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视频 > 正文

【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贵州省农科院科技服务团队脱贫攻坚纪实(四)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科学研究所从2001年将火龙果引入贵州进行试验,通过十余年时间将火龙果产业发展成为贵州省低热河谷地区的"摇钱树"。随着火龙果产业的发展、面积的不断扩大,对火龙果科技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贵州大面积发展的第一代火龙果基本是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果树所自主选育的"紫红龙",需人工授粉。由于火龙果夜里开花白天谢,人工授粉工作必须在夜间进行。火龙果种植户们在火龙果花开的夜晚常常是群体出动、彻夜不休。然而,这个群体里,最多的却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已经出门务工,劳动力严重不足,老人和孩子们不得不自己面对在黑暗中潜伏的各种危险。


  农户:老品种授粉,第一个问题就是辛苦,第二个就是安全问题。因为夜间授粉不安全,尤其是我们这地方,怕遇到蛇;第二个就是怕摔跤,有些路的坡坎很陡,视线不好。


  如何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科学研究所的专家们进行了长期而艰苦的品种资源收集和选育工作。


  他们用10余年的时间,跑遍全国火龙果主产区,深入山林,收集火龙果资源,为育种工作提供基础材料。


  周俊良:因为火龙果是长在热区,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水平是比较落后的,交通也是比较落后的,很多地方都是需要步行。我们在收集资源的时候,很多都是步行走过去,就像西游记中讲到的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这样一种传统的方式,把这些火龙果资源从偏僻的山村里面挑出来。


  10余年来,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源进行鉴选、试验,果树所火龙果团队终于成功选育出不需要人工授粉的火龙果品种。


  新的品种不仅可以让村民们免去夜晚授粉的危险,而且更大更甜,可以给果农们带来更好的收益。


  周俊良:火龙果只是我们研究的一个树种,我们也在为全省的各种果树开展相应的科技支撑和科技服务。


  为了提升贵州农产品效益,针对蜂糖李、樱桃、猕猴桃、桃、苹果等特色果树产业发展中不同程度存在的挂果周期长、品种单一退化、管护水平低等技术瓶颈,贵州省农科院集中科技人才团队开展科研攻关,及时将成果推广应用到产业一线。


编辑 李硕

编审 廖必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