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视频 > 正文

水尾镇:千亩豇豆搭架忙 “订单农业”托起富民兴镇梦


  人勤地生金,不负春光好。春日下的水尾镇新场村坝区蔬菜基地,千亩豇豆苗破土而出,萌发抽芽,显露出无限生机,10几名工人三三两两分散劳作,为即将长出长藤的豇豆苗搭架子。



  黄敏是水尾镇新场村的种植大户,发展蔬菜产业以来,不仅能够增收致富,并且为周围群众极大解决了就近就地务工的问题。从豇豆架、到摘豇豆,每天都有十几人至六七十人在基地务工。豇豆一年最多可以种三季,农户一整年都有事可做。


  “80块钱一天,也得点零花钱,我这里又有一亩地租给他,500块钱一亩,对我们来讲,还是可以的。”黄晓君是水尾镇新场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和老伴已到花甲之年,无法外出务工。今年村里发展起豇豆产业后,他便把自家的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发展产业,自己还能在基地务工获得劳动报酬,加上土地流转费,一块田地便能获得多重收益。


  此外,为了让种植户种得放心、安心,水尾镇党委政府积极联系,与贵州省蔬菜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公司订单制定种植计划,实行与种植大户产前签订产销合同、产中全程指导、产后包销售的“订单式”产业,使豇豆产业实现产、供、销无缝化对接,给种植户上了‘保险栓’。

  “保底每斤1.1元钱回收,市场是有保障的,技术方面由公司派了技术员,他会每天来巡视,发现问题就立刻解决。”有了政策保障,黄敏和其他种植大户发展产业便没了后顾之忧。


  坝区产业调结构,托起富民兴镇梦。为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富民强镇目标,今年以来,水尾镇找准“产业富民兴镇”这个着力点,深耕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围绕“一菌一园四个基地”发展目标,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发展1000余亩高产豇豆蔬菜产业,黑花生种植300亩,带动务工一万人次以上,实现务工收入80万元,为群众增收和水尾镇3000至5000亩的单品种植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土地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富民的目的。



陈敏 沈启照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周璇

见习记者 周官霞

编辑 李芳芳

编审 陈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