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视频 > 正文

刘媛和她的“孩子们”开了场音乐会:我的音乐之路没有休止符

QQ图片20230518104742.png

2023年5月18日,贵州都市报人物版整版刊登《和“孩子们”开了场音乐会——刘媛:我的音乐之路没有休止符》报道。


  悠悠夏日,音符踏着凉风而来。在灯光明亮的贵州师范大学国际音乐厅内,一曲曲高亢嘹亮、婉转悠扬的歌声久久回荡。


  5月14日晚,一场以“杏坛春晖·律韵成馨——刘媛和她的学生们”为主题的音乐会悠然唱响。


5月14日演出结束后大合照.jpg

音乐会演出结束后全体师生合影留念


  现场,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声乐教授、硕士生导师刘媛所教授过的学生们,纷纷从贵州省各地州市县,四川、山东、上海、湖北、陕西等地赶来,共同演绎这场汇集流行、原生态、民族、美声等种类的音乐盛宴。


  “彩排很赶,总共只有两天时间,孩子们现在都是各自岗位上的中坚力量,能抽空来参与演出,我真的很感动。”刘媛感慨,听闻自己工作期间想举办最后一场音乐会的想法,几十年来教过的学生们自发从全国各地赶来,因此这场音乐会取名《刘媛和她的学生们》,可见她在教授学生时有多么的认真负责,付出了太多心血,但学生们都懂得感恩,当老师有需要,都会毫不犹豫克服一切困难,按规定的时间赶到现场认真排练,才呈现了今晚这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精彩音乐盛宴!


  150分钟的音乐会,气势雄浑、饱含深情。它是刘媛40多年教学成果的集中总结和展现,也是众多学子在各自岗位上历练成果的生动汇报。


  音乐会这天,恰逢2023年母亲节及刘媛60岁生日,从咿呀学语至花甲之年,这位来自贵州山区的女孩,用热爱、执着、坚毅、果敢展现了音乐道路上那颗勇敢追梦的赤子之心。


  萌芽——

  耳濡目染中撒下音乐种子


  刘媛出生在贵州遵义一个医生世家,家族里无人从事音乐领域,但一双喜好文艺的父母,虽业余,却为她营造了浓厚的音乐氛围。


5月13日刘媛在琴房里讲述-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孟祥可 摄.jpg

刘媛在琴房里讲述自己的音乐故事


  很小的时候每到周末,家里就会开起小型音乐会,妈妈弹六弦琴,爸爸唱歌,才两三岁刘媛就端个小椅子,乖乖地坐在一旁看他们表演。听得入迷,小刘媛不自觉地跟着旋律摇晃,甚至咿咿呀呀,有一句没一句地哼唱。


  闻声而来,路过的邻居们纷纷驻足窗前朝里望,有的干脆不走了,趴在窗口一直听。她笑着说:“那场面,绝对是我们专区医院独一份儿。”


  从小成长在这样的氛围里,耳濡目染中,音乐的种子慢慢种下,然后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音符日日夜夜在身体里流淌,刘媛逐渐养成任何歌曲只要听过一两遍就能模仿唱出。5岁时,一日,她母亲参加医院组织的合唱排练,大人们唱完,她也像模像样地跟着站上舞台,叔叔阿姨逗趣问她会唱什么,她张口就来《小松树》《我是公社小社员》等曲目,唱罢,鼓掌完毕,还赖着不肯走:“我还要唱一首,一首就好。”


  女儿对于音乐持续且执着的喜爱,父母看在眼里。进入高中后,认真地询问她的高考志愿。“真的很想学音乐”的回复也笃定了家人对她追乐梦的支持。


  后来,母亲托人找到了遵义的一位音乐教师周志芬老师教授她的声乐,也算是启蒙老师,可没多久周老师就调到省外工作,后来中学的一位音乐老师又把她介绍到省里的声乐专家杜玺教授门下学习声乐。刘媛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那个交通还并不发达的80年代初期,她每周末都要坐上四五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从遵义到贵阳学习声乐,风雨无阻。


5月13日刘媛琴房内摆放的钢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孟祥可 摄.jpg

刘媛琴房内摆放的钢琴 


  “杜老师也是我的启蒙老师之一,特别感谢她教会我怎样正确发声,如何打开喉咙及下巴放松等等,为以后的声乐学习打下基础。”两地往返的求学期间,上课只有一小时,通常,刘媛会把这珍贵的学习内容掰成无数个时间碎片,运用在回程的火车上、文化课学习的间隙、任何的空闲时刻,不断地反复咀嚼消化课上内容,


  凭着这一股对音乐的狂热,加之踏实的学习,她如愿考上了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正式推开了音乐殿堂的大门。


  觉醒——

  山区女孩开启音乐寻梦之旅


  从贵州山区走出,对于知识的渴求,让刘媛一头扎进书海乐林。


  “进校时我没学过钢琴,基础也比较薄弱,所以必须更加刻苦。”她坦言,那会每天除了睡觉和吃饭,几乎把时间都用在学习当中,寝食、教室、琴房,三点一线。


  在这里,她遇到了自己的第二位恩师——王铮铮老师。王老师是刘媛大学的声乐老师,教学一向高要求,不仅平日上课抓得紧,对于求学劲头足的刘媛,更是严厉。“周末一早,她就在宿舍窗户底下叫我,‘快,继续到琴房上课,音乐厅走台。’王老师总觉得,我应该能够比现在还要唱得好才行。”


  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后,王铮铮在四川省歌舞团就职,在团期间就是台柱子,后调到西南师范大学任教,将演唱技巧和舞台表演传授予学生,刘媛就是她教的第二届学生。


微信图片_20230517091442.jpg

刘媛指导学生彩排


  在严师的悉心教学下,刘媛找到了更为放松的发声状态,声音较进校之前更加圆润、通畅,并从原来的民族唱法转到美声演唱。


  刘媛知道,这一点一滴的改变,看似微小,却要默默付出巨大的努力。无数个披星戴月的日子,王老师对她认真教授、用心用情、陪伴着她一路走来,不计回报。


  “现在提起我的老师,都觉得她给予我的实在太多太多。如果说我的妈妈生我养我给了我生命,那王老师是我艺术上的母亲,在音乐这条路上,用爱滋养我,在我的心里,她也是我的妈妈。”


  如今,80多岁的王老师依旧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前几年,应刘媛之邀来到贵州,也无心出去玩,却选择每天与她一同上课下课,刘媛在给学生授课,王老师就拿着厚厚的笔记本,去记录课中的点点滴滴,刘媛对王老说,您是我的老师还这么认真记录我给学生上课的点滴呀!也让刘媛很不好意思。王老师说“我退休很多年,如今的声乐教学理念发展得很快,而你每年假期都外出学习听大师课,学到很多先进理念,我当然要向你学习记好笔记!”


微信图片_20230517113605.jpg

王峥峥教授在贵阳与刘媛合照


  记了快两月,王老师一天突然笑着说:“刘媛啊,我该走了。”刘媛诧异,连忙询问怎么了?“你看我笔记本子都记完了,让我回去消化消化,等消化完后,我再来。”


  王老师对于事业的这份热爱令刘媛感动不已。恩师一直以来的言传身教,她收获颇多,也暗自下定决心:“以后一定以她为榜样用行动去教导孩子。”


  传承——

  从学生到老师“因材施教”是根本


  1986年,大学毕业后的刘媛很幸运来到了贵州师范大学,如愿成为一名声乐教师。


5月14日演出现场2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孟祥可 摄.jpg

音乐会演出现场


  从学生到老师,角色的转变,让她在期待中更多了些许惶恐。模仿着大学时候老师的启蒙教学方式,刘媛开始一点一点学习怎么教学。


  这期间,她也没有放弃对于自身的提高,一边用心上课,一边准备中央音乐学院进修班的考试。毕业后又师从我省著名声乐教育家宋树秀教授,一学就是7年,这7年收获满满,跟老师也学到了许多,在宋老师的耐心指导下,1992年顺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班,跟周美玉教授学习了整整一年。


微信图片_20230517113709.jpg

刘媛与两位恩师著名声乐教育家王铮铮老师()及贵州省著名声乐教育家宋树秀老师(左)合照


  “那段时间,我舍不得浪费每一分钟,除了白天正常上课,晚上基本上都坐在央院的音乐厅或北京音乐厅观看各种音乐会,无论是民乐合奏、交响音乐会、歌剧等,只要有音乐会,我都会准时去观摩学习。”


  一年后学成归来,收获满满!1993年,刘媛在贵州开了自己的首场个人音乐会,扎实的知识储备和音乐素养,让她更加充满信心去教好学生。


  孩子要怎么教?在刘媛看来,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是关键。


  “声乐教学其实是比较抽象的,比如要教学生把声音送到眉心,怎么送?”她认为,很抽像地说“送”肯定难以理解,“此时,我们需要想象眉心处就是一个巨大的防空洞,打开喉咙,放松下巴,把气息从小腹均匀往眉心处吹出,这样声音自然会产生泛音与共鸣。”


5月13日刘媛在琴房里讲述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孟祥可 摄.jpg

刘媛在琴房里讲述自己的音乐故事


  “再比如,气息要求在丹田,丹田在哪里?气息怎么放?”刘媛还是采取的灵活教学法,要求学生本来是站着,试着唱的时候到高音往下一蹲,气自然就下来,气沉丹田的感觉立马就能找到。


  还有些学生喉咙打不开,即便打开也较僵硬,喉部肌肉不够放松。这时又该怎么办?刘媛自有妙招:“同学们想象‘喝水’时候的状态,刚刚要喝时,嘴巴张开,这时口腔的打开是最放松的,或者再试着用含着一口水,这时的小舌感觉是自然提起完全放松的,且喉咙也是微微打开并不会僵硬。”


  在刘媛看来,学生的类型各有不同,教学方法也应该因人而异。“我有很多‘药方’,这副不行,就换下一副,相信总有一个药方能对症并解决学生问题!”


  对于教学的高要求,导致她上课总是超时,50分钟对她来说远远不够,她总有一个习惯,问题不解决是不会下课的,但上课的同学们乐此不疲,她教授的2008级的本科生何伟笑着说:“刘老师虽然严格,但上课氛围特别好,好多同学甚至舍不得下课,就想跟着老师再多学一点。”


  延续——

  学无止境,音乐没有休止符


  一晃40多年过去了,刘媛教了无数学生,教过的学生,很多现在也成了老师,沿用她的方法继续教书育人。传承的意义,在这一代又一代接力棒的传递中逐渐凸显。


5月13日刘媛和其学生正在接受采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孟祥可 摄.jpg

彩排间隙,刘媛和其学生杨柳松接受采访 


  在这场饱含母爱深情的汇报音乐会中,从江苏赶来的杨柳松,是她2004级的首届硕士研究生,现任宿迁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见到许久未见的恩师,他紧紧握住刘老师的双手,激动地说:“您待我们就像自己的孩子,我们也把您当作妈妈。这场展现您任教生涯的音乐会,作为学生,就算千难万难克服一切困难也要赶来。”


  候场排练时,身着民族服装的罗贤美十分显眼,她身后,还站着十几位一同来演出的她所教的学生们。现为贵州省黔西北苗族古歌非遗传承人、音乐教师的罗贤美至今还谨记着老师刘媛的话:“音乐是一生的事业,要用心去探求,也要把音乐教育的根牢牢地扎在孩子们心中。”


5月14罗贤美演出《韭菜坪之约》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孟祥可 摄.jpg

音乐会上,刘媛学生罗贤美演出《韭菜坪之约》。


  用行动践行初心、树立榜样。正如刘媛所说,对于音乐,学无止境。犹记起,第一次去北京国际声乐大师班学习时,还是默默无闻的青年教师,三年后凭借扎实的功底,从学生变为教师,被北京国际声乐大师班特聘为声乐教授,同来自意大利、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等的大师、专家一同教授声乐。


微信图片_20230517114057.jpg

刘媛在北京国际声乐大师班授课


  而对于教育,她对学生的给予也毫不吝啬。2000年开始,每逢暑假,她便领着同学们去北京、上海的国际大师班学习。那会儿条件有限,一个月的课程,只能带着十几个孩子一起住地下室,四十几度的天气没有空调,只有一个转速很慢的破电扇,热得晚上难以入睡,且全身都长满了痱子。有的孩子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欠佳,路费住宿餐饮她都主动帮着承担,心里盼着,只要孩子们出来能多增长见识,学到本事,专业有所提高就好。


  环境虽苦,每天刘媛都会早起第一个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厅占位置。“只要坐进音乐厅,我这心里就踏实了。”在她看来,生活条件虽艰难些,但能开阔视野、提升技能,一切都值得。这样的学习,她带着历届的学生们持续了十多年。


5月14日演出现场1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孟祥可 摄.jpg

音乐会演出现场


  今天,看着站在音乐会舞台上,一个又一个在闪闪发光的学生们,坐在台下的刘媛不禁湿了眼眶,回望这段走过的音乐路程,她欣喜又欣慰。“这场音乐会只是我声乐教育生涯的一个逗号,对于我终生热爱的音乐事业,追求永无止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周雅萌

  图/孟祥可

视频/郭加尧

编辑 徐微微 胥芬芳

二审 杨韬

三审 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