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图片 > 正文

“新市民” 创业路 ——兴美宏杨厂长杨美和她的姐妹们

      凯里市上马石是黔东南州易地扶贫搬迁的集中安置点,地处市区交通方便,公交可直达。社区有近万名新市民。

      来自凯里市三棵树镇的黄乾琴便是一名新市民,政府无偿给她家分了一套80多平米的安置房,她也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既有收入,又能照顾不足一岁的女儿。

在凯里市上马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兴美宏杨制衣厂,工人在赶制订单


      黄乾琴就业的工厂就是凯里市兴美宏杨制衣厂。负责人也是安置点的新市民杨美。

      杨美一家原居住在凯里市凯棠镇凯哨村,那里常年云遮雾罩,土地贫瘠,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基础薄弱,当地群众主要靠外出打工谋生,属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

杨美在教新员工操作缝纫机


  2016年,杨美一家搬迁到凯里市上马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成了“城里人”。

  2017年4月,凯里市人社局和凯里市生态移民局共同组织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培训,杨美是其中的学员之一,在基本掌握了缝纫机操作、打板、裁剪、缝制等制作服装的技术,她萌生开一家制衣厂自己创业的想法。

杨美在整理生产好的民族服饰


  办理证照、购买设备、招募工人……说干就干,经过2个月的筹备,2018年7月,她的制衣厂在凯里市上马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开业。杨美摇身一变,从一名普通的农民,成为凯里市上马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兴美宏杨制衣厂的“女厂长”。

工人在画布


      7月1日,记者在兴美宏杨制衣厂机器缝纫车间看到,政府无偿提供的厂房有几百平米,服装展示间等正在装修。缝纫车间里,40多名年轻工人正在缝纫机台上紧张操作,赶制加工各种服装订单;在手工艺品车间,年龄稍大的少数民族妇女正手工缝制工艺品。

工人在刺绣


      杨美介绍,几十多名工人都是易地扶贫搬迁户。年轻工人每月保底收入1680元,实行计件工资,中午免费提供中餐。手工艺品车间工人年龄大多六十岁以上,她们将材料带回家中缝制,一天可以挣到五六十元贴补家用。

工人在绞线和刺绣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增兵 盛亚亿

编辑 芦晓娟

编审 成嘉廷 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