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铜仁 > 正文

玉屏易地扶贫搬迁:城镇新家变我家

太阳西斜,玉屏侗族自治县平溪街道康华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放学后,27个学生齐聚群众服务中心,经典诵读、辅导作业、安全知识、思想道德教育.......新区的孩子将在这里度过充实的、不一样的课后时间。

 

玉屏侗族自治县平溪街道康华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一角。胡攀学 摄


“平时要工作,不方便带小孩。在这里,小孩可以多学点知识,我们也很放心。”搬迁群众吴敏说,自从搬进新房子,不仅生活环境好了,大人上班、孩子上学都方便了很多,还有贴心的服务,一家人生活得很满意。

 

整齐划一的小区、宽敞干净的道路,幼儿园、“扶贫车间”、群众服务中心......9个安置点,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现今,孩子读书省心了、大人工作舒心了、老人看病也不用操心了,昔日的贫困户住上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亚鱼乡亚鱼村贫困户张延凤在位于玉屏自治县平溪街道双桥移民新区的新家贴上窗花。  姚磊 摄


截至目前,玉屏完成搬迁对象1461户6207人。完成搬迁后,如何把工作重心迅速从解决好“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转变,从“以搬为主”向“后续扶持和社会管理”转变?玉屏不断探索后续扶持新路子,如今已取得实效。

 

从旧土瓦房到精美新居

居住环境改变,换了种生活方式

 

走进田坪镇杨柳新区,一片精美建筑格外醒目,别墅式的小洋楼、整洁的社区服务台、干净的新区街道、舒适宜居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这是搬迁群众的新家园。

 

石三妹从家门口到儿子所在的学校,再从学校回家,一来一回,总共花时不到半个小时。“真的是方便多了,孩子上学近,我上班近,老人生病看病也近。”石三妹感慨道。


        玉屏侗族自治县平溪街道康华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小朋友们在小区的休息凳上看书。  胡攀学 摄


石三妹的老家在迷路村。老家道路曲折,经常缺水、停电,她以为这辈子会在迷路山上终老。

 

“拎包入住,新房什么都备得有。”易地扶贫搬迁,让石三妹这个不认命的女子看到了希望,曾多次拒绝搬迁的老人也很高兴,逢人就夸党的政策好,政府想得周到。

 

和石三妹一样,居住在新店镇丙溪村云起小镇新房里的付功树和妻子龙江也逢人就夸党的政策好,“共产党好,感恩共产党。让我们搬出了山窝窝,住上了新房子,过上了新日子。”

 

在云起小镇,付功树家有着三层小洋楼,带有独立的客厅、餐厅、厨房,窗明几净,柏油路直通家门口。平日里,付功树种种菜、养养画眉鸟,日子过得十分惬意。“之前睡在有近百年历史的老木屋里,总是不踏实,一到下雨,就怕房子突然塌了。”如今的幸福生活,付功树以前想都不敢想。

 

玉屏侗族自治县平溪街道康华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群众为在小区门口务工的亲人送饭。 胡攀学 摄


曾经,付功树一家世代居住在丙溪村芭蕉坪组,是丙溪村最远的一个村民组。

 

下雨是付功树害怕了大半辈子的事。往年,一到要下大雨时,作为村民组组长的付功树便拿上手锣,从组头敲到组尾,提醒每一户人家出门躲雨,避免下雨造成塌方。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深山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返贫—脱贫”的“转圈圈”问题,2016年,玉屏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启动,丙溪村芭蕉坪组住房隐患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付功树和全组人的命运被推到了一条风景更加美丽的轨道上。2017年12月,得偿所愿,付功树一家搬出了世代居住的大山,住进了云起小镇。

 

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亚鱼乡搬迁群众在玉屏自治县平溪街道双桥移民新区吃第一餐团圆饭。姚磊 摄


为了更好地服务搬迁群众,云起小镇配套建设了便民服务中心和幼儿园。而杨柳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此基础上,还配套建设玉屏第二人民医院、九阳广场、乡愁馆等设施,同时简化学校、幼儿园转学办理手续,解决了搬迁群众子女的就学问题,有效提高了搬迁群众的生活质量。

 

“全县9个移民安置点设立8个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服务中心。”玉屏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帮助搬迁群众早日适应新身份,在搬迁点每栋楼选取一名楼栋长,9个搬迁点97名楼长,实行动态管理,“一周一走访、一月一更新”,确保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出现一人、登记一人、帮扶一人”,做好移民后续精准服务。

 

从土地刨食到就业谋生

稳定就业,生活有了新希望

 

“身体好着呢,扫地不是问题,我们也想报名......”两位老太太缓缓走进平溪街道康华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服务中心,各自从布兜里掏出身份证,递到就业登记柜台上......

 

“目前共提供22个岗位,但报名人数远远超过岗位所需。”平溪街道康华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保洁员属公益岗位,主要为无一技之长的中老年群众解决生计问题。虽然工资不高,但工作相对自由轻松,大家纷纷抢着报名。

 

搬迁群众在“微工厂”做鞋子。  付加娣 摄


2018年5月,从新店镇朝阳村文家组搬到康华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文愿然,由于从小右脚肢体残疾,在找工作方面都受到限制,担忧住进新房子后一家人无生活来源。

 

康华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文愿然家的情况后,便为其推荐了公益性岗位,在社区里做保洁员。

 

“我是残疾人,在外面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在家种地,一年下来维持生活很艰难,没想到搬到这里不仅住上了新房子,还找到了工作。”上岗后的文愿然,对一家人的新生活充满了希望。

 

小区的“微工厂”里,工人们正忙着进行打火机配套亮灯部分的组装,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文愿然的儿子文胜塘就是其中一员。文胜塘也是一名残疾人,从小残疾的他只能待在家里。社区工作人员在了解到该情况后,让文胜塘在社区的“微工厂”里就近就业。“从没想过自己还能挣钱,真的感谢!”说起现在的工作,文胜塘仍然很感激。

 

“国家政策好,把厂建到安置点附近。在厂里上班,自己想买什么有钱买,能减轻子女们的负担。”60岁的姚茂莲也是扶贫车间组装工人中的一员,说起能在家门口上班,姚茂莲赞不绝口。同时,她还将表妹介绍到车间上班。

 

东亿电气扶贫车间主管黄端兵告诉记者,“东亿扶贫车间每天制作打火机配套亮灯部分,产量可达25万只,为200多个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今年公司出口订单在不断增加,将会为搬迁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2020年4月7日,在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平溪街道康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服装加工“扶贫微工厂”里,工人正在生产加工服装。胡攀学  摄 


为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玉屏利用安置区人员居住集中的优势,引进微小企业进入安置区,为搬迁群众创造就业平台。目前,全县安置点共有4个扶贫车间,后期将根据每个安置点的人口规模继续组织引进企业进入安置区,切实解决“稳得住”的问题,帮助搬迁户实现就业。

 

傍晚,玉屏自治县康华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下班后的搬迁群众,三两成群,踏着夕阳,在欢声笑语中,走向新家......

 

从搬进新房到融入生活

精准服务,群众生活更安心

 

搬出来后,虽然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心里面总觉得有些不踏实,“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一下子离开了,就像跟老朋友忽然断了联系,心里面总是挂念的。”付功树说。

 

地不算大,只有一分,但付功树夫妇已经很满足,“以前去老家种菜,来回要花差不多一个小时。现在有了‘微菜园’,在家门口就可以种菜,方便得很。”

 

2020年4月30日,为帮助搬迁群众迅速实现“安得下来、融得进去、和谐发展”的愿景,丙溪村“微菜园”在短时间内走完全部程序,顺利落地。丙溪村活动室旁的近11亩土地被划分为约65平方米/块,共119块“小菜园”,满足小镇内有耕作需求的家庭。“以‘新市民·追梦桥’为契机,以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立足既有资源规划设置‘微菜园’,促进其更好更快地融入新家园、新生活。”丙溪村村党支部书记夏文标说。

 

《云起小镇》位于玉屏侗族自治县新店镇丙溪村的移民新区——云起小镇。姚磊 摄


为衔接搬迁群众“农民”和“新市民”两种身份的转换,玉屏严格按照省委、市委关于“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决策部署,聚焦群众所急所需所求,迅速行动、精心部署、多点发力,搭“五桥”、建“五家”,纵深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全力服务安置点职工、青年、妇女儿童等,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所有搬迁家庭。进一步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树立勤劳致富靠自己的意识,确保搬迁群众“安得下来、融得进去、和谐发展”。

 

一旁的9号菜园里,搬迁户杨银凤刚刚平整好土地,四至边界的石头、杂草都清理得干干净净。再等一次雨水,她就打算下种,一半是黄豆,一半是地瓜。“分得的菜园一年四季都可以种,跟住在老家一样,吃得上新鲜蔬菜,现在算是把心安下来了。”杨银凤高兴地说道。

 

清晨或傍晚,菜园里尽是人们打探庄稼长势的身影。他们期待着,花开瓜熟,菜香满园。

                           

       作者 付加娣

编辑 尹洁

编审 文叶飞