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铜仁 > 正文

铜仁学院喜迎党代会 | 科研处:把论文写在黔东大地上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社会变革的主导推动力量。科研水平代表着一个高校的实力,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源泉,是大学教育的重要方式,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是高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关键。近年来,铜仁学院紧紧抓住国家和贵州省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历史机遇,围绕“科研反哺教学和科研育人”目标,始终坚持“铜仁需求•国家标准”科研观,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科技制度改革为动力,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落脚点,推动铜仁学院科研工作上高水平、高质量。


坚持科技体制改革,激发教师创新活力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抓好落实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8]127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黔府办函〔2019〕19号)及省科技厅和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我校高度重视科技体制改革,先后制定和修订完善了《铜仁学院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果奖励办法》《铜仁学院专业技术人员成果业绩积分量化管理办法》《铜仁学院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铜仁学院科研平台管理办法》《铜仁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细则》《铜仁学院科研平台管理办法》《铜仁学院高端人才创新团队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铜仁学院教师岗位专业职责分类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科技制度已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大大激发了我校教师与科技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快速提升。




坚持科研管理服务,科研项目不断增强


学校立足铜仁需求,以奋进之笔在黔东大地上抒写了科学研究的跨越篇章。五年来,铜仁学院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000多项,其中承担国家级课题44项、省部级课题259项、市厅级课题335项,获得科研项目总经费12789.33万元。近两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总数位列贵州市州高校第一。近四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总数及资助总经费均位列市州高校第一,特别是2018年我校获得9项国家自科项目,资助总经费280万元,立项总数及资助总经费均位列市州高校第一,创历史新高;2018年我校获省级科技项目16项,资助总经费达650多万元,位列全省高校第四、地方高校第一位,实现了重点项目零的突破。




坚持科技创新驱动,高水平成果不断突破


在不断创新科技体制改革和强化科技服务管理下,五年来,铜仁学院教师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科技成果奖、学术平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一是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不断呈现。近年来,公开发表核心以上论文1200多篇,其中在CSSCI、SCI、EI上发表论文325篇,出版专著200部,专利授权906项。2018和2019年CSSCI来源期刊发文量位列贵州市州高校第一。尤其是铜仁学院教师论文首次发表在国际最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杨应昌副教授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该学科中被SCI引频次排名位于全球前1%),均是零的突破;二是高质量科研成果奖不断突破。五年来,铜仁学院获省部级科研奖41项。近三届省哲社奖获奖总数位列贵州市州高校第一。近三年,省科学技术获奖总数位列贵州市州高校第一。尤其是2016年侯长林教授1项成果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是贵州高校唯一获奖成果;2018年,获省科学技术奖5项,其中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参与联合申报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此次获贵州省科技奖的数量和获奖等次均排名全省地方高校第一,更是铜仁学院自然科学省级奖的历史性突破。2020年,我校获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获奖数量位列全省高校第五、市州高校第一;三是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不断提升。我校新建有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创新团队、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级人文示范基地、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大学科技园、省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省高校工程中心、省高校产学研基地等项目平台30余个。特别是2020年省级重点实验室的获批立项,填补了铜仁市及铜仁学院省级高水平科研平台空白,必将有效推动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平台建设,不断提升铜仁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梵净山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科研协同育人,高水平人才不断涌现


近年来,在学生人才培养方面,有序开展了多种学科竞赛,扩大了学科竞赛的参与面,多渠道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国家级、省级代表性成果达169项,成功培育了“志博团队”等优秀人才团队,在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上,铜仁学院多次入围国赛获奖。在教师人才培养方面,通过科学研究成果的不断产出,涌现出了一批高层次人才。铜仁学院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管专家6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人,贵州省“千”层次人才18人,贵州省千人创新创业人才1人,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5人,贵州省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1人,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先锋2人;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创新团队2个、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先锋号1个;贵州省科技厅创新人才团队1个、贵州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2个;铜仁学院基础教育创新团队、铜仁学院民族学创新团队等校级人才创新团队22个。



坚持科技知行合一,助力地方产业扶贫


铜仁学院围绕省农村产业革命和大地论文工程,致力于科技助力脱贫攻坚,把博士、教授论文写在黔东大地上,积极参与铜仁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学校成立了油茶、精品水果、中药材、生态渔业、食用菌及生态畜牧六个产业扶贫专班,六大专班成员在地方产业需求指引下,深入铜仁市各个区县基层一线开展产业扶贫工作及技术支持工作,成效显著。




五年来,铜仁学院特设23个农村产业扶贫项目立项,项目取得初步效果,得到社会和百姓的充分认可,涌现出了一批“土专家”,如:“李子博士”张绍阳、“锰渣博士”成昊、“田野教授”高建强等。并对产业扶贫成效突出的项目加以推广应用,如张绍阳博士的《沙子空心李优质高产栽培管理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与扶贫服务》、梁正其老师的《德江县平原镇“稻+(泥鳅、鱼)”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高建强老师《猴头菇套种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等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进一步强化科研项目实施执行力,确保科研项目完成质量,快速推进项目实施,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


来源 铜仁学院

编辑 尹洁

编审 文叶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