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正文

郑元辉:写心情写生活,也写新时代 | “十度春秋 风华正茂”我与27°黔地标的故事征文·天眼新闻文化频道


一篇稿一份情。


我与27°黔地标》文化周刊有扯不断的情丝,写稿、投稿、发稿,我们之间搭建了相识、相知、相交的桥梁。


之前,我喜欢写文章,但都是即兴把学校开展工作、活动的情况整理出来,小打小闹地发于市级及以下党报、融媒。未曾想过,有朝一日,自己的文章和名字会出现在省级党报上。


2018年12月,我写的《“铁牛”嘟嘟思莼鲈》,内容是堂哥在地里用“铁牛”——犁田机耕地,让我回忆起童年放牛的故事。因为第一次写文艺稿,功底薄弱、文字平淡、内容肤浅,投大报大刊,成功渺茫,心里没底。所以我把稿子投进邮箱后,再也没关注结果。


2018年12月21日清晨,我睡眼惺忪地打开手机,微信好友李恒发给我一条链接——《从耕牛到“铁牛” | 改革开放40年征文》。当时,我真的不敢相信是我的文章,满腹狐疑地点开链接,再认真细读。哦!原来投出的稿《“铁牛”嘟嘟思莼鲈》,被今贵州(现名天眼新闻)文化频道的编辑老师不厚名家不薄新人修改发表啦!


发稿的惬意敲击着心房,我迫不及待地去书房打开电脑,再次认真地把刊登的稿子同原稿逐字逐句地比对、品读、学习,虽然文字比原稿少,但标题醒目、内容表述精准,比原稿更具文学性,更具时代特色,更具人文精神。


自此,得到编辑的认可和厚爱后,我有了写稿的自信、写稿的激情和写稿的思路,也多了一个投石问路的地方。


地域文化的繁荣,离不地域经济的发展。童年时期的烂泥路、茅房子、煤油灯,不再成为生活的符号。一波又一波的政策滋润,一代又一代的努力躬耕,水、电、路进村入户,家家户户白墙黛瓦,好一派农村新景象。


围绕这个主题,我写的故事《美丽乡村如梦来》,2019年7月15日被编辑老师为我做了一次嫁衣,挤水润色、制作标题,以《故乡的梦与现实 | 2019多彩贵州百姓大舞台“我的祖国·献礼新中国70周年”征文》为题在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发布。现实的家乡不再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模样,而是一个经济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这,正是我想要呈现读者


2020年春节,我看到天眼新闻文化频道2020,我的特别春节征稿启事后,构思、撰写了《静待花开春满园 | “2020,我的特别春节”征文》一文,讲述每年我为家乡组织热热闹闹的运动会,虽然2020年的春节活动计划因疫情被取消,但依然在线上办公,在家过一个“清静年”。这篇文章在2020年2月5日的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发表,算是2020年春节非常时期我宅家过“清静年”的贡献


新时代,山珍海味、形形色色的面食走进农村、走上寻常百姓的餐桌,日子天天犹如过年。孩童时期,物资缺乏,吊浆粑就成了故乡家喻户晓的新年“功臣”。我以此为题,记述小时候过年,父母为了能让我们几姊妹吃上吊浆粑,熬更守夜带着全家劳作的过程。如今,我每年与父母在老家吃着除夕夜的团圆饭,仿佛自己又回到油光锃亮、绵香清甜、粽味氤氲的孩童年代,于是我写了《忘不了故乡的年味》一文,经过多次推敲、校对后,投到天眼新闻文化频道投稿邮箱。2021年2月25日,编辑把标题改为《吊浆粑 | “春节记忆”主题征文》全文刊登。


一路起来,我对与时代共舞、与理想同行有了深刻的体会。我觉得,文章要为时而著,诗歌要为事而作,这样的诗文才有气韵。


无论《27°黔地标》文化周刊还是天眼新闻文化频道,刊登的文章富有时代气息人文情怀,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


作者简介


图片1.png

郑元辉,贵州六枝人,现工作于六枝特区月亮河乡中心校。


“十度春秋 风华正茂”我与27°黔地标的故事征文启事


文/郑元辉

刊头设计/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怡

文字编辑/陆青剑

视觉/实习生 卢钱沙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