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正文

新黔边行(57)仁怀市合马镇:赤水河上摆渡人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罗远生迷迷糊糊从床上醒来,看看时间已是下午两点多,赶紧收拾一下出了门。


进入6月,太阳炙烤下的赤水河升腾起阵阵热浪,毗邻河畔的沙坪村越来越像个蒸笼,他趿着拖鞋来到岸边,身上穿着棕色T恤和卡其色短裤,走了10多分钟身上就开始变得黏糊起来。到了岸边,翻涌的河水带来热风,一阵阵扑在他身上,终于感觉舒服些。


还是船上安逸。他解开绳索,轻巧地跨上铁皮船,一点也看不出已有70多岁。这船看起来也有些岁月了,船体常年泡在水里已显斑驳,两边船舷用铁条搭起的简易座位也有了锈迹。罗远生拿起长长的竹竿对着水下的石头一顶,这艘老船便改变了方向缓缓靠了过来。


罗远生站在船头腰板挺得很直,不时把竹竿深深插到水里用力撑一下,只用了几分钟,便把我们送到对岸。站在岸边聊天时,10来个背着书包的小孩轻车熟路地跳上船去,不停催促:“爷爷,快开船啦!”


正在摆渡的罗远生


这是罗远生一天当中为数不多的热闹时光,上学放学的小孩,出门赶场的老人,都要坐他的船,有时来了几个游客也想体验一把在赤水河上飘荡的感觉,船上有了人,他就像回到年轻时一样充满干劲,灵活地掌握航向。不过一天也就来回几趟,撑船也不再收费,每月从政府领取1200元补贴,当作他从过去的私人船家变成如今景区服务人员的工资。


过去多热闹啊。罗远生15岁就跟着父亲上船,一天往返不知多少趟,有时还得送要出远门的人到四川去,忙起来连饭都顾不上吃。年轻时他也不是没想过干别的行当,原本有机会进入农业局工作,可父亲却偏不准他去,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营生不能砸在他手里。可现如今自己成年的儿子毅然外出打工,越来越冷清的赤水河面让他没有理由说服儿子,这门祖辈传下的生计最终还是在他手里终结。


摆渡生意冷清下来也就是近两年的事。两三年前,村里说要修公路,这个大工程引来不少人反对。延伸到家门口的水泥路面要占每家每户的土地,可土地是自己的,谁都想留给子孙后代种粮食吃,平白无故修公路占了地还没有补偿,换做谁都不愿意。那时候村里的干部没事就往村民家里跑,就连那个不是村干部的罗昌勤也跟着“瞎掺和”,不过他说得也在理:“不通路,你种了粮食也卖不出去,子孙后代一样跟着过着贫苦日子。”


公道地说,罗昌勤算是村里走出去的能人,早年在外打工,上海、浙江到处跑,在北京待了一年,去工地承包打砂石的工程挣了不少钱,回来以后就在仁怀定居,买来一辆中巴车,专跑仁怀市到茅台镇这条线,后来又买了几辆货车,请几个司机给他跑运输,同时承包建筑工程,轻松挣钱的生意一直没断过。

罗远生家世世代代靠渡船为生


近两年合马镇开始发展旅游业,成了赤水河谷旅游度假区的赤水河流域的中心区域,主打合马羊肉的牌子,光是在美食上就做了不少文章,搞美食街、修饮食文化博物馆、开客栈,连以前作为人们出行主要交通工具的渡船都成了游客的体验项目,罗昌勤也回到沙坪村搞了个火龙果采摘基地。


要说这采摘基地,罗远生还有股份在里面。他以土地入股,也投了一点资金,只是2018年搞起来的基地到现在还没见到多少收益,他觉得是“他们技术不行”。


回乡建火龙果基地的罗昌勤


从罗昌勤的视角来看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2018年,修通了公路的沙坪村想一改过去贫穷面貌,打算搞点能挣钱的事。刚开始听说要发展产业时,村民们是拒绝的。那时坊间传开的一些消息,都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外来老板为拿扶持资金而搞产业,最终卷款跑路的骇人故事,村民个个都怕自己的土地被无良之人糟蹋。好在村委会很快就领会了大家的顾虑,找来了罗昌勤这个本村人,大家知根知底,而且他过去挣了钱也从没忘记过家乡,人们才算放心。


“买猪、买牛来给大家喂也不是长久之计,还是要有个像样的产业。”罗昌勤断言,必须要有成一定规模的产业才能让村民们有动力,不过到底要做什么产业,他也一时拿不定主意。


索性先去考察。罗昌勤和村干部们去往临近的四川,又去了贵州的罗甸、安顺等地,那时这几个地方的红心火龙果已经做出了名堂,一公斤能卖几十元,结合赤水河边水源丰富、常年气候温暖无霜的特点,他们也决定试一试。


筹备完成马上开干。村委会召开群众会动员大家以土地入股,最终流转来42.5亩土地,可修好大棚后已近7月份,早过了下苗的最佳时期,不过人们已经等不及了,依然种下果苗,为了保证果苗正常生长,又加大人工投入,加班加点地给果苗补水,好在这些成本没有付诸东流,果苗很快生长起来。


火龙果采摘基地一次就能成型正在罗昌勤的意料之中,唯独让他没想到的是,搞种植比在外跑工程、搞运输辛苦得多。沙坪村一到夏天就是持续不断的高温,以前他回村里吃个喜酒多在户外待一会儿都会中暑,还要带着满身的蚊子包回家,如今让他蹲在河边的大棚里那肯定更吃不消。果不其然,刚开始和工人一起种火龙果苗没多久,这个精瘦的男人就中暑晕倒了。


水流湍急的赤水河


既然开始干了,就必须得撑下去,况且这次还不是罗昌勤一个人的生意,基地的收益关系到那42户入股了土地的村民,其中还有19户是贫困户。罗昌勤咬着牙天天守在地里,把从四川、罗甸和安顺学来的技术都用上,即使有工人他也不是完全放心,教大家怎么拔草,怎么施肥,再也没体验过搞工程时那种相对清闲的日子。


火龙果种下一年就能挂果,只是苗还没长壮果实还不能要,为了安抚入股村民的心情,他留下了一些果子分给村民们尝尝鲜,要留着吃还是要拿去卖由他们自己决定。入了股的罗远生看着这第一年结出的果子歪瓜裂枣,瘪瘪嘴:“这技术不行嘛。”


罗远生已经70多岁,自然不会去管下地种植的事,他每天撑船时都能看到河岸边的基地里有人忙碌,种下果苗的第二年,基地里竟还真有游客来采摘,这倒让他有些意外。


不过对罗昌勤而言,这些也在意料中。虽然还没到盛产期,但2019年已经能结出10多万斤果实,他断定今年产值还能再增加,随着品质越来越好、产量越来越高,光靠采摘体验和零售已经不能完全消化,还得找到更多销路。红心火龙果售价颇高,一公斤至少能卖24元,有时市场价能高达近40元一公斤,按这不断增加的产量,今年的产值至少有100多万元。


这个发展趋势罗远生并不太清楚,他只相信拿到手里实实在在的东西,但他也对罗昌勤隐约有了信任。


他撑船送我过河,遥望着对岸火龙果基地的白色大棚,有几个黑点一样的人影在基地旁,他知道有一个人肯定是罗昌勤,毕竟这两年来,几乎每天都能在岸边碰见他,这个小伙子比刚来时晒黑了不少,看起来显得更瘦。短暂的沉默后,罗远生低着头笑了笑,轻巧地跳上铁皮船,用竹竿用力一撑,载着十几个小孩的船缓缓滑向对岸。他一辈子为村民摆渡,如今沙坪村有了新的路,自然也有了新的摆渡人。


>>>>>>>>>>


旧作重温:1985年版“黔边行”


茅台酒:香 茅台镇:差》刊于1985年7月7日《贵州日报》1版




茅台酒:香   茅台镇:差


刘庆鹰


地处川黔边界的茅台镇,因红军在此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国酒茅台产于此地而远近闻名,谁不想去看看!然而,当你参观完茅台酒厂,怀着美好的印象,带着酒香,转到茅台街上时,你不得不因市场上的脏乱差而眉头打皱、兴致顿消。这是许多客人的感叹,不少茅台人也有同感。


茅台镇濒临赤水河,房屋层层叠叠,依山而建全镇连茅台酒厂等单位的职工在内有一万余人。茅台市场是个百日场,热闹得很,但市场环境却适应不了交易的需要。五月二十四日,我在茅台镇上转悠,街上多处堆着杂物和垃圾,几头肥猪漫街乱窜,河滨街上堆放的基建用石约有二十米长、四米宽,将本来就窄的街道占去一半,行人、车辆常被阻塞。在河滨街旁边的不大的市场上,卖肉的、卖菜的、卖衣服的、卖小吃的、卖鸡鸭蛋的、卖药的、卖猪牛羊的、卖百货的、理发的、摆地摊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买主挤成一团。与黔边的文明集市相比,不禁令人摇头。据说,下雨天还要混乱。


问题的症结何在?工商所的同志告诉我,茅台集市的脏乱差已非一朝一日。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集镇建设没有认真规划,有的单位和个人不顾全大局,随意侵占、蚕食市场用地,现已占去四百多平方米,形成集镇经济愈发展市场面积愈小的怪现象,五花八门的商品根本无法划行归市,造成交易的不方便,管理的喊吃力。二是搞好环境卫生、加强市场建设、维护集镇秩序,没有层层重视、多方配合、长期坚持、形成风气,而是各自为政多、做表面文章多。当然,在这些方面工商部门也有许多工作需要改进,不能光发牢骚,这是工商所领导几次强调的。


的确,茅台市场的规划、管理工作再不能这样画地为牢、抓而不紧了!


>>>>>>>>>>


新黔边行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链接


策划人语 | 李缨:写在“新黔边行”开栏之际


新黔边行① 水城县营盘乡:坐着火车去卖菜 开车进山买桃来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② 水城县磋播村:走出大山又重回大山的网红支书徐祥峰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③ 盘州市鲁番村:从灰扑扑煤矿产业到循环起来的“牛”经济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④ 镇远县羊坪镇:生猪养殖合作社托起致富梦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⑤ 镇远县羊坪镇:移民生活向前“葱”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⑥ 天柱县瓮洞镇:清水江畔一个木商世家亲历的产业更迭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⑦ 天柱县白市镇:从兴趣到产业,致富能手编织养殖梦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⑧ 锦屏县令冲村:完善基础设施 点亮“无障碍”生活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⑨ 锦屏县乌坡村:“两不愁 三保障” 滋养群众好日子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⑩ 黎平县龙额镇:返乡侗族青年的创业之路和乡土记录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⑪ 黎平县龙额镇:两代人共守乡土文化 多形式传承侗乡民俗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⑫ 黎平县滚大村:海拔最低处 种下致富树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⑬ 黎平县培利寨:山上有个“芦笙寨” 专业比响200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⑭ 从江县乌英苗寨:一个苗寨 两省共管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⑮ 从江县乌英苗寨:深山里,传来朗朗书声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⑯ 荔波县洞塘乡:续红色精神 两代村支书有“先行”之勇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


新黔边行⑰ 荔波县立化村:由“黑”变“绿” 产业转型换新貌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


新黔边行⑱ 荔波县洞流村:转变思想 产业遍地开花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⑲ 独山县麻尾镇:工业之外农业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⑳ 独山县南门村:甜蜜罗汉果开启何与开家致富路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㉑ 平塘县甲茶镇:天路!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㉒ 平塘县鼠场片区:水!水!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㉓ 平塘县克度镇:“天眼”之下,为星星让道的人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㉔ 罗甸县桃园新村:人面桃花分外红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㉕ 玉屏自治县大湾村:云上村庄人归来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㉖ 玉屏自治县县铁家溪村:高山密林藏有铁汉柔情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㉗ 碧江区滑石乡:“赔本”大米打了一场漂亮翻身仗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㉘ 碧江区云场坪镇:让因病致贫家庭重燃希望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㉙ 碧江区云场坪镇:湖南姑娘贵州媳妇杨霞的矿区乡愁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㉚ 松桃自治县迓驾镇:三省协作 “边城”蜕变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㉛ 松桃自治县迓驾镇:养殖带种植,奔富在路上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㉜ 毕节市鸡鸣三省村:94岁老人侯明扬的小人生与大历史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㉝ 毕节市鸡鸣三省村:一条寻常小路与一个不寻常的故事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㉞ 毕节市七星关区:跨越山海,挂职副区长袁旭挥动“荔湾节拍”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㉟ 赫章县哲庄镇:读书改变命运,贫困家庭走出4个大学生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㊱ 赫章县哲庄镇:阿穴村酒厂的前世今生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㊲ 威宁自治县沙田社区:乡间“艺术家”宋启雄与一个村庄的审美意识觉醒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㊳ 威宁自治县大寨社区:种花人张恩强的“花”样人生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㊴ 望谟县蔗香镇:红水河畔瓜果飘香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㊵ 望谟县蔗香镇:“寨老”刘享泰的水上“生意经”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㊶ 望谟县蔗香镇:3000亩青柠的承诺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㊷ 册亨县巧马镇:巧合图书馆来了个江西馆长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㊸ 册亨县巧马镇:一万村民下山记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㊹ 册亨县巧马镇:老人和小孩的“后搬迁时代”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㊺ 安龙县万峰湖镇:渔民转产上岸,探绿色生态致富新路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㊻ 安龙县万峰湖镇:大户带小户,弹起“枇杷”曲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㊼ 安龙县万峰湖镇:在石缝里种“金条”的人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㊽ 兴义市则戎镇:土芭蕉酿出洋酒来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㊾ 桐梓县:“拼命三郎”令狐克文千方百计保农民工就业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㊿ 桐梓县:一个产销中心串联黔沪渝三大市场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51) 桐梓县:“90后”全职妈妈变身天麻种植大户,助力乡村女性脱贫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52)桐梓县:“穷小子”闯世界拼出一片天,带回一家鞋厂反哺乡梓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53)习水县黔沿村:一位伟大的农村父亲,一视同仁把5个子女培养成大学生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54)习水县黔沿村:告别悬崖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55)仁怀市合马镇:从修车工到牧羊人,林峰的“中年大转折”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56)仁怀市合马镇:一变四,“急性子”支书破解产业单一困局有妙招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文、图、视频/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彭芳蓉

刊头书法/赵刚

刊头设计/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吴浩宇

文字编辑/陆青剑

视觉编辑/彭芳蓉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