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正文

新黔边行㉓ 平塘县克度镇:“天眼”之下,为星星让道的人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如果在贵州南部上空俯瞰,你会看到直径500米FAST天文望远镜正仰望天空,这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在这件“国之重器”的落户地平塘县克度镇,我们却经历了一件“囧”事。


听说采访对象住在金科村,我们便根据地图导航开去。柏油路面宽敞平坦,开车的人酣畅淋漓,一路感叹如今入村的路竟也修得如此好,谁知到了导航指定的位置却让我们傻了眼:路两旁只有高山和生长茂盛的草坪,下车寻了几圈,也没发现一个村庄的影子。


被地图骗了?再查看导航时才发现所有手机都没了信号,我猛然想起刚刚路过的一块牌子上写着:“您已进入FAST大射电望远镜核心静默区。”


马鞍社区入口


环顾四周,别说村庄,连个人影都没有,清风拂过山林,发出的“沙沙”声无比清晰,甚至能听到自己的呼吸。这里正是“中国天眼”5公里电磁波宁静区范围之内。


这才反应过来,金科村早搬了!


此时,10公里以外的马鞍社区里,金科村村支书刘品扬和马鞍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杨小美还在等着我的电话。一番周折终于见面后,我向他们提起刚才闹的“乌龙”,两人都笑道:“静默区早就复土复绿了,我们现在回去也找不到以前金科村的位置。”


以前的金科村是泥巴路和茅草房 刘品扬供图


20年前的金科村,正处于另一种形式的“静默”状态。茅草房、土石路、石漠化的山坡、农田里低矮的庄稼,从刘品扬的一叠像素模糊的老照片里,我大概拼凑出当年这个深度贫困村的样貌。


“要说20年前的金科村,那贫穷程度你可能无法想象!”刘品扬每每回忆起过去的生活环境都忍不住摇头,“三不通”(水、电、路不通)的村庄藏在深山里,吃“望天水”,种“雷公田”,镇上的干部来趟村里要与外界“失联”一个星期,直到2008年村里才修通一条毛路,勉强能通车。


那时的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个与外界联系都十分困难的村庄,有朝一日会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跨越地球大气层,直接跟宇宙产生关联。


金科村的土地贫瘠,种的粮食收成也不好 刘品扬供图


修建FAST望远镜的大窝凼就位于金科村,岩溶漏斗、落水洞、溶洞组成特有的喀斯特洼地,从上空俯瞰,崇山峻岭就像老人脸上的褶皱,这洼地是深陷的眼眶,静静地望着天空,多少年过去,这个深邃的眼眶竟真正等到了与之最为契合的“天眼”。


刘品扬当了快20年的村支书,他是村里较早搬到镇上接触外面世界的人,前来考察的人越来越多,释放出一个信号:金科村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


这变革是漫长的,但也是翻天覆地的。1994年,FAST工程概念提出;2006年,国家科研团队历经数年终于在全国一万多个“山窝窝”中选中了大窝凼,最终确定FAST的建设地址;2011年,经过数年可行性研究和设计,FAST工程正式开工;2016年7月3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成功吊装,FAST主体工程顺利完工,同年9月25日,FAST天文望远镜正式落成启用,方圆5公里内成了“静默区”。


搬迁点马鞍社区修起整齐的小洋楼,道路也十分宽敞


在FAST3公里之内的金科村迎来搬迁,这是刘品扬多年等待的大事。一个搬出山窝窝的机会摆在全村500多户人面前,可以选择拆迁赔偿自寻新家,也可以搬到为大家准备好的新社区,住进宽敞明亮的小洋房,不仅基础建设完善,后续还将提供大量工作机会,大多数人都不会拒绝这种好事。搬迁动员工作迅速开展,当地搬出了令人惊讶的“平塘速度”。


杨小美的家在金科村沙坪组,她家是这个村民组中第一户签字同意搬迁的。


杨小美是罗甸县人,高中学过美术,后来考入遵义师范学院,途中因病退学。2013年,她顶着全家人反对的压力嫁到了金科村,“金科村的穷出了名,但我嫁过来时这里已经开始修路,每天黄土飞扬,出一趟门回来浑身都是脏兮兮的。”虽然修路工期漫长,但忍受这漫天灰尘的日子是值得的,路修通不久,村干部就来到家里做工作,提出搬迁的事。


杨小美(左)和婆婆在新居


“以前我们就两间屋,婆婆住一间,我们和两个小孩挤一间。后来去马鞍社区看了下,一排排的新洋房,路又宽,还有农贸市场、幼儿园、文化广场、卫生所,这么好的条件肯定要搬啊!”不用多费口舌,杨小美一家就在协议上签了字。


彼时,刘品扬还不认识这个从外地嫁过来的小姑娘。


“90后”的杨小美搬到了新社区,丈夫在镇里安排下学了电焊等手艺,在县城里做点小工程,两个儿子一个在上幼儿园,一个在上小学,闲下来的日子让这个读过大学的年轻姑娘觉得有些百无聊赖。“我好歹也是读过书的人,不能荒废了学到的知识文化吧?”被这样的想法驱使着,她来到马鞍社区服务中心。


金科村村支书刘品扬


“你是村支书吧?”杨小美见刘品扬眼熟,“我要找工作。”这突然“闯入”的小姑娘让刘品扬觉得有些意思,他看了看现有的岗位安排情况回复道:“你先回去吧,现在没有合适的,到时候我通知你。”


一星期后,杨小美便接到电话,“现在有个护林员的公益岗位,工资800元,你一个小姑娘家肯不肯干?”“行!就算400元我都干,实在不想在家闲着了。”之后,杨小美便和一群男护林员一起去巡山了。


护林员的工作干了段时间,她的婆婆也找到了工作,为了照顾两个孩子,杨小美便辞职在家,等到小孩上学步入正轨,她又向刘品扬递了一封求职申请。此前当护林员时,这个充满朝气又勤奋的女生已给村支两委的干部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再登门求职,了解到她曾考上过大学,刘品扬直接把她留在社区服务中心,干起了文书的工作,每月工资1500元,后来又得到部分补贴,每月工资有3000元。


设施完备的幼儿园


“为了治病退了学,现在要我为了带孩子放弃出去工作,这不太值得,如今住进了新社区,我可不能和社会脱节。”2017年,克度镇召集各村护林员开会时,杨小美是当中唯一的一个女性;2019年,她通过社区选举成为当地为数不多的“90后”干部。


在杨小美的邀请之下,我来到她位于服务中心对面的家,两层楼的小洋房里,宽敞的阳台和后院种了不少色彩鲜艳的花。两个活泼的小孩手里拽着零钱冲出家门,不一会儿又传来他们的欢叫声,大儿子把一个冰淇淋递我手上:“姐姐,请你吃冰淇淋,甜得很!”说完就自顾嘬着手里甜滋滋的冰棍,带着弟弟去院子里玩耍了。


>>>>>>>>>>


旧作重温:1985年版“黔边行”


《地不能尽其用 物不能尽其用 断头公路是一憾——平塘县兴建扩建黔桂连结公路遇到左右为难问题》刊于1985年6月27日《贵州日报》1版




地不能尽其用 物不能尽其用

断头公路是一憾

——平塘县兴建扩建黔桂连结公路遇到左右为难问题


蒙应富


打开地图,不难发现,平塘县的断头公路确实太多了。不仅两省交界地区有,乡与乡也有,严重地障碍了全县的经济发展。尤以平塘四寨至广西月里的十七公里断头公路(贵州境内七公里)最为突出。


平塘四寨至广西月里的路段,是黔桂两省区的交通要道之一。三中全会以来,市场开放,逢平塘四寨、西凉以及广西月里等处场期, 大道上的行人来往数以千计。自一九六九年平塘县者密区至四寨乡的公路通车起,边界上的布依等各族人民都盼望尽快将公路辐射半径延伸到边界山区来,同广西的断头路连结在一起。可是他们盼呀盼呀,一盼就是十五年。现在呢,还是个未知数。


公路不通,货死于地,边界上的经济状况可想而知。四寨乡境内有个五千多亩的大坝,土壤肥沃,气候条件也好。但是粮食生产多了,卖不出去。去年农民卖给当地粮食管所的大米多达八十多万斤。多余的粮食,想运到广西去卖,每斤多得四分五厘钱。就为公路不通,徒唤奈何。水库养鱼,辛辛苦苦,一斤才卖五、六角钱。更重要的是四寨、河中、者密一线,原煤藏量丰富,有的甚至可以露天开采,也因公路不通,资源优势难以变成商品优势。既不能解决广西缺煤的燃眉之急,自己的煤炭生产也难以发展。地不能尽其力,物不能尽其用,边界地区的人民怎样致富呢?


平塘县委、县政府早已认识到修建这条公路的重要性。去年八月,县长杨正才一行十人,赴南丹洽谈经济协作项目和修断头公路一事。双方本着平等互利 、取 长补短的原则,议定各自负责将公路修到边界,并按四级公路标准设计、施工。平塘按民办公助办法兴建、扩建(者密至四寨十九公里)公路所需要的投资一百零九万元, 路通六年即可全部收回。干部群众修路的积极性很高。四寨乡乡长罗光钧说:“群众听说公路线开始测量了,都纷纷前来要求分段承包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然而,县里面对这种情况,却左右为难。本来就财力不支,今年又砍掉了不发达地区补助款,修路已力不从心。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考虑边界的实际困难,扶持各族人民快修黄金路,修好黄金路,造福于边远山区各族人民。


>>>>>>>>>>


新黔边行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链接


策划人语 | 李缨:写在“新黔边行”开栏之际


新黔边行① 水城县营盘乡:坐着火车去卖菜 开车进山买桃来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② 水城县磋播村:走出大山又重回大山的网红支书徐祥峰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③ 盘州市鲁番村:从灰扑扑煤矿产业到循环起来的“牛”经济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④ 镇远县羊坪镇:生猪养殖合作社托起致富梦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⑤ 镇远县羊坪镇:移民生活向前“葱”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⑥ 天柱县瓮洞镇:清水江畔一个木商世家亲历的产业更迭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⑦ 天柱县白市镇:从兴趣到产业,致富能手编织养殖梦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⑧ 锦屏县令冲村:完善基础设施 点亮“无障碍”生活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⑨ 锦屏县乌坡村:“两不愁 三保障” 滋养群众好日子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⑩ 黎平县龙额镇:返乡侗族青年的创业之路和乡土记录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⑪ 黎平县龙额镇:两代人共守乡土文化 多形式传承侗乡民俗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⑫ 黎平县滚大村:海拔最低处 种下致富树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⑬ 黎平县培利寨:山上有个“芦笙寨” 专业比响200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⑭ 从江县乌英苗寨:一个苗寨 两省共管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⑮ 从江县乌英苗寨:深山里,传来朗朗书声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⑯ 荔波县洞塘乡:续红色精神 两代村支书有“先行”之勇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


新黔边行⑰ 荔波县立化村:由“黑”变“绿” 产业转型换新貌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⑱ 荔波县洞流村:转变思想 产业遍地开花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⑲ 独山县麻尾镇:工业之外农业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⑳ 独山县南门村:甜蜜罗汉果开启何与开家致富路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㉑ 平塘县甲茶镇:天路!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新黔边行㉒ 平塘县鼠场片区:水!水!水!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报告文学系列


文、图、视频/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彭芳蓉

刊头书法/赵刚

刊头设计/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吴浩宇

文字编辑/陆青剑

视觉编辑/彭芳蓉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