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正文

峡谷村记事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征文



今年端午节,不到一年驾龄的我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顺利回到了离县城50多公里的山村老家关岭自治县花江镇峡谷村。看着焕然一新的村庄,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走在光滑整洁的村庄水泥路面上,路两旁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小洋楼和干净整洁的院落,村子中央新盖的活动室宽敞而明亮。干完农活从地里回家的乡亲们,骑着摩托车,一路上放着欢快的音乐,带着幸福的笑容,多么美好的画面。


过去很多年前,峡谷村世世代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几百户人家组成的村子坐落在花江峡谷中,而农田大多都在山坡上,村民们只能起早贪黑到山坡地里干活,每天回家背着重重的猪草、粮食,还要赶着自家的耕牛,像蜗牛一般往上慢慢爬回家。回家的小路经过雨水的冲刷,凹凸不平,特别是遇到下雨天,泥水里混杂着石头、猪粪、牛粪,更是充满艰难险阻。近几年,村里来了脱贫攻坚工作队,随着村里田间道路的挖通,村民们几乎都有了自家的农用车,从山坡上的地里拉着粮食,十多分钟就到家了,过去三天干的活现在一天就很轻松地干完。村里六七十岁的叔叔伯伯们,回首往昔,总是感慨不已,都感慨现在的农民真的很幸福。


过去的村里人,除了干活难,外出更难。由于路不通,到离村30多公里的集镇只能通过步行,最快也要一个小时。自家养的牛猪鸡、水果、杂粮只能靠人背着到集镇上去卖,换回点零钱补贴家用。所以那时候乡亲们过得特别的艰难,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现在,通往邻村和集镇的路通了,宽阔平整,到集镇上半个小时的车程就到了。同时乡亲们自家的农产品在家门口也能卖了,大家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脸上的笑容也更多了。


记得小的时候,村子里好多都是破旧的茅草房,有的墙壁上裂着好深的缝,有的还漏雨,院子里长满杂草。村内都是泥巴土路,堆满着猪粪、牛粪,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臭气熏天,到处呈现一片脏、乱、差的景象,与现在的干净整洁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几乎各家各户都用电做饭了,并且都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记得40多年前,每到冬天,村里的大人小孩都会上山砍柴,年底每家门口会整齐地堆着一堆木柴,大家都在暗暗较劲,看谁家砍的柴多。小的时候我也经常因烧柴做饭,被火烟熏得眼泪直流。那时候吃水也比较困难,村头只有一口井,天还没亮,乡亲们就排队去挑水,我还因为抱着母亲的腿不放,耽误了她挑水而被打了好几次。一到冬春季节,井水干了,吃水要到10多公里外的北盘江去挑,一个劳动力一上午只能挑一挑水。


这次回老家,听到最好的消息就是村里近年来有几十个孩子考上了大学,其他在读的小孩,读书的劲头也很足。作为村里第一个走出山里的大学生,我既为自己庆幸,同时也为自己儿时的玩伴感到难过,他们由于贫穷被迫离开学校,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近几年来,乡亲们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对孩子上学也更加支持了,大家都希望村子里能有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


难得端午佳节与乡亲们聚在一起,和他们一起话家常。大家都感慨现在党的政策好,天天都像过节一样,住房漂亮,有病不愁,有学可上,吃穿不愁,乡亲们都心怀感恩。看着一张张满足而快乐的笑脸,听着亲切而熟悉的乡音,我觉得生活真的很美好。


(姚启超,1959年10月生,大学文化、退役军人,现供职于关岭县委宣传部。)


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征稿启事 | 文字、图片、视频形式分享你或他(她)的故事



文/姚启超

刊头设计/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赵相康

文字编辑/舒畅

视觉实习编辑/陈其颀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