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铜仁 > 正文

江口:油茶结出“致富果” 产业托出“致富经”

  初秋的午后,江口县桃映镇溪口村一片寂静,云雾环绕间,一大片油茶林映入眼帘,枝头上挂满了油茶果,散发出阵阵清香,沁人心扉,惹人陶醉。

  “这果结得好,又多又大,看样子,今年要丰收了。”在油茶基地,江口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人员正在察看油茶挂果、管护情况。基地负责人雷华国脸上绽放出难以掩饰的笑容:“多亏你们支持,才有今天这么好的油茶。”

江口县桃映镇溪口村2000亩油茶基地的一角

  溪口村,距桃映集镇11公里、江口县城38公里,属于二类贫困村。与松桃苗族自治县松江村、碧江区和平乡相邻。国土面积19.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2942亩。

  10年前,这里产业几乎为空白,群众过着“日出而出,日落而归”的传统耕种生活。直至2010年,雷华国来到这里,种植起油茶,填补了没有产业的空白。

  2007—2010年,江口县处于茶业发展起步期,全县各乡镇掀起了种茶热潮。为了促进茶业健康、快速发展,为百姓树立种茶信心和榜样,当地政府号召和鼓励有技术的党员干部,回乡带领群众种植茶叶,雷华国就是其中之一。

  2009年,雷华国在该县怒溪镇种植起了300亩茶叶,仅仅一年后,他把目光转向了桃映溪口和瓮会,在那里大规模种植起了油茶。

  2011年,他把怒溪即将成型的300亩茶园转让了出去,随后自己则全身心投入到现在的油茶基地来。

江口县桃映镇溪口村2000亩油茶基地的一角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包括我的家人。”雷华国说,好好的茶园转出去,确实心痛,但是人人种茶,其加工、销售和市场压力也并不小,开辟新的领域,也许路子更宽、更广。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桃映就是江口油茶的主产区。后来,土地承包下放到户,当地百姓对油茶认识不够,单家独户形不成规模,又加之缺乏管理技术,油茶逐步被群众砍光,茶林被毁而废弃。

  “这里有种茶历史,土壤、气候不是问题。”雷华国说,溪口、瓮会大部分土地是油砂地且带酸性,正好符合油茶生长条件,这也是自己敢来这里大规模发展油茶的主要原因。

  2010年,雷华国到湖南、江西考察和学习油茶种植技术,同年引进了湘油3号、4号,赣油3号、4号、17号等多个品种。之后,在当地政府及溪口、瓮会村委会的支持下,流转2000亩荒山荒土,发动群众种起油茶。

江口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人员与基地负责人,正在察看油茶挂果、管护情况

  历经5年,往日的石山荒山,逐渐变为青山。

  2015年,油茶终于迎来了初挂果,村民们又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油茶产业,也尝到了油茶带来的甜头。

  “管护时来几天,这两年,我在这里务工每个月收入4000多元。”何家山组贫困群众张双宝说,自家有5.4亩土地入股到基地,之前,由于劳动力不足,其全部撂荒多年,自从种上油茶,除了每年的务工收入外,还有2000多元的入股金,家庭多了一笔收入。

  当前,基地覆盖溪口、瓮会两村272户群众,全部均以土地入股形式,参与基地发展。其中,贫困户54户,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并按照7:3分红。同时,近年来基地直接发给周边群众劳务费90多万元、分利润20余万元。

江口县桃映镇溪口村2000亩油茶树,已挂满油茶果

  “今年预计产鲜果13万斤,按去年市场价格2元/斤,今年产值可达26万。”雷华国说,下一步,他将建立油茶加工厂,或进一步加大与油茶加工企业合作,使其利润在原来基层上翻番,提升鲜果附加值和利润空间,带动大家的积极性。

  据了解,油茶种植,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大力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把之前闲置的荒山、沙砾地披上绿装,巧变金山。同时,有效的解决了两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老百姓脱贫致富孕育出新希望。

江口县桃映镇溪口村2000亩油茶树,已挂满油茶果

  目前,江口县除了桃映2000亩的油茶外,闵孝镇平寨村,从2016年开始,也发展了2000多亩油茶,覆盖全村140户561名贫困群众一起发展。如今油茶,在江口已形成一定规模,是带动当地群众增收的特色、朝阳产业。


张承强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周济

编辑 王小婷

编审 王璐瑶 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