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视频 > 正文

脱贫战场上的迷彩身影∣贵州省军区帮扶三都水族自治县坝辉村脱贫纪实


【前面的话】


  三都水族自治县坝辉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深山小村,到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产业发展日益兴旺的脱贫村,得益于省军区4年坚持不懈的精准帮扶。

  2020年7月12日下午,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坝辉村都柳江旁,两名身着军装的干部正帮着一位村民将水果摊抬上桥。

  “大嫂,都下午了还要去河对面摆摊,现在去晚了不?”

  “不晚,现在过桥方便了,我随时都可以出摊!”

  杨大嫂边走边念叨,多亏了解放军帮我们修的这座桥哟……

  坝辉村,从一个贫困落后的深山小村,到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产业发展日益兴旺的脱贫村。这一切的变化,都要从4年前贵州省军区的一个帮扶决定说起。

省军区驻三都扶贫工作组走访村民家

  重重困境

  2016年以前的坝辉村,由于远离区域经济发展中心,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资源匮乏又无特色产业支撑,经济发展落后其他村寨一大截。

  “那时候苦啊,我们世代都守着都柳江,它养育了我们,却也阻挡了我们。”回忆从前,53岁的杨老廖摇摇头,在她的记忆中,没涨水时想要外出就只能走上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乘坐木船到达彼岸。

  一条江,一艘船,却承载了数代人的心酸。但对于坝辉村民而言,心酸却不仅于此。

  新婚不久后,杨昌贵迫于生计压力,不得不离开妻儿,远赴河北唐山做建筑工人。

  “你等着我,赚够钱我就回来。”留下一句承诺,杨昌贵便带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征途。纵然心中千万不舍,但他清楚,如果当时全家都守着家里的两分地生活,那日子才是真的没有盼头,还不如趁着年轻出去找点生计。可即使到了外面,从天亮做到天黑,一天也只能赚到70元钱。

  无路、无产、无带头人……对于坝辉村民而言,这样的日子还不知要持续多少年,电视里所说的小康生活,也还只能是个遥不可及的梦。

  2007年10月,还没等杨昌贵衣锦还乡,一通突如其来的电话便将他“扯”了回来。

  “哥,你快回来!嫂子脑干出血,我们正在送她去县里的医院。”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快马加鞭赶回来的杨昌贵红着眼守在妻子床前,哽咽了许久,最后却也只轻轻安慰道:“别担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你只管安心养病,赚钱有我。”

  话虽这样说,但杨昌贵心里却也没底,前路困难重重,家乡发展滞后,自己又该如何摆脱这样的困境呢?带着迷茫与未知,精疲力尽的他沉沉睡去。梦中,美好的生活正徐徐展开。



  谋篇布局

  2016年2月新春伊始,坝辉村的改变悄然发生。

  几名身着迷彩的扶贫队员来到坝辉村走村串寨、嘘寒问暖,一连几天晚上都睡在村会议室。

  他们是来做什么呢?

  原来,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下,贵州省军区聚焦“十项主要任务”,全面投身贵州“大扶贫”战略行动,主动请缨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而坝辉村,正是他们瞄准的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5座大山、百余公里……当队员们的脚步走遍26个村民小组后,时间已过去了两月有余。春暖花开,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实地调研,在300余条建议下,《坝辉村三年脱贫攻坚规划》和全新的村规民约出现在村民眼前。

  省军区驻三都自治县扶贫工作队发挥部队雷厉风行作风,说干就干。他们立即协调县政府成立省军区援建项目协调指挥部,9次召开军地协调会,确定帮扶项目,协调建设资金,督导抓建落实,一个个惠民项目不断得到落地,坝辉村的广大人民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道路通,一通百通。为了解决坝辉村百余年的出行难题,省军区筹资1220万元,修建了一座130米长横跨都柳江的钢索吊桥和18.5公里的羊翁通组公路。

  “有桥了!我们可以走过河了!”当村民们喜极而泣,坝辉村千百年来乘船出行正式划入了历史。

  路通了,生计就来了。

  虽然三都自治县东面山高水深,平缓土地较少,但良好的生态环境却很适宜食用菌的生长,因此发展食用菌产业就成了坝辉村的致富“敲门砖”。工作队积极协调1000万元,帮助村民建起了10000平方米的食用菌基地,原来的穷山沟里崛起了大产业,全村1572名群众脱贫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仅仅一年时间,坝辉村就摇身一变“行走”在了发展的道路上,而村民们日夜盼望的好日子,也正逐渐成型。

  “由于村民们98%都是水族,因此在走访过程中常常因为语言沟通不畅而导致入户精准识别难等问题出现,加之交通不便,工作进展并非一帆风顺,于是我们就积极探索了‘走、看、听、算、研’五步工作法,摸清实情、找准对策,把实事好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虽然过程很辛苦,但当我们看到群众满意的笑脸时,我们的所有付出都值了。”谈及规划前期,时任省军区驻三都自治县扶贫工作队长、现三都自治县人武部政委徐少勋如是说。



  推陈出新

  蓝图已有,徐徐绘就。

  为了解决村民们的后顾之忧,扶贫工作队还实施了“健康惠民”“爱心助学”及“亮化”工程。不仅协调原解放军四十四医院投入19.3万元改扩建村卫生室,缓解了5000多人看病难的问题,还一次性补齐全村路灯缺口,安装路灯420盏,并为坝辉小学援建学生澡堂,配齐消毒设施设备和饮水机,完善学生就学环境。

  如今,在杨昌贵的悉心照顾下,其妻子的病情也逐渐好转。由于享受到了家乡发展的红利,他们一家即使不出门打工,也能获得较好的收益。

  打开电扇,搬起板凳,杨昌贵算起了收入帐。

  “2019年有食用菌分红1015元、林下菇合作社分红640元、庭院养鸡项目50只、每天到基地务工费100元……既能在家赚钱又能照顾爱人,这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杨昌贵笑呵呵地说,自己当初对妻子的承诺,总算是做到了。

  在坝辉村,和杨昌贵一样,享受到发展红利的村民,还有许多。据都江镇坝辉村食用菌基地负责人刘康权介绍,在省军区的帮扶下,该基地各类食用菌的生产能力已达到年产700万包,不仅能够满足都江镇全镇的菌包需求,还能销往三都自治县其它乡镇以及荔波县。由于销量蒸蒸日上,目前已成功解决563户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并于去年向坝辉村分红77.8万余元。

  “接下来,我们将把坝辉基地的大棚改造升级,使其实现全年生产,向村民们提供更多元化的就业岗位。”谈及未来,刘康权信心满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如今,坝辉村仅剩的125户贫困户也早在2018年11月顺利脱贫,省军区“坝辉”脱贫攻坚战也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脱贫不脱政策,接下来省军区驻三都自治县扶贫工作队正在瞄准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更高目标前进,他们将继续助力坝辉村发展,保证脱贫成效的持续巩固提升,努力帮助坝辉村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继续阔步前进。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王颖

编辑 施昱凌

编审 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