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铜仁 > 正文

从“单一种植”到“农旅融合” 思南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转型路

  8月2日,思南县塘头镇小溪河村,3000余亩果园迎来一批批游客,他们提着果篮在果园里摘果、拍照,享受惬意时光。

  “从种菜到种果,再到如今走农旅融合新路,我们在探索农村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先后进行了三次转型。”看着热闹的果园,思南华丰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汪德芳感叹。



  小溪河村位于龙底江和小溪河交汇处,山环水绕,土地肥沃,曾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因此,过去村里人都认为,只要勤勤恳恳耕种,就一定能吃穿不愁。

  但随着时代发展,村里人发现传统农耕和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早已不适应市场的需要,昔日单打独斗就能衣食无忧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越来越多的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谋求更好的发展。

  为破解这一难题,当地响应号召,积极引导鼓励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自愿组成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推动传统农业转型。

  2008年3月,由思南县供销合作社领办,“思南县塘头供销社种养专业合作社”成立。这是思南县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即如今的思南华丰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前身。时年46岁的村民汪德芳担任合作社负责人。

  为选择合适的产业,汪德芳前往重庆、成都等地考察学习,并选准发展大葱产业。第一年合作社的大葱收益80万元,此后规模组建扩大,到2011年大葱种植达到3700亩。



  小溪河村的大葱产业出名了,合作社名头越来越响,被评为“全国示范专业合作社”。汪德芳更是“市人大代表”“市优秀党员”等多项荣誉加身,时常到各地传授大葱种植经验,带动更多村民发展。以至于多个县市也争相模仿种起了大葱。

  然而,种的人多了,市场竞争越来越大。加之塘头镇海拔较低,大葱易遭虫害,成本增加后,收益越来越低。

  当时,本地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蔬菜多是从外省进入。于是,合作社把眼光放到了蔬菜种植上。

  为此,合作社专门请了当地的种菜能手参与种植,但习惯了小农生产的群众根本满足不了大规模种菜的需要。同时,省里提出实施“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省际高速,县县高速的陆续开通,使得外地蔬菜大量涌入。汪德芳发现,交通便利后,合作社的蔬菜占不到丝毫地利,反而因为规模、技术等原因失去了竞争力。


喜获丰收 刘汉滨摄


  “到了2014年,蔬菜产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汪德芳说。

  华丰果蔬专业合作社不得不谋求新路发展之路。2014年10月,合作社申请了世界银行贷款农村发展项目,获批资金672.6万元,同时获得国内配套扶贫资金400万元,用于种植本地特色水果。

  种植水果,由于种植管理技术等跟不上,水果效益未能最大化。 2016年,铜仁幼专教师杨孝恩到塘头镇驻村帮扶,了解到小溪河村产业发展的困境,申请离岗创业并加入思南华丰果蔬专业合作社。

  “思南县就有近2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种植水果的不在少数。”杨孝恩认为,必须转变观念,走出属于小溪河村的特色产业道路。

  杨孝恩积极号召村里大学生回乡创业,呼吁更多的技术人才助力合作社发展。同时依托小溪河村生态资源优势,合作社专门为果园里 2160亩李子、200亩樱桃、50亩葡萄、和720亩桃子,修建了产业路,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形成了集观光旅游,休闲农业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园。


游客正在果园摘果 刘汉滨 摄

  2020年,樱桃园一开园就倍受游客青睐,短短几天时间就销售了20余万元,整个产业园直接带动周边400多人就近就业。

  “有了生气,才有生意。”杨孝恩说,必须跳出单一农业,发展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特色产业,让更多百姓实现家门口赚钱。


  最近几天,合作社正与贵州醒石文创公司对接,完善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规划,以及品牌策划、商标、产品包装设计、发展电商平台等事宜。

  “我们的理念是出精品水果、卖生态产业、做智慧农业。”汪德芳表示,从单一种植到农旅融合发展,让合作社实现了跨越,也将有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潘佳本

编辑 王小婷

编审 王璐瑶 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