必须能够解释所有的艺术门类。


20201211233342_18704.jpg

逻辑与艺术在封孝伦身上交汇


天眼27°访谈:除了哲学思想方法的后天习得,能够发现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您认为您是一个对生命和美的感受都更加强烈的人吗?


封孝伦:不能说更加强烈,在我的身上可能是一种巧合。我在中学阶段,数学学得较好,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老师肯定,同时也热爱艺术,自学拉二胡、吹笛子、绘画,就连京剧样板戏也能学唱得有板有眼。逻辑思维和艺术感受的交汇,就是美学。


旅游是对新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的寻找


天眼27°访谈:您曾说旅游是一种吃饱喝足穿暖之后的生命需要。那么,从生命美学的角度看来,人们开启一场旅行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封孝伦:在生命美学看来,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实现。人在面对自然美的时候,会有一种沧海一粟、返璞归真的感受。他在社会的严密分工中被撕成碎片,在走进大自然的时候,他又以一个完整的人面对自然的方方面面。他仿佛又重新被缝合。人在面对自然美的时候,可以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完整的、鲜活的生命存在。


51331631450700_.pic_hd.jpg

年轻的封孝伦与同事们在威宁草海旅游


同时,自然美具有时间的稳定性和空间的差异性。日月星辰之美、江河湖海之美,相对于人类不同时代的人几乎是一样的,不变的。而对于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空间里的人,地质地貌提供给人不一样的生命条件,进而产生不同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因此,北方的美和南方的美不同;海滨的美与大山的美迥异;内陆盆地的美和热带雨林的美使人产生不同的生命体验。正是这种空间的差异性与人类生命中潜藏着的对新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的寻找和探索,激发了人类远游和探险的激情。


如此,我认为人们开启一场旅行的根本目的是对于新的生命空间和新的生活方式的寻找与体验。有人把旅游说成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或“消遣活动”,这是一种简单化、表面化的理解。只有抓住旅游审美的本质,才知道为什么人类喜欢旅游,才能开发好旅游项目,满足人们对旅游审美的需要。


贵州之美在山地


天眼27°访谈:喀斯特地貌和多民族文化,可以说是贵州很显著的两个自然、人文符号。要认识多彩贵州的“美”,还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看待它?


封孝伦:在我看来,多彩贵州独有的美首先表现在气候上。这里的春天,和风习习、空气清新,生活显得俏丽而明快;这里的夏天,只要阳光把大地热,便有一场透雨带走空气中的燥热,洗去浮起的轻,让城市的街道和绿水青山又变得明媚宜人;这里的秋天,阳光耀眼而不强烈,枫叶红、梧桐黄、新苍绿,江河一;这里的冬天,气温最低时也只是在零度徘徊,一两场冬雪,把远山近树点染得既纯洁又亲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贵州,确实是度假养的好地方。


黄果树 大瀑布 (1).jpg


小七孔古桥 姚先顿摄.jpg

多雨的天气,成就了生机勃勃的贵州。


贵州气候中最有特色的美,是它的。多雨的天气,成就了生机勃勃的贵州,它使得本已清新的空气更加清新,原已翠绿的山原更加翠绿。说贵州“天无三日晴”,那是带着偏执情绪的夸张,从科学论断来看就是雨量充沛。而这一场场淅淅沥沥的小雨,如如雾的透雨,倾泻如注的大雨,雷电交加的暴雨,润泽了贵州山川万物,滋养了贵州发展的无限潜力。


除了气候,多彩贵州的美还表现在山地风貌上。贵州的山不大不小,不高不低,刚好是人视觉范围内可见的形态。山地之上,除了大家众所周知的喀斯特风光,依托这种地理地貌而生的路桥,也是贵州独有的美。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旅游成就报道下篇图片

依托喀斯特地貌而建的路桥,也是贵州独有的美。


说贵州“地无三尺平”,这是事实。但经过一代代贵州人的努力,“十三五”期间,贵州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这让贵州仿佛蜷缩在山谷里的身躯一下子伸直腰站起来了,一下子通气了、舒畅了。于是,人们在贵州的路上开始打量沿途那跌宕起伏、变化无穷的崇山峻岭,那四面奔涌的江河湖泊、流泉飞瀑,那充满酒香和爱情的多民族文化;人们也才惊讶地发现贵州的路能穿连起一孔孔隧道,拉升起一架架世界级的桥梁,在群山间舒展地延伸,其本身也是一种风景。


那么,生存在这种环境中的贵州人,我认为是幸福的。这是多彩贵州的另一层美,人的美。如果说幸福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体验,是人的心理欲望得到满足的一种状态,那么贵州人的幸福来自于炎炎夏日里清凉爽快的气候,满目青翠的自然环境;来自稳定的地质结构,以及山地之上的丰富物产。


多年前我去乡里做调研,在一所乡村小学旁,当地人煮着火锅招待吃饭,一勺糟辣椒,一勺猪油,刚刚宰杀的猪肉,用河里的清水,着从近旁的土里来洗净的蔬菜,这都是如今城里人时不时想要去享受一下的绿色生活。在吃饭的过程中,满桌的乡亲都有发自内心的愉悦。我当时就有一种感慨,人的一生,其实在任何环境里都可以度过,城市的、乡村的、穷的、富的,都会按照自己的标准和方式,劳作娱乐,养儿育女,活得有滋有味。这样幸福的贵州人,怎么能被视为“人无三分银”呢?


51351631450725_.pic_hd.jpg

封孝伦在乡里做调研


天眼27°访谈:正如封老师所说,贵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存在于外界的误解中。因为不了解,所以产生误解。这也是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积极努力地对外宣传,想要外界更加了解贵州,走进贵州的初心。同时,在挺起胸膛描写自己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断发现贵州的文化旅游资源是那样丰富多彩,值得被书写。那么,请问封老师,在贵州文化旅游发展中应当如何用好美学智慧?


封孝伦:作为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的主要地貌是山地。但贵州的山和同属云贵高原的云南不同,和周边临近的四川也不同,因为在视野之内,所以更加符合人们对于山的想象和把握。又因为地形的切割,造就了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灿烂的文化,民族和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生存方式和生活内涵,可以说是多元并存、美美与共。而这些都带给游客一种强烈的空间差异性,所以我们文化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就是要把这些具有差异性的生存方式、生活内涵挖掘出来、展示出来,由此产生旅游审美的吸引力。


【第29期 孔学堂茶座】吴涛:体育旅游是新时代贵州旅游的新供给

翱翔贵州,尽山地之美。


此外,旅游的心理动机,其实是对单调的日常生活的厌倦和新的生活空间、生活方式的找寻。因此,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总是对新鲜的、富有刺激性的项目感兴趣。与体育紧密相关的探险,作为对新的生存空间的一种拓展和对自然奥秘的好奇与揭示,也许早已作为密码储藏在人类的生命冲动之中。在贵州,山地之上的探险可以通过丛林追踪、探洞、攀岩、漂流、深谷蹦极、高山滑雪等多种多样的户外运动方式体验。


除了适合年轻人的探险类旅游项目,我认为针对已婚夫妻的旅游项目也很有开发价值。在千篇一律的日常生活中,夫妻间感情会淡化、会疲劳,甚至会变得陌生。如果有相应的旅游项目,让中年夫妻们在新的环境中体验、发现或创造爱情,那么新的生活篇章就会开始。旅游审美与生命追求息息相关,爱情则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这其实和旅游结婚是一个道理。


截屏2021-05-04 上午10.48.28.png

旅游审美与人的生命追求息息相关


总而言之,旅游,是人类的一种深层次需要。它的意义不仅仅是游山玩水散散心。人生存在100种可能性中,每个人所拥有的只是一种。但每个人都不甘于只有一种人生,而渴望体验另外99种。旅游业对这99种生命存在方式开发得越多,它就越兴旺。


>>>>>>>>>>


相关阅读


“共论贵州美”开栏·策划人语 | 李缨:美美与共贵州美


栏目策划/李缨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曹

部分图片/受访者提供

刊头设计/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怡

文字编辑/陈江南

视觉/实习生 惠仕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